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文物鉴定与鉴赏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文物鉴定与鉴赏
文物鉴定与鉴赏

徐敏

月刊

1674-8697

wenbocc@163.com

0551-65690818

230041

合肥濉溪路333号

文物鉴定与鉴赏/Journal IDENTIFICATION AND APPRECIATION TO CULTURAL RELICS
查看更多>>《文物鉴定与鉴赏》是面向国内收藏界发行,以宣传传统鉴定科技鉴定相结合的“双轨鉴定”为基本内容,宣传“文物科技”为特色的文物鉴定、收藏鉴赏类杂志。它以大量的科学性、科普性、知识性文章为主要内容,多层面贴近读者;使之成为文物科研工作者使之成为文物科研工作者、收藏家、收藏爱好者及收藏业从业者学习、鉴赏和研究不可或缺的工具书和文化休闲读品。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第三届文化遗产保护青年学者论坛在福建厦门召开

    国家文物局官网
    41页

    馆藏书画的光照老化机理与防护措施研究

    张筱琳
    42-45页
    查看更多>>摘要:书画文物在长期展陈和储存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面临着光照老化的威胁.光照作为主要的环境损伤因素之一,会引发书画颜料和基底材料发生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导致色彩蜕变、结构脆化等不可逆的劣化.为了延缓书画的光老化进程,确保其长期保存和世代传承,亟需开展系统、深入的光照损伤机理研究,探索行之有效的光害防护策略.文章聚焦于馆藏书画的光照老化问题,剖析其内在机理,综合评估光照、温湿度等多因素的影响,并提出针对性的防控措施,为书画文物的科学保护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导.

    馆藏书画光照老化机理防护措施

    传统纺织品的现代保存:从丝绸之路到实验室

    武瑛
    46-49页
    查看更多>>摘要:纺织品一直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保存与传承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由于自然老化、环境变迁以及人为破坏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古代纺织品的保存状况堪忧.文章首先回顾了丝绸的历史背景,分析了丝绸制品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价值与意义,进而探讨了传统纺织品在现代社会中面临的保存挑战,并提出传统与现代交融的创新保存方法、科技与工艺结合完善保存修复、经典与创新并行传承保存智慧、文化与思想碰撞增强保存守护等传统纺织品的现在保存创新方法,旨在为传统纺织品的保存与传承提供有益的参考与借鉴.

    传统纺织品现代保存丝绸之路实验室

    雪窦山石刻病害及保护利用分析

    余晨雨
    50-53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日益重视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工作,基于此,文章调查研究了宁波地区雪窦山石刻文物信息,通过宁波地区气候特征探讨雪窦山石刻病害特征及其病害成因,提出对于雪窦山石刻的未来保护方案以及其合理利用的建议,希望对宁波地区后续石质文物保护利用有所帮助.

    石质文物文物保护文物利用

    九日山祈风石刻:世界遗产地位下的当代价值及保护策略的新视角

    何春燕
    54-57页
    查看更多>>摘要:泉州是中国宋元时期(10~14世纪)的最主要对外贸易港口,在世界海洋贸易发展史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位于泉州湾及晋江水域的历史岸线的泉州南安市九日山祈风石刻,记载了宋元时期为进行海洋贸易往来商船举行祈风仪式等内容,成为泉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起点的有力佐证."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于2021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申遗成功的契机赋予了文化遗产保护责任的新起点.文章通过解析九日山祈风石刻的遗产价值特征,细化总体管理体系提升措施,以及基于价值特征维护需求的长效保护管理提出相关保护策略,希冀切实推进和落实九日山祈风石刻的可持续保护管理,为下一步的遗产保护途径提供参考.

    祈风石刻世界遗产当代价值保护策略

    文化传承发展背景下革命文物保护利用路径探究

    张梦宇
    58-61页
    查看更多>>摘要:革命文物承载着中国革命的光辉历史,作为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革命文物对文化传承弘扬意义重大.随着时代发展,革命文物在新的使命背景下,面临新的挑战.新的时代背景下,革命文物保护利用与文化传承弘扬密不可分,对文化传承创新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基于此,革命文物保护利用需要提高新站位、构建新体系、探索新举措.

    革命文物文化传承发展保护利用路径

    博物馆家庭观众观展体验研究——以广州博物馆"城标·城史——广州历史陈列"展为例

    王紫璇
    62-66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通过对广州博物馆镇海楼展区"城标·城史—广州历史陈列"进行家庭观众调查,从行为和语言互动两方面分析亲子家庭观众的互动模式,同时比较家长和儿童关注的展品及其观展体验差异.家长在博物馆观展过程中扮演着教师、伙伴、助理、监管者和独立观展者五个角色,而家庭观众之间的语言交流包括提问—讲解、诠释—联想和讨论—交流三种模式.在观展过程中,家长偏爱文化象征意义显著的展品,儿童则更喜爱外观精美且与日常生活相联系的展品.家长更注重学习体验,而儿童更加注重视觉体验和互动体验.

    家庭观众广州博物馆观众行为观众体验

    创新实践在文物展览翻译中的应用与探索:以"片羽重辉——国家博物馆文保成果展"为例

    王克青许梦颖
    67-71页
    查看更多>>摘要:博物馆展览中的英语翻译既是提升博物馆服务水平的重要内容之一,又是开展文明交流互鉴、讲好中国故事的关键环节.文章以"片羽重辉—国家博物馆文保成果展"文本翻译为例,对文物展览翻译中的创新实践进行了反思与总结.熟悉展览大纲是做好英文翻译工作的前提和基础,策展团队的实时双向沟通是提高工作效率的关键;加强展览翻译人员在整个展览过程的参与度是本次展览的一个创新实践;针对展览中的不同内容,翻译技巧也不尽相同,在"准确性、专业性和规范性"原则指导下,翻译策略和技巧运用得当,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贯穿办展始终的文本校对既能保证展览内容的准确无误,还可以使展览设计达到更美观的效果,提升观展者的视觉享受.

    展览翻译文明交流互鉴翻译策略和技巧

    年俗文化主题展览的策划实践与解读——以孔子博物馆"六合同春——孔府过大年文物展"为例

    孔维亮陈建辉
    72-75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甲辰龙年到来之际,孔子博物馆以馆藏文物为依托,举办"六合同春—孔府过大年文物展".展览创新策展思路,系统挖掘龙文化和年俗文化,并通过精彩纷呈的配套展览、社会教育活动、非遗技艺展示、文创产品开发等共同营造"博物馆里过大年"浓厚的节日氛围,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孔子博物馆年俗文化策展六合同春博物馆里过大年

    带着博物馆"流浪地球"——长沙流动博物馆的活动形式研究

    周渡桂勇
    76-79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今博物馆的形式与空间突破了旧有的建筑物和固定的空间模式.流动博物馆打破空间局限,用流动的形式,将博物馆文化带到公众身边,是博物馆社会教育功能的重要延伸.文章总结了长沙流动博物馆近15年的实践,研究了流动博物馆流动展览、趣味课堂、手工互动、文物故事、红色宣讲、文化沙龙等活动形式,并就流动博物馆如何实现资源共享、双向互动、多维合作及共建共享,如何运用新质生产要素赋能发展提出了思考.

    流动博物馆巡展教育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