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文学教育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文学教育
文学教育

王先霈

月刊

1672-3996

wxjy2005@126.com

027-67868288

430079

武汉市华中师范大学校内

文学教育/Journal Litbraturb Bducation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莫里森《最蓝的眼睛》中佩克拉悲剧根源

    郭津
    4-6页

    鲁迅《伤逝》与萧红《生死场》的启蒙性

    李秋兰
    7-10页
    查看更多>>摘要:鲁迅《伤逝》和萧红《生死场》中书写的女性悲剧命运具有典型性,本文将聚焦于《伤逝》和《生死场》这两个小说文本研究左翼作家鲁迅和萧红在女性悲剧的书写层面上的互文性,主要从悲剧主题、封建男权、女性启蒙三个层面展开论述,借此窥探左翼作家鲁迅与萧红小说作品的女性视域下的启蒙性.

    鲁迅《伤逝》萧红《生死场》左翼作家启蒙性女性

    鲁迅《故事新编》中的空间意象互文

    何红峰
    11-13页
    查看更多>>摘要:鲁迅在《故事新编》中形构启蒙空间时,不仅继承了自《呐喊》以来的"铁屋子"空间意象,同时又通过仪规型空间意象深化了这一意象构造,同时又不再仅仅固守《呐喊》《彷徨》时期的封闭式的"铁屋子"所指代的被启蒙者蒙昧昏睡想象,而是借由灾异乱世空间的铺陈,开展出启蒙者的行动救世意味.如果说前者还停留在启蒙与蒙昧的简单二元对立上,那么后者则显示出更复杂的"中间物"启蒙意识,展现出启蒙者短期内对彻底改变仪规所致使的蒙昧混沌局面的不抱希望之心境,以及仍然为之付出不求回报的努力的承担意识.

    鲁迅《故事新编》空间意象互文性

    莫言短篇小说《左镰》的创伤书写

    田芳枚
    14-17页
    查看更多>>摘要:莫言是一位始终心系故乡的作家,在获得诺奖后创作发表的首部作品集中,依然承载的是有关自我人生记忆的故乡人事,写作风格从传奇走向了日常.在独特的个人叙事中又饱含了集体的历史记忆,而个人与集体记忆的背后蕴含着难以磨灭的创伤性事件.该创伤既是属于故乡集体的,也是属于写作者个人,莫言的书写既构成了对童年创伤的一场延迟性回应,又构成了一场对个人千锤百炼般的心灵锻打.

    莫言《左镰》个人创伤文化创伤创伤书写

    《现实一种》和《古典爱情》中的听觉叙事

    车坤玲
    18-20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余华的小说中,充斥着大量的对声音的描写和运用.以《现实一种》和《古典爱情》为研究文本,运用听觉叙事理论,揭示余华作品中"声音"在塑造小说人物形象、推动情节发展、呈现小说主题方面的重要作用以及建构意义.

    余华听觉叙事声音《现实一种》《古典爱情》

    鲁迅小说《奔月》中的形象分析

    徐思越
    21-23页
    查看更多>>摘要:能自主解读、精读小说,是检验中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标志.把握小说描写的重要形象,仔细分析,可以锻炼中学生解读课外文本和把握小说主旨的能力.《故事新编》作为鲁迅重要的小说集,是中学生课外阅读的常见选择.以《故事新编》中的《奔月》为例,引导中学生从最基本的形象分析着手,精读其中的动物形象、"小人"形象和主人公形象,举一反三,可锻炼其解读课外小说的能力.《奔月》是一篇反神话小说,它借神话的驱壳描写了主人公夷羿这一曾经的英雄在后英雄时代的境遇.小说舍弃了神话中常见的神奇性情节叙写、单纯的性格塑造仙魔人物的方法,反在传说人物的生活与精神气质中注入世俗化气息,在多重的形象塑造中,致力于追求对传统的神话小说文学特质的多元反叛,谱写了一曲后英雄时代的寂寞者的悲歌.

    《奔月》鲁迅夷羿嫦娥反神话小说

    格非《迷舟》的个体无意识书写

    李晴
    24-26页
    查看更多>>摘要:格非在《迷舟》中大量使用个体无意识书写片段来表现人物精神的敏感和复杂,同时营造小说的迷幻氛围.本文结合心理学理论,梳理了格非在《迷舟》中个体无意识的书写模式;分析了《迷舟》中表现个体无意识的方法是通过极端物化和时间错乱来营造"自我阉割"感;指出了《迷舟》的个体无意识写作特色是"水"的意象、"梦"的笔法、"杏"的意指.

    《迷舟》格非个体无意识书写心理学

    徐则臣《北上》虚构史诗的叙述策略

    沈韬
    27-30页
    查看更多>>摘要:徐则臣的长篇小说《北上》,以京杭大运河为主题,以辛丑事件为起点,向读者叙述了跨越百余年的悠久故事.如此容量,如此题材,如此时间跨度,不难感受到作者书写史诗的雄心.但小说毕竟是小说,它不是历史.小说只能向历史靠拢,而无法向历史回归.甚至于,连纯粹的历史文本也难以实现对史实的还原.这正是海登·怀特的观点,历史叙事作为一种语言人工品,[1]683本质上属于文学操作.小说里文学与历史的交融让怀特的观点与叙事理论成为可供凭借的辅佐工具,本文通过对《北上》的叙事结构、文本层次以及多重视角的分解,详细阐释了徐则臣如何完成其务实的虚构.

    《北上》徐则臣虚构史诗叙事策略

    白先勇《孽子》中同性恋群体的"孽子"形象

    刘俊
    31-33页
    查看更多>>摘要:《孽子》是台湾作家白先勇发表于1983年的一部小说,也是其至今为止唯一一部长篇小说.小说描写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台北市新公园为中心,以少年同性恋李青为代表的一群同性恋少年在放纵与煎熬中求得精神与身体双重救赎的故事.白先勇作为华文文学的重要作家,且这部小说的主体是边缘群体-同性恋.因此自发表以来研究伴随着争议而不断深化.研究的主要方向是主题研究、叙事研究、人物形象研究.但结合文本对"孽子"的成因研究则显得不够,笔者认为这个问题不仅对揭示小说主题有着重要意义,而且揭示其成因也许可以产生一定的社会意义.

    《孽子》同性恋白先勇家庭教育台北市新公园

    《白鹿原》中的婚礼仪式描写及其意蕴探寻

    王梓琳
    34-36页
    查看更多>>摘要:《白鹿原》是陈忠实于1993年出版的长篇小说.其中大量关于婚姻仪式的描写含有丰富的思想文化意蕴.小说中的主人公对传统婚礼仪式的态度可分遵从、反叛与回归三大类.作家通过对女性人物悲剧命运的描写,表达了对封建礼法下女性悲剧命运的关切和同情,但小说中隐含的男性视角又流露出作家对儒家传统的认可和眷恋.

    陈忠实《白鹿原》婚礼仪式女性命运儒家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