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文学教育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文学教育
文学教育

王先霈

月刊

1672-3996

wxjy2005@126.com

027-67868288

430079

武汉市华中师范大学校内

文学教育/Journal Litbraturb Bducation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新时期中国西部小说的创作情结

    尹顺民
    4-6页

    滕肖澜小说平视视角下的平民情怀

    毕金林
    7-9页
    查看更多>>摘要:滕肖澜用平视的情怀视角和悲悯的平民意识,通过上海寻常的小院落里都市小人物的人生故事,抒写他们的爱情家庭观念、为人处世的生活境界和守信与人道的生存哲学.

    滕肖澜平视视角平民情怀

    晓苏乡土小说中的民俗文化书写

    王诗睿
    10-12页
    查看更多>>摘要:晓苏乡土小说中出现了大量鄂西北民俗文化,包括饮食民俗、待客食俗、民间艺术、节日风俗、人生礼俗等,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与人文风情.这些民俗事象取材于真实的鄂西北乡村,构建出"油菜坡"这一异彩纷呈的文学空间,丰富了小说的审美价值;同时,将肇源于民间大地的现实经验转换为规范行为、改造思想的重要力量,承担起传承乡村文化、推动精神文明建设的时代使命.

    晓苏乡土小说民俗文化文化传承

    《范进中举》文本赏析

    冯纯煦
    13-15页
    查看更多>>摘要:《儒林外史》感而能谐,婉而多讽,作者吴敬梓用他精妙绝伦的讽刺笔法塑造了科举阴霾下的儒林众生相[1].《范进中举》节选自《儒林外史》第三回,为部编版语文教材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是这部小说情节描写、人物刻画和社会现实映射最精妙绝伦的一段,笔者就这篇节选课文的讽刺艺术做一些解读.

    《范进中举》吴敬梓科举考试讽刺小说

    《所罗门之歌》中派拉特的祖先形象及意蕴

    熊锐
    16-18页
    查看更多>>摘要:祖先形象贯穿于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托尼·莫里森的代表作品.在小说《所罗门之歌》中,莫里森着重刻画了派拉特这一祖先形象.在莫里森的笔下,派拉特是自然之子,与自然共生;是种族歌者,歌颂黑人性;是后代向导,领航下一代.作家大力渲染派拉特的祖先力量,对当今社会的发展具有永恒的价值——年轻一辈有责任有义务尊重自然,探索和谐之路;传承文化,固守民族之魂;尊老敬老,发扬优良传统.

    托尼·莫里森《所罗门之歌》派拉特祖先形象社会意蕴

    《水乳大地》与《百年孤独》主题之比较

    蓝日强
    19-21页
    查看更多>>摘要:《水乳大地》与《百年孤独》都用象征和隐喻手法,把魔幻和现实结合起来,具有现代派文学的特征,主题都是反帝、反封建、反独裁、反保守,都在渴望民族独立,建立一个理想社会,并提出一个改造社会的方子.但《水乳大地》比《百年孤独》主题更深刻,更有进步意义,它给读者指出了一个和谐社会的图景,一条通向和谐社会的路径,以及通过这个路径实现梦想的可能性.这主要是因为《水乳大地》产生于二十世纪末,产生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新中国大地.

    《水乳大地》范稳《百年孤独》加西亚·马尔克斯哥伦比亚文学主题比较

    格尔茨《文化的解释》的"深描"文化

    田洪影
    22-24页
    查看更多>>摘要:格尔茨《文化的解释》是人类学解释性运动的奠基之作,他修正了主流传统争论的文化理论,确定了自己的文化意涵.格尔茨借用赖尔"深描"的理论,提出民族志要深描的研究方法.民族志是对编码进行编码,"深描"不意味民族志描述某一事件时达于一致,"深描"的民族志是反思和批判的.格尔茨主张把文化看成一种符号系统,来分析象征符号的功能及其意涵,他的理论影响远远超出了人类学的范围,被广泛应用于人文社会学科及其跨学科领域.

    克利福德·格尔茨《文化的解释》文化深描民族志

    《道连·格雷的画像》中艺术与道德的关系

    刘奇
    25-27页
    查看更多>>摘要:奥斯卡·王尔德作为19世纪唯美主义的代表人物,他有着独特的唯美主义艺术创作理论,《道连·格雷的画像》就是他在这一创作理论指引下取得的艺术实践成果.小说揭示了备受争议的艺术与道德的关系问题,在他这一艺术实践中,不难看到王尔德无时无刻不在展开着对道德的追问.首先具体分析王尔德在《道连·格雷的画像》中艺术与道德各自的表现,揭示出艺术与道德两者的冲突和融合;接着就对三个主要人物进行逐个分析并挖掘其体现的艺术与道德的关系;最后结合时代背景分析作者王尔德为何会背离他的唯美主义艺术理论形成如此矛盾冲突的艺术道德观.

    奥斯卡·王尔德《道连·格雷的画像》艺术道德

    《逃离》中卡拉女性意识的觉醒与成长

    曹红波王定全
    28-30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爱丽丝·门罗的小说《逃离》中可以看出,父权社会中的"他者"战术,是女人在超越自己的时候所面对的两难选择,也对作为存在者的女性自身构成了极大的威胁和局限.同时,女性主观意识的强弱,也会成为左右女性成就自我的一个重要因素.本文将从《逃离》的存在女性主义视角进行深度解读,析作品中的女性角色因父权压迫而陷入"他者"困境,被内在所束缚,最后遵循内心的选择而反抗男权社会,虽然卡拉最终没有摆脱悲惨的命运,但她的女性自主意识的觉醒使其对自身有了更加清醒的认识.

    爱丽丝·门罗《逃离》存在主义女性主义他者女性意识

    新课标基准下小说教学的个性化解读——以茹志娟《路标》为例

    刘东清童欢
    31-33页
    查看更多>>摘要: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高中语文小说教学要发展学生的开放性思维能力和深度思考能力.新高考背景下,部分学校语文课堂教学模式仍然是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学生天性无法得到释放,创新思维能力低下.师生对文本多样化解读的意识亟待加强,学生个性化解读小说能力明显不够.本文从小说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入手,探讨学生个性化解读文本能力提升的意义与价值,以茹志鹃《路标》一文为例,结合课堂教学实际多角度个性化探讨《路标》的主题,提倡广大教师真正转变思维模式,从聚焦教到注重学,从掌控课堂到开放课堂,加大对学生自主解读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大胆质疑,更多关注课堂互动生成,使师生在交流碰撞过程中擦出更多智慧灵感的火花.

    主题新课标个性化茹志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