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文学教育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文学教育
文学教育

王先霈

月刊

1672-3996

wxjy2005@126.com

027-67868288

430079

武汉市华中师范大学校内

文学教育/Journal Litbraturb Bducation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艾丽丝·门罗小说人物的解剖式塑造与启示

    马文轩
    4-6页

    穆旦晚年创作从自怜到自尊的超越

    何洁
    7-11页
    查看更多>>摘要:由于老年意识和死亡意识的影响,穆旦晚年诗歌流露出他多重的晚年心态.由于后半生坎坷遭遇,晚年的穆旦起初有着明显的自怜心态,诗中多有被操纵之物与消沉之气.但他仍拥有对自我的探寻和对知识分子身份的坚守,故而穆旦从自怜走向了自省与自尊,形成人格的超越.一方面,死亡的不确定性形成穆旦心态的悖论,他既有对死亡哀叹,也有对自我的审视和对生的珍惜.另一方面,穆旦强烈的知识分子主体意识使其诗歌有批判性等文学品格.

    穆旦老年意识晚年意识知识分子意识

    "五四"文学精神与许地山的文学创作

    王亚媚梁新荣
    12-14页
    查看更多>>摘要:许地山是五四运动的参与者,对五四运动有着清醒的认识,汲取了五四文学精神资源.在社会实践与文学创作中均能见出许地山贯穿始终的爱国精神、人道主义的显现与理性的宗教意识."五四"文学精神与许地山的理想信仰是相融相通的,许地山从中获得了对国家、人民、现实人生的深入思考,形成了独特的理想信念与创作基调,表现出丰富的精神意蕴与文化内涵.

    "五四"文学精神许地山爱国精神人道主义宗教意识

    论庐隐"悲哀"的源起

    黄碧婷
    15-17页
    查看更多>>摘要:五四时期那股呼唤女性主体意识的新思潮引起了广大知识分子们对于女性角色独立解放的思考,庐隐在第一批登上中国近现代文坛的五四女作家中,无疑是最富感伤色彩的一位,她对"五四时期"知识女性的内心世界与婚恋观进行的剖析至今仍具有研究意义,她在作品创作中融入自己的经历与情感体验,写自我、写女人,表现了作为"觉醒者"的独特思考.本文试图从庐隐的悲哀基调的萌发、时代推动觉醒下的悲哀、悲剧主义爱情观这三个方面去探寻庐隐"悲哀"的源起.

    庐隐女性伤感文学女性主体意识女性文学作品

    苏轼寓惠时期的诗文创作及文化意义

    方翎曦
    18-20页
    查看更多>>摘要:苏轼漫长的弃逐生涯是北宋中后期贬谪文化的真实写照.他修齐治平、致君尧舜的政治理想与其多遭贬黜,悲戚惨淡的生命际遇交织,形成了其一生难以缓和的矛盾.政治上的怀才不遇与生活中的无所适从,使得苏轼不得不发出"吾生如寄耳"的感叹.寓惠时期,苏轼感悟现实,流连山水,记录生活,极大丰富了贬谪文化的创作实践,拓展了创作主题.其作品赞美着惠州的风土人情,为惠州注入新鲜血液,提供对外的文化窗口,惠州的生活亦滋养了苏轼旷达通脱的精神内核,重塑着苏轼的人生.

    苏轼贬谪惠州寓惠诗文创作

    《竹林的故事》:诗化与苦难的交互

    宋媛溪
    21-24页
    查看更多>>摘要:对《竹林的故事》及其作者废名的批评曾长期以其"诗化构境"为母题,并将其历史性地统概为"田园牧歌之作"与"乌托邦式"作家.斗转星移,在现代意义上对文本进行重读与批评性阅读,解码其被时代叙事遮蔽、涂抹掉的真正意义与审美价值——诗化形式与苦难内核的交互,使"诗化"外衣下藏匿着的深重苦难暴露出来,探寻"诗化"书写形式隐喻着的深刻哲学玄思与人文关怀.

    废名《竹林的故事》诗化书写苦难

    《平凡的世界》中作者对田晓霞之死的创作动因及现实意义

    朱民辉
    25-27页
    查看更多>>摘要:田晓霞是路遥在《平凡的世界》中塑造的一位近于完美的女性形象,她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路遥的审美理想与爱情追求.田晓霞以一个引导者的身份出现在孙少平面前,并在孙少平不断成长的过程中逐渐转变为他的爱慕者.同时,田晓霞与孙少平的感情经历也是文章中感人至深的一条线索,但是就在两人的感情即收获结果的时候,路遥以田晓霞的意外死亡来结束了这段感情,悲伤之余我们发现,田晓霞之死并非作家的随意设计和偶然安排,而是源自不可言状的凄苦心境所致.

    路遥《平凡的世界》田晓霞之死深层原因现实意义

    从《侠客行》看金庸侠客观念的变化

    孙华月
    28-30页
    查看更多>>摘要:没有家国背景的《侠客行》的存在,体现了金庸侠客观念的复杂性与变化性.从众庶对侠客的期待与侠客的自我认知这两个方面分析金庸侠客观念的嬗变及原因可以看出,离了家国背景,众庶对侠客的期待从"修齐治平"转向"独善其身",而侠客群体的自我认知也随着环境的改变而不断异化,侠义传统日渐式微.以香港的政治、经济、文化局势为代表的现实背景,诗作《侠客行》的影响,作者的个人经历,这些都在金庸侠客观念的嬗变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侠客行》侠客观念金庸武侠侠客

    许地山《落花生》文本探赏

    王旭霞
    31-33页
    查看更多>>摘要:散文之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言之有物,物有其趣的内容之美;二是情感真挚,以情感人的感情之美;三是表达自然朴实,读之有味的语言之美;四是引人入胜,陶冶情操的艺术魅力之美.学生的文学素养的提高是按照从低到高的顺序循序渐进的,在文学教育中教师也要遵从识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鉴赏能力等,一步一个脚印地对学生进行培养.本文就《落花生》的文学赏析问题进行了有益地探索.

    许地山《落花生》文本赏析

    《追风筝的人》中阿米尔的人格成长

    郭津
    34-37页
    查看更多>>摘要:小说《追风筝的人》讲述了主人公阿米尔为了年少时犯下的错误,寻找自我救赎的历程.人格结构理论被广泛地应用于文学作品中人物的分析,从而更好地掌握人物性格的成长和蜕变.本文试图从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出发,分析主人公阿米尔成长过程中本我、自我和超我之间的矛盾与融合,探寻其年少时自我迷失的原因,以及他在成长过程中如何形成强大的自我,完成自我救赎的动力所在.

    卡勒德·胡赛尼《追风筝的人》精神分析三重人格救赎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