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无线电工程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无线电工程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五十四研究所
无线电工程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五十四研究所

屈永欣

月刊

1003-3106

gch4954@163.com

0311-86924962

050081

河北省石家庄市中山西路590号

无线电工程/Journal Radio Engineering 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无线电工程》(月刊)创刊于1971年,由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五十四研究所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本刊坚持学术性与技术性相结合,以跟踪遥感遥测遥控学科发展、交流测控领域学术与技术应用成果为主要报道内容,突出高科技并兼顾其他相关专业。《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期刊,多次荣获工业和信息化部编辑质量优秀奖、出版质量优秀奖,河北省出版物印刷优质产品(一等品)。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Ka波段圆极化折叠反射阵列天线设计与优化

    王忆凡吕聚良李腾
    2138-2145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1/2折叠反射超表面的原理,进一步研究了 1/n的折叠反射超表面设计方法和性能优化步骤,目标是设计一种可以兼顾阵列效率和剖面高度的圆极化阵列.折叠阵列架构采用1层极化反射单元,1层圆极化透射层和圆极化馈源.研究了一种右旋圆极化超表面单元,仿真结果表明,在25~35 GHz,该单元具有良好的极化选择特性.设计了一种转极化反射单元,仿真结果显示在25~35 GHz,该单元具有良好的转极化特性.提出并研究了 1/n的折叠超反射表面的相位计算方法,通过仿真对天线阵列性能进行优化.为了验证提出的方法,对一款剖面高度比阵列口径为0.287的31×31圆极化折叠阵列进行了仿真和测试,测试结果与仿真结果较为一致.测试结果表明,设计的圆极化折叠阵列具有36.1%的口径效率,3.6%的1dB增益带宽,11.4%的3dB增益带宽和16.6%的3 dB轴比带宽.提出的方法很好地平衡了天线效率与天线剖面,为高性能折叠阵列设计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思路.

    电磁超表面反射阵列天线圆极化天线折叠超表面天线

    一种具有宽带广角度吸收特性的超表面吸波器

    林越胡炳奎邓天伟
    2146-2151页
    查看更多>>摘要:提出一种由水平超表面和垂直超表面结构组成的宽带广角度超表面吸波器.传统的超表面吸波器在TE波入射时具有广角度的吸收特性,但在TM波斜入射下的角度稳定性差.通过使用垂直超表面结构,该超表面吸波器在TE和TM波斜入射下都具有良好的角度稳定性.正入射时的吸收带宽为2.40~5.06 GHz(相对带宽为71.3%),当TE波和TM波的入射角增大到60°时,吸收带宽为3.04~5.06 GHz(相对带宽为49.9%),所提出超表面吸波器的总厚度为15.2 mm(0.126 λL,λL为最低工作频率处的波长).

    超表面吸波器垂直超表面结构角度稳定性

    融合上下文信息和注意力机制的行人检测算法

    荣幸张志华冯东东袁昊...
    2152-2161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复杂交通场景下行人特征信息提取不完整、检测精度不高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YOLOv5网络改进的融合上下文信息和注意力机制的行人检测算法——YOLOv5-STRDC.将Swin Transformer置于骨干网络中,在高效获取全局信息的同时丰富上下文信息.提出融合5个并行空洞卷积和改进卷积块注意模块(Convolutional Block Attention Module,CBAM)注意力机制的空间金字塔池化(Spatial Pyramid Pooling,SPP)模块,输出较大图像范围信息的同时分别从通道和空间维度上增强了特征的融合能力.集成坐标注意力(Coordinate Attention,CA)机制,突出局部重点区域,以得到更准确的特征信息.YOLOv5-STRDC算法在公开的WiderPerson数据集和INRIA数据集上的平均精度均值(mean Average Precision,mAP)分别达到了 71.60%和92.01%,相比YOLOv5模型,分别提升了 1.80%和1.34%,实现了较好的行人检测效果.所提算法的检测速度分别达到了 137.34、114.71帧/秒,满足了实时检测的要求.

