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文物季刊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文物季刊
文物季刊

许高哲

双月刊

2097-082X

wwsjzzs2008@163.com

0351-2021472

030001

山西省太原市文庙巷33号

文物季刊/Journal Journal of Chinese AntiquityCHSSCD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兴县碧村遗址小玉梁台地的浮选结果及分析

    蒋宇超王晓毅
    115-123页
    查看更多>>摘要:碧村遗址是龙山晚期黄土高原南流黄河左岸重要的石城遗址,其发现为探讨北方地区的文明化进程提供了重要的考古资料.本文通过对碧村遗址小玉梁台地浮选所获大植物遗存的鉴定与分析,发现该遗址经营以粟为主、黍为次的旱作农业,粟的优势地位与石峁遗址大体接近,同时存在少量稻遗存;杂草资源的组合与以石峁遗址为核心的广大区域类似,禾本科杂草、藜科和豆科杂草是杂草组合的三个主要种类;小玉梁聚落发展的第一阶段发现较多的桑属植物遗存,其他阶段也存在对果类资源的利用;小玉梁台地聚落发展不同阶段的植物组合特征比较稳定,在聚落发展的兴盛阶段出现稻遗存,与石峁遗址最兴盛阶段发现的稻遗存相呼应.碧村先民的生业特点整体上接近以石峁遗址为核心的黄土高原北部地区.

    龙山时代碧村遗址农业结构经济基础

    兴县碧村遗址小玉梁台地F5建筑遗存研究

    王树芝张光辉王小娟
    124-130页
    查看更多>>摘要:碧村遗址地处蔚汾河与黄河交汇处,是一处具有内外双重城垣的石城聚落.本文对碧村遗址小玉梁台地F5①出土的6块木炭进行了树种鉴定、树轮年代学和碳十四年代加速器质谱测定.树种鉴定表明F5的建筑木材为松属双维管束亚属硬木松(Subgen.Diploxylon);利用木炭横切面年轮曲率和photoshop软件判断建筑木材年龄不小于119年,直径不小于27.06厘米;利用树轮年代学方法建立了跨度为68年的硬木松浮动树木年轮年表;对木炭系列样品进行碳十四年代质谱测定,最后一个年轮的年代约为公元前2027年(95.4%),F5建筑营建或修葺年代约为公元前2027年.该研究为小玉梁台地F5建筑构建或修葺提供了基础性资料.

    碧村遗址龙山时代木炭分析树轮年代学碳十四测年

    距今4000年前后黄土高原西北边缘的生业经济:稳定同位素的证据

    侯亮亮杨柳红王彬馨贾尧...
    131-14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揭示距今4000年前后黄土高原西北边缘传统粟黍农业与牛羊饲喂等新生产力要素间的关系,本文以碧村遗址3例人骨和53例动物骨骼为研究对象,运用碳氮稳定同位素分析的方法,还原了他们的食谱及家畜饲养方式.结果显示,部分先民(-7.3‰,8.8‰,n=1)、家猪(-7.9‰±1.7‰,5.9‰±0.7‰,n=15)和家犬(-7.8‰±0.3 ‰,7.5‰±0.4‰,n=2)主要以粟黍类食物为生;其余人(-13.4‰±0.2‰,6.7‰±1.0‰,n=2)、牛(-13.9‰±1.3‰,5.6‰±0.6‰,n=11)和羊(-16.0‰±1.1‰,5.3‰±0.7‰,n=15)则以C3/C4类混合食物为生.研究显示,牛和羊既在野生系统中生存,又食用一定量粟黍类食物.当地众多深沟大壑并不适合粟黍农业发展,但却适宜放牧牛羊,这无疑能增加物资产出.同时,外来牛和羊没有侵占传统家猪的饲喂规模,反而优化了粟黍资源的利用.

    碧村遗址距今4000年前后碳氮稳定同位素粟黍农业牛羊饲喂

    稳定同位素视角下龙山—岳石文化时期胶东半岛旱作农业的强化——以山东砣矶岛大口遗址出土人骨为例

    张昕煜张旭
    145-155页
    查看更多>>摘要:山东烟台砣矶岛是庙岛群岛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里自古就是沟通胶东半岛与辽东半岛的重要海上通道.龙山文化至岳石文化时期,海岱地区的考古学文化面貌、聚落形态都发生了重大变化.这一时期,以砣矶岛先民为代表的海上岛屿人群,其生业方式经历了怎样的变化一直缺乏深入的研究.鉴于此,本文以砣矶岛大口遗址为研究对象,选取18例人骨开展了骨胶原的C、N稳定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除M4、M18外,大部分人群的食物结构均较为相似,较高的δ13C、δ15N值表明大口遗址先民摄取了大量的C4类动物蛋白.结合考古资料及大口遗址独特的地理位置,我们认为这可能是先民大量食用粟黍、以粟黍副产品为食的家畜以及海洋生物所导致的.龙山文化至岳石文化时期,先民的食物结构未发生明显改变.在与胶—辽半岛同时期其他遗址的同位素数据进行对比后,本文认为,粟作农业始终是大口遗址人群最重要的生业经济类型,旱作农业在这一地区保持着不断强化的发展态势.

    龙山文化岳石文化大口遗址生业模式

    山西武乡石窑会石窟、磨里石窟调查简报

    山西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山西大学云冈学研究院武乡县文物保护与旅游发展中心
    156-166页
    查看更多>>摘要:2020年12月和2021年1月,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系(现考古文博学院)等单位对山西省长治市武乡县石窑会石窟和磨里石窟进行了调查.石窑会石窟位于山西省长治市武乡县分水岭乡石窑会村东南处,208国道旁的东山脚下,现存1个洞窟和8个附属龛,均坐东朝西,窟内三壁主尊均为结跏趺坐佛.磨里石窟位于山西省长治市武乡县故城镇磨里村东的半山腰上,现存1个洞窟和1个附属龛,均坐南朝北,窟内三壁开三龛,龛内均雕刻一佛二菩萨.这两处石窟虽经过重妆彩塑,但洞窟形制完整,造像题材与雕刻风格可辨.据此推断石窟的开凿年代均为北齐.这一发现为研究晋东南地区北朝晚期佛教窟龛的面貌以及佛教在民间的传播情况提供了重要资料.

    武乡石窑会石窟磨里石窟北朝

    山西陵川宝应寺石窟调查简报

    山西省考古研究院晋城市文物保护研究中心
    167-187页
    查看更多>>摘要:2023年3-6月,山西省考古研究院等单位联合对山西省晋城市陵川县宝应寺石窟进行了调查.宝应寺石窟现存5窟及4处摩崖造像,其中第3窟与第4窟之间有石构回廊建筑.石窟无明确纪年.从窟龛形制、造像组合、造像特征综合判断,以北朝晚期遗存为主,后代多有补刻改妆.

    陵川宝应寺石窟北朝

    "致力于教育和研究——博物馆馆校共建的探索与实践"国际学术会议撷要

    山西博物院
    188-19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