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文学教育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文学教育
文学教育

王先霈

月刊

1672-3996

wxjy2005@126.com

027-67868288

430079

武汉市华中师范大学校内

文学教育/Journal Litbraturb Bducation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体态语在对外汉语初级词汇教学中的应用

    杨婉儒
    161-163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中国综合国力和国家地位的提升,"汉语热"成为了新的语言学习浪潮.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对外汉语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而非语言交际作为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手段,在对外汉语课堂教学的辅助作用日益突出,其中体态语对课堂的影响更为直观.本文在对HSK1-3级词汇大纲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根据跨文化交际理论,探究体态语在初级汉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希望对对外汉语初级词汇教学的开展有所促进.

    体态语对外汉语词汇教学

    多元评价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郭晔
    164-166页
    查看更多>>摘要:多元评价,不但是能够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更是对深化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应新时代教育改革的要求,我们需建构多元化及全面化的教育评价体系,对学生进行综合性的科学评价,有效培养学生自我管理和自我评价的能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谐的全面发展.

    多元评价学生全面发展

    民族文化翻译下的跨文化外语教学

    杨頔江雪玲
    167-169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民族文化翻译的跨文化外语教学研究,主张在教学期间以民族文化翻译作为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切入点,其能够很好地满足培养民族外语人才这一诉求,也与大学英语教学指导指导思想十分契合,所以本文也就此展开了研究,希望借此来有效促进外语教学活动顺利推进.

    民族文化翻译跨文化外语教学

    国际中文教育中的礼貌用语对比研究

    姜思琪肖莉莉
    170-172页
    查看更多>>摘要:礼貌不仅是人际交往的润滑剂,更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各个国家的文化存在差异,所以在礼貌用语的表达上也各不相同.尤其以英美文化为代表的西方文化和中华文化有着鲜明的差别,所以在国际中文教学中产生误会和交际失误的现象也屡见不鲜.本文通过对比汉英礼貌用语,分析了两种语言礼貌用语的差异及产生差异的原因,最后为国际中文语用方面的教学提供一定的建议.

    礼貌用语国际中文教育汉英对比

    驻镇高校传统文化通识教育体系研究

    孟宇卿余红艳
    173-17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的教学内容.当前高校人文通识教育课程尽管较为丰富,但是课程设置相对自由,课程类型覆盖面不高,教学手段主要以课堂理论教学为主,专业选修课与公共选修课之间仍然存在衔接不够等问题.高校人文通识教育体系的建构应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价值导向,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旨,充分发挥地域文化优势、高校特色学科优势,打通课堂内外的时空限制,打通专业与通识之间的学科壁垒,打通中国学生和来华留学生的人文通识教育课程的限制,创新教学改革及考核模式.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识教育体系地域文化镇江

    徐州和连云港方言的亲属称谓语对比研究

    李昊蓝
    176-178页
    查看更多>>摘要:亲属称谓词是现代汉语的基本词汇,是对与自己有亲属关系的人的称呼语.徐州和连云港属于苏北地区,语言有相互渗透的地方.本文从称谓类型的角度,对徐州和连云港方言中主要亲属称谓语的类型进行对比,通过对比,能够更清晰地看