    行人检测上下文信息空洞卷积特征金字塔注意力机制

    多层次特征交互的双模态目标追踪算法

    刘宜松周冬明晏开祥
    2162-2172页
    查看更多>>摘要:红外与可见光(RGB and Thermal,RGBT)目标跟踪得益于可见光与热红外2种模态数据的互补优势能够很好地提升跟踪器在部分极端环境下的目标定位能力.现有工作主要集中于如何对2种模态的特征进行提取和融合,忽略了不同模态中分层深度特征的潜在价值,这些分层深度特征对目标的定位与分类有着重要的作用.为此,提出了一种多层次特征交互的多模态自适应融合目标跟踪算法(Multi-layer Feature Interaction and Modal-adaptation Fusion Network,MIMFNet),通过特征提取器和注意力机制对分层特征进行提取与自适应校准;分层特征聚合子网将不同层的特征进行自上而下相互聚合,使低层特征不仅保留了自身的空间细节也获取了高层特征的语义信息.设计了一种多模态信息传递模块对2种模态的分层信息进行自适应融合,使模型聚焦到质量更高的特征通道上.通过多个公开数据集上的大量实验结果表明,提出的多模态目标跟踪算法具有优良的抗干扰特性,特别是由于尺度变化(Scale Variation,SV)、热交叉(Thermal Crossover,TC)和遮挡(Occlusion,OCC)等因素引起的跟踪漂移得到了显著优化.

    红外与可见光目标跟踪自适应融合特征聚合通道注意力

    一种基于DBN和TOPSIS法的多目标威胁评估算法

    吴军超马培博蒋双双耿川...
    2173-2180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目前已有多目标威胁评估方法主观性强、稳定性弱、评估过程不连续的问题,综合考虑目标运动特性、目标行为意图,提出了一种基于动态贝叶斯网络(Dynamic Bayesian Network,DBN)和逼近理想解法(Technique for Order Preference by Similarity to an Ideal Solution,TOPSIS)的多目标威胁评估方法DBN-TOPSIS.通过分析目标特征指标间的节点关系,建立多目标威胁评估DBN.采用模糊理论,通过梯形隶属度函数对战场传感器、雷达等获取的连续型特征指标数据进行离散化处理,统一特征指标形态.利用联合树(Junction Tree,J-tree)算法进行动态威胁程度推理.构造DBN推理结果与TOPSIS评估矩阵之间的映射关系,采用TOPSIS法将威胁评估概率结果转换为威胁程度综合评估得分,进行多目标威胁程度准确排序.实验结果表明,DBN-TOPSIS多目标威胁评估方法具有较好的合理性和准确性.

    动态贝叶斯网络联合树逼近理想解法威胁评估

    无人机集群智能反制技术的研究现状及展望

    陈丽蓉罗俊松宁进胡艳梅...
    2181-2192页
    查看更多>>摘要:无人机(Unmanned Aerial Vehicle,UAV)集群具有多机编组、协同作战等优势的同时,带来了很多潜在的威胁.与非UAV集群相比,UAV集群智能自主化程度更高,导致UAV集群危害事件层出不穷,如何高效反制UAV集群逐渐成为了国内外热点.通过从不同维度剖析UAV集群的脆弱性,对传统的反UAV集群技术进行分类,并揭示传统技术的局限性,总结了适用于反制UAV集群的智能反制技术及相关智能算法.针对智能反制技术仍面临的挑战展开了思考,对未来的UAV集群智能反制技术和体系研究方向提出了展望,供反UAV集群应用领域发展和重大空域安全行动参考.

