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文学教育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文学教育
文学教育

王先霈

月刊

1672-3996

wxjy2005@126.com

027-67868288

430079

武汉市华中师范大学校内

文学教育/Journal Litbraturb Bducation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周易》涉"茅"爻辞的礼俗及卦旨阐明

    杨甜
    36-39页
    查看更多>>摘要:"茅"因其实用功能成为先民生活重要资料来源,进入文明社会后因其实用的社会化而具备了礼俗性质,并见于各种文献.《周易》的《泰》《否》卦爻辞"拔茅茹,以其汇"与祭礼、《大过》卦爻辞"藉用白茅"与婚礼均有联系,本文依据"茅"相关礼俗暗蕴的礼义,对相关卦旨进行阐明.礼俗的接入不但对《周易》文本的理解有所补益,也可深化殷周礼制研究.

    "茅"《周易》礼俗卦旨

    明代诗人徐祯卿与吴体

    唐芳芳
    40-43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吴体诗的创作与发展史当中,明代诗人徐祯卿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在明代中期,在"前七子"高举复古大旗标榜北郡诗歌的雄浑大气之风时,徐祯卿的作品却依旧秉持着他的吴声传统,这使他成为"前七子"当中风格迥异的一位诗人,并且奠定了他在"前七子当中的独特地位,与李梦阳、何景明形成"三鼎之势",在南北文化交融的历史文化背景下,让更多寻求地域归属感的吴地诗人拥有了创作自信.

    徐祯卿吴体诗歌风格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生态文明教育探析

    桂强
    44-47页
    查看更多>>摘要: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基础教育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路径.青少年作为未来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的主力军,其生态文明价值观、行为方式、思维模式关乎未来社会的生态文明建设.在探索生态文明教育融入中学语文教学全过程的实践中,借鉴和运用生态文明的价值理念、思维方式和评价标准,探析优化中学语文课程教学的路径,切实加强生态文明理念、方法和模式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针对性、实效性.

    中学语文生态文明教育课程教学路径探析

    从李商隐宦海沉浮中探究其悲剧命运

    高莲芳马洁涛
    48-50页
    查看更多>>摘要:李商隐作为晚唐诗坛上的巨擘,他的大部分诗作都是在抒发自己宦海沉浮、怀才不遇的苦闷.从少小失怙到佣书贩舂,从胸怀鸿鹄之志到卷入牛李之争,从飘零宦游到郁郁而终,他从未放弃过对晚唐统治者的竭力讽喻.他的一生是悲苦的一生,是失意的一生,是漂泊的一生,同时也是尴尬的一生.

    李商隐凌云之才宦海沉浮怀才不遇满腹辛酸

    陈谦《无穷镜》人物镜像关系的构建

    黄羽萌
    51-53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家陈谦在小说《无穷镜》中塑造了一系列镜的概念,展现出各色人物与华裔女性精英珊映创业人生之间的和谐、矛盾与冲突.《无穷镜》呈现了对立、参照、嵌套等多种镜像关系,围绕高科技背景下人何以为人、人何以至此、人将向何处去的问题展开,使小说的叙事富有张力.小说触及了科技高度发达的当代社会背后所隐藏的自我实现以及人文伦理冲突的主题,关注人性在高科技发展中的裂变,具有哲学意味,余味悠长.

    陈谦《无穷镜》镜像关系叠加自我实现

    高凯《绿子午》的生态叙事艺术

    李浩楠
    54-56页
    查看更多>>摘要:报告文学作家高凯秉持着"让大森林回归大森林,把子午岭还给子午岭"的初心与准则,立足于时代新变与生态文明的宏大视角,在强调纪实性与文学性的基础上建立复调式多声部叙述、非情节化叙述、大众化结合精英化、历时共时交汇、典型塑造等一系列多维度多元化的叙事视角,以立体生动的报告文学语言表达再现了巍峨葱郁的子午岭、不凡不屈的子午岭人和可歌可泣的子午岭"青史".

    高凯《绿子午》报告文学生态叙事

    《呼啸山庄》中的不动产抵押制度探析

    王含冰
    57-59页
    查看更多>>摘要:勃朗特姐妹是英国十九世纪批判现实主义小说的杰出代表,其中的二姐艾米莉·勃朗特堪称是三姐妹之中最才华横溢的一位,其唯一的一部小说《呼啸山庄》获得了全世界读者及评论家的极高赞誉.小说集动人心魄的畸恋与残酷冷漠的复仇于一体,用诗意的文字和狂野的激情演绎出了一部融合了批判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象征主义、自然主义、生态主义、存在主义、超自然元素等诸多要素的旷世奇书,勾勒出一幅维多利亚时代社会变革的全景图.本文主要聚焦于小说中所折射出的法律现象,探析当时的不动产抵押制度对小说中主要人物命运的重大影响,从而更好地理解维多利亚时代的社会情况,并且给这部作品的研究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

    艾米莉·勃朗特《呼啸山庄》不动产抵押制度

    《紫色》中爱丽丝·沃克与埃莱娜·西苏的思想共鸣

    孙伟
    60-62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埃莱娜·西苏的"女性书写"理论出发,分析《紫色》中爱丽丝·沃克与埃莱娜·西苏的思想共鸣.西苏提出的"女性书写"所囊括的"女性身体"、"女性语言"与"女性特质与他者"都与沃克提出的妇女主义相对应,两者在思想上达到高度共鸣.《紫色》作为沃克的代表作,小说充分体现了她的妇女主义,因此她在小说中所传达的思想便与西苏不谋而合,作为各自女性运动的先驱,两人都展现出理论上的深厚性与实践上的积极性.

    《紫色》埃莱娜·西苏艾利丝·沃克女性书写思想共鸣

    李贺《浩歌》《天上谣》的人生态度及变化

    梁富丽
    63-65页
    查看更多>>摘要:元和五年(810)五月,诗人李贺入太常寺为官.其作于二月的《浩歌》以及八月的《天上谣》两首游仙诗一述人世变迁、但求知己,一述人事无常、遗世求仙.比较具有特征性的代表了李贺入仕前后人生态度的转变.

    李贺人生态度《浩歌》《天上谣》

    高尔基《童年》的衬托手法运用及其意义

    郭旭
    66-68页
    查看更多>>摘要:《童年》是以高尔基个人经历为原型,揭示十九世纪七、八十年代前苏联底层人民生活真实画卷的自传体小说.从"正反相称""冷暖相称"和"以景衬境"三个层面探析《童年》的衬托手法运用及其意义表征,借助小说主人公阿廖沙的视角揭示当时社会背景下人们如何在艰难中孕育希望,实现自我意识成长.

    高尔基《童年》衬托手法意义表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