首页期刊导航|文物鉴定与鉴赏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文物鉴定与鉴赏
文物鉴定与鉴赏

徐敏

月刊

1674-8697

wenbocc@163.com

0551-65690818

230041

合肥濉溪路333号

文物鉴定与鉴赏/Journal IDENTIFICATION AND APPRECIATION TO CULTURAL RELICS
查看更多>>《文物鉴定与鉴赏》是面向国内收藏界发行,以宣传传统鉴定科技鉴定相结合的“双轨鉴定”为基本内容,宣传“文物科技”为特色的文物鉴定、收藏鉴赏类杂志。它以大量的科学性、科普性、知识性文章为主要内容,多层面贴近读者;使之成为文物科研工作者使之成为文物科研工作者、收藏家、收藏爱好者及收藏业从业者学习、鉴赏和研究不可或缺的工具书和文化休闲读品。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两创"视域下的齐鲁望族文化研究——以新城王氏家族为例

    孟竹
    125-128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王渔洋为代表的新城王氏家族是明清时期的齐鲁望族,家族文化是齐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刻阐释新城王氏家族文化内涵和精神,并赋予新的时代价值,是新城王氏家族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基础和核心.推动新城王氏家族文化"两创",需要我们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在批判中继承,面向不同受众群体进行不同的创造性转化,并在新时代背景下探索新的文化发展路径,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精神力量.

    齐鲁文化新城王氏家族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考古文博类纪录片《不止考古·我与三星堆》的创新表达

    孙佳慧吕爱杰
    129-132页
    查看更多>>摘要:传统媒体时代的考古文博类纪录片常因内容空乏单调、理解门槛高、人物塑造以及传播方式单一导致其创作与发展面临困境.新媒体的蓬勃发展为此类纪录片的创新表达创造了新机遇.如何创新使此类纪录片脱颖而出?文章将从人物塑造、呈现方式、传播方式三方面进行分析,探索其创新表达的新思路和新方向.

    考古文博类纪录片创新表达《不止考古·我与三星堆》

    壁画中的叙事与象征——鄂尔多斯高原凤凰山汉墓揭示的农牧文化融合

    柳风
    133-136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通过对凤凰山汉墓的形制、壁画内容及艺术特点的详细分析,展示了凤凰山汉墓壁画在线条与色彩运用、构图技法以及图像表现上的独特性,揭示出其壁画的叙事与象征功能.壁画中的叙事与象征主要围绕生死观念、重生信仰以及社会经济生活展开.在此基础上,通过对农耕和游牧生活场景的细腻描绘,分析壁画所反映的庄园经济、农业生产、游牧发展等内容,揭示了古代鄂尔多斯地区经济和文化的复杂互动.

    壁画凤凰山汉墓农牧文化

    交融与风尚:元代香药的使用与药食文化探析

    张梦辉
    137-140页
    查看更多>>摘要:元代香药主要是具有药用性的天然材料,香药在元代饮食中广泛使用,是元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烹饪佐料.随着香药的风靡,在元代形成了独特的药食文化,成了元代饮食文化的一大特色,也是元代文化交融的重要体现.

    元代香料药食文化

    商末周初兽面纹铜觯的考古发现及其历史价值评析

    文昳
    141-144页
    查看更多>>摘要:商末周初是我国青铜器使用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兽面纹铜觯作为礼仪用品,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时代特征,是研究当时社会结构、宗教信仰和审美趣味的重要物证.本研究利用现代考古学理论与方法,对河南、陕西等地出土的商末周初兽面纹铜觯进行系统的分析,旨在探讨其工艺特点、风格演变及文化象征意义.文章在详细记录觯器形制、纹饰、铭文及合金成分等信息的基础上,通过对比分析,揭示了商末周初时期兽面纹铜觯的制作技术与工艺流变,如采用黄铜与锡青铜的不同合金配比,髹漆与镶嵌技术的应用等.此外,通过纹饰与铭文的符号学解读,研究发现兽面纹铜觯在物质层面反映了当时的政治权力与宗教信仰,而在精神层面则折射出对自然力量的崇拜与象征.量化数据分析表明,商周之际兽面纹铜觯的分布及尺寸存在显著的地域差异,与当时的政治版图和贵族权力有直接关系.文章还探讨了兽面纹铜觯与夏商周三代文化传承的关系,认为其在形制和纹饰上呈现出一定的延续性,反映了古代中国社会的稳定性与文化的连续性.本研究不仅充实了商末周初中国青铜器工艺和样式的研究数据库,也为理解商周交替时期的社会文化提供了新的视角.

    兽面纹铜觯考古学分析文化象征工艺技术社会结构

    论魏晋南北朝文化在高句丽壁画中的体现

    曹译文
    145-148页
    查看更多>>摘要: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战乱频繁,中原汉族和少数民族不断迁徙、融合,文化互通.作为边陲小国,高句丽凭借自身独特的文化,在中原文化的影响下,创造出了辉煌的历史,留下了具有研究价值的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高句丽墓葬壁画跨越整个魏晋南北朝时期,因此在壁画中能寻找到中原文化与高句丽文化互通共融的印记.笔者借助文献查阅法、历史考证法、对比研究法等,从服饰文化、宗教文化、社会文化的角度,分析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文化对高句丽文化的影响,通过对高句丽壁画的研究,帮助世人了解高句丽的历史、乡土人情与社会生活,向后人传递古代的艺术审美,思考古代艺术与现代艺术发展之间的联系.

    魏晋南北朝魏晋南北朝文化中原文化高句丽文化高句丽壁画

    玉汝于成——"中国古代玉器"的教学与思考

    丁思聪
    149-15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古代玉器"是为高校本科生开设的课程.本课程融合交叉学科,依据考古发现和相关学术研究,对中国古代玉器和玉文化进行综合解读.在课程设计中秉持育人导向型的教学理念,将知识导向与方法导向相结合,突出问题意识.教学内容与学科前沿密切结合,包括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延伸学习等方面,形成了多样化培养策略."中国古代玉器"是思政教学的优秀阵地,关注多元一体的中华玉文化体系,关注制玉技术与工匠精神,关注研究古代玉文化的考古工作者.在教学实践中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兴趣进行个性化培养,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自主学习能力.

    中国古代玉器考古学教学实践

    北京香山寺的价值阐释与保护利用研究

    于洪李双赫名
    153-156页
    查看更多>>摘要:北京香山寺位于北京西山山麓,始建年代有唐、辽、金之说,发展于元、明,鼎盛于清代,并于乾隆年间成为静宜园二十八景之一.咸丰和光绪年间,香山寺先后两次被英法联军、八国联军焚毁,遗存所剩无几.新中国成立后,香山寺经过几次修缮,展现出焕然一新的古刹文化,并与香山的自然景观交相辉映,成为京城最有特色的公园之一.文章从香山寺的历史沿革与文物遗存入手,阐释了香山寺的历史与文化价值,探讨香山寺的现状与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最后提出活化利用的建议.

    北京香山寺历史沿革价值阐释保护利用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传播与发展研究

    袁玉斌
    157-160页
    查看更多>>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智慧与创造的结晶,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民族记忆.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传承与发展的挑战.数字化传播作为一种新兴的传播方式,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和发展提供了新的途径和可能性.文章从非物质文化遗产及相关领域专家学者的角度出发,探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播的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旨在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传播与发展,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可持续发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播发展研究非遗保护传承与创新

    汉代四川乐山崖墓画像的展示与利用——以麻浩崖墓为例

    黄海涛黄明杰黄韵霏
    161-164页
    查看更多>>摘要:四川乐山崖墓群在全国较为集中,麻浩崖墓最为典型,崖墓画像尤为珍贵,崖墓画像雕刻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是东汉崖墓的代表之一.目前乐山崖墓群仍然有大量的崖墓尚未得到很好的开发保护和展示利用,文章旨在从当前麻浩崖墓画像展示的内容形式与利用的途径方式等方面进行初步的探讨,进而推进对相关文物的发掘收集、整理保护研究,更好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汉代四川乐山麻浩崖墓画像展示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