    无人机集群无人机集群脆弱性智能反制技术电子对抗信息对抗

    能量有效的RIS辅助多用户MISO系统资源分配

    徐旭谭方青徐超
    2193-2201页
    查看更多>>摘要:可重构智能表面(Reconfigurable Intelligent Surface,RIS)通过改变电磁传播环境来提高无线通信的覆盖范围和容量.然而,RIS技术部署和维护大量的RIS反射元件也会产生大量的能量消耗.基于此,在满足用户的最低速率、基站的最大发射功率以及RIS相位角的单位模数等约束下,研究RIS辅助的多用户多输入单输出(Multiple Input Single Output,MISO)系统中资源优化问题,实现能量效率最大化.具体地,分析多用户下信干噪比(Signal to Interference Noise Ratio,SINR)、系统总功耗与RIS的相位矩阵和开关矩阵的关系;建立以基站的波束赋形、RIS的相位角及开关矩阵为变量的最大化能量效率优化问题;针对优化问题的求解,提出基站端使用最大比发送预编码,使用户接收的SINR最大,并提出一种改进型的粒子群优化(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PSO)算法,通过优化RIS的开关矩阵以最小化系统总功耗;进一步设计了相位矩阵、功率和开关矩阵进行交替迭代优化的方案.仿真结果表明,改进型算法得到的最优性能结果比较稳定,特别是在加入开关的系统中,经过优化开关矩阵后获得的系统能量效率相比不带开关的系统提升了约20%,证实了所提方案对系统能量效率提升的有效性.

    可重构智能表面能量效率波束赋形相位矩阵开关矩阵

    IRS辅助的移动VLC系统安全速率优化

    赵文波赵响赵玉青黄菊...
    2202-221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解决夜间城市安全和灾难恢复等场景中的照明和通信安全问题,研究了移动可见光通信(Visible Light Communication,VLC)系统的物理层安全(Physical Layer Security,PLS),移动 VLC 将发光二极管(Light Emitting Diode,LED)嵌入无人机(Unmanned Aerial Vehicle,UAV)同时实现照明和通信,且应需灵活配置;由于UAV移动,通信视距链路并不能一直存在,因此在移动VLC系统中引入智能反射面(Intelligent Reflective Surface,IRS)技术,实时重构光无线传输链路以进一步提升系统的安全性能.IRS辅助的移动VLC系统PLS,通过联合优化UAV位置、IRS分配矩阵和系统发射功率来最大化移动VLC系统的安全速率.由于形成的优化问题是一个非线性的混合整数非凸问题,提出一种低复杂度的迭代算法,将原始优化问题去耦合分解为3个子问题,并利用引入松弛变量、一阶泰勒展开和连续凸逼近等方法对子问题进行求解.数值结果表明,所提方案相比于几种基准方案更能提升系统的安全速率.

    智能反射面移动可见光通信物理层安全无人机

    室内太赫兹无线信道模型研究现状

    张绍林王正武岳
    2211-2221页
    查看更多>>摘要:室内太赫兹无线信道模型研究是无线通信领域的热门课题之一.随着物联网、5G和未来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太赫兹频段因其大带宽和高数据传输速率的潜力引起了广泛关注.对室内太赫兹无线信道模型及建模方法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介绍了太赫兹频谱特性、大小尺度衰落等太赫兹信道传播特性.对太赫兹信道中路径损失、信道冲击响应(Channel Impulse Response,CIR)/信道传递函数(Channel Transfer Function,CTF)、功率时延谱(Power Delay Profile,PDP)、时延扩展(Delay Spread,DS)、到达时间(Time of Arrival,ToA)、角度扩展(Angular Spread,AS)和到达角度(Angle of Arrival,AoA)等重点参数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梳理,并在此基础上将信道建模方法归纳为三大类,分别为确定性信道建模、统计性信道建模和混合信道建模.针对每种建模方法,分析了现有相关研究路线的优势及现状.对太赫兹无线信道建模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

    太赫兹通信太赫兹信道室内通信无线信道特性无线信道建模

    宽带射频谐波抑制方案设计与FPGA实现

    罗嘉袁香香杨阳侯均...
    2222-2230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电磁兼容(Electromagnetic Compatibility,EMC)测试领域行业标准对宽带功率放大器(Broadband Power Amplifier,BPA)谐波抑制的要求,提出一种宽带射频谐波抑制方案,给出了关键算法与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FPGA)实现.通过中频相关峰值快速扫频算法和高精度数字相位控制方法,实现谐波频率的锁定并产生谐波失真信号,后在FPGA平台进行闭环验证.实验结果表明,对于BPA工作频带内的二次谐波抑制度最大达到37 dBc,且对带内任意二次谐波抑制至少改善20 dBc,满足EMC效应测试领域多项行业标准对BPA发射谐波抑制至少15 dBc的需求,相较于现有方法,设计方案具有更好的对消性能及宽带自适应性.

    电磁兼容谐波抑制中频相关峰值快速扫频算法宽带自适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