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文学教育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文学教育
文学教育

王先霈

月刊

1672-3996

wxjy2005@126.com

027-67868288

430079

武汉市华中师范大学校内

文学教育/Journal Litbraturb Bducation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福楼拜《包法利夫人》的真实与虚无

    刘思羽
    35-37页
    查看更多>>摘要:现代小说在解析现实主义作家福楼拜的创作之时,往往都会自主或者不自主的提及其思想中"虚无"的观念.在涉及到福楼拜的创作与现实的意义时,"虚无"便像是电脑开机时设置的随机程序一样,第一个弹出提示框,以证明此程序在运行中的重要性.此外,虚无只是投射在福楼拜身上众多聚光灯线中的一条,另一条强摄光——"讽刺",它同"虚无"共同组成了一个完美的乳酪蛋糕.前者为乳,后者为胚,那么在品尝乳之前,我们还是先让"胚"站起来才是.

    福楼拜《包法利夫人》虚无真实反讽现实主义

    论《神经漫游者》中的后人类主体性建构

    王玲
    38-42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以凯瑟琳·海勒的后人类主义理论为指导,分析《神经漫游者》中以凯斯为代表的后人类所面临的主体性困境及其为重构主体性,实现返璞归真而做出的努力,揭示出始终坚持人的主体性地位、增强人自身的主体性建设的必要性,从而为推动人类与科技的共同发展带来新启发.

    威廉·吉布森《神经漫游者》后人类主体性

    荣格原型下《克拉拉与太阳》中的母亲形象

    覃舒婷
    43-45页
    查看更多>>摘要:《克拉拉与太阳》是石黑一雄献给自己母亲的新作,文中两位母亲截然不同,因此解读母亲形象是理解文本的关键.本文用荣格原型理论来探讨人格面具下的母亲原型、阴影与自性,从而更深刻地透析母亲形象的潜意识内部,并由母亲对自我认知的变化为分析母亲形象提供更多阐释空间.

    《克拉拉与太阳》荣格母亲阴影自性

    布兰特《愚人船》文学伦理学解读

    张南燕
    46-48页
    查看更多>>摘要:塞巴斯蒂安·布兰特是德国讽刺文学最早的代表作家,1494年他创作了长篇叙事诗《愚人船》,"愚人文学"也由此创立.这部作品描绘了社会生活中存在的各种愚蠢行为,讽刺与针砭了社会时代弊病.本文结合《愚人船》创作的历史背景,从文学伦理学视角,针对"船"这一海洋母题,分析在如海洋般波涛汹涌的社会伦理环境中"愚人"做出的伦理选择和理性意志的缺失,阐释"愚人船"上呈现的各种道德败坏现象,为时刻面临伦理选择的当代人提供警示和教诲,发现和解读其伦理道德价值.

    塞巴斯蒂安·布兰特《愚人船》文学伦理学道德

    幽境·禅意·钟声:《题破山寺后禅院》赏析

    钟卓君
    49-51页
    查看更多>>摘要:《题破山寺后禅院》是唐朝山水题寺诗中别具一格的一首,全诗笔调古朴,层次分明,艺术上相当完整.本文就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进行深入赏析,从诗歌中营造的幽境、渗透的禅意,以及万籁俱寂下的钟声三个角度感受其诗的独特审美情趣.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幽境禅意钟声

    探析施笃姆《白马骑士》中人与海的关系

    邹淑雨
    52-54页
    查看更多>>摘要:汉斯·特奥多尔·施笃姆是德国诗意现实主义的代表,他的作品致力描写人与自然之间的复杂关系.在《白马骑士》中作者同样对人与海的关系进行了深入分析与探讨,既体现了人对海的野心,也展现了人在自然面前的无力感.这部作品主要讲述了主人公豪克·海恩立志修筑堤岸,抵御海潮,但由于周围人的不信任和自己的私心,最终酿成堤岸倒塌,潮水涌入村庄的惨剧.本文通过对《白马骑士》文本的分析,佐以作者自身的海洋背景,尝试探究其文本中人与海之间的关系,并从中得出一些处理人与自然关系问题的启示.

    施笃姆《白马骑士》人与海的关系

    论《现实一种》中的暴力叙事

    邱心怡
    55-57页
    查看更多>>摘要:暴力叙事作为一个复杂的审美范畴,是文学创作的一个醒目特质.从晚清到中国现代乃至当代,由于受到不同时期社会现象的呼唤,作家们常倾向于在文学创作中使用暴力叙事这一手段,在发挥启蒙作用的同时对社会进行重新审视.余华作为先锋小说的代表作家,其中篇小说《现实一种》,凭借"暴力"的叙事特点,颠覆了对传统道德理念的理解,体现出先锋小说的创作特色.

    余华《现实一种》暴力刑罚荒诞意象

    中国革命传统作品专题任务群的支架式教学法

    戴家栋
    58-60页
    查看更多>>摘要:《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了"中国革命传统作品专题研讨"学习任务群.目的是"在'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任务群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程,加深对中国革命传统的认识和理解、激发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情感,进一步提升研究性学习的能力."但由于该任务群的选修地位,目前存在着教师不够重视、套用必修任务群的教学方法等问题,结合该学习任务群的特点笔者认为将支架式教学法贯穿到整个任务群的教学中,能够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伟大的革命精神,切实有效提升研究性学习能力.

    革命精神中国革命传统作品学习任务群支架式教学法

    高中革命传统诗歌作品组合阅读教学设计

    王家琪
    61-63页
    查看更多>>摘要:语文是落实革命文化教育的重要课程,高中语文必修上册中的革命传统诗歌作品以诗歌的形式记录了一段不容遗忘的历史.意象是发掘诗歌情感的突破口,教学设计应从鉴赏诗歌意象出发,实施革命传统诗歌组合阅读教学,让学生充分感受革命激情,进而引导学生增强诗歌鉴赏能力、提升语文核心素养,激励学生坚定传承先辈革命情怀、坚定建设伟大祖国的决心和信心.

    诗歌教学革命传统作品教学设计

    高中经典文学课文的教学策略

    袁正龙
    64-66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社会开放程度的加大、科技的进一步发展,一股浮华的信息正在侵扰着我们,侵蚀着我们的思想与灵魂,让人们的情感备受冷漠和空虚,青少年学生也是如此.这样的现实情况引起了大家的反思,在大一统传统文化社会中,人们的道德与情感意识正在崛起,从而更加注重经典文学的回归.在几经反思后,终归要回到教育问题上来,在教学改革的发展下,高中语文教材也纳入了诸多经典文学的优秀篇章,这是整个社会背景思考的有意壮举.但经典文化距离人们甚远,加之快餐文化的侵入,导致经典文学教学效果未能真正的显现.基于此,文章根据时代与教育改革的要求,对如何将经典文学落实于语文课堂中来进行了研究.

    高中语文经典文学教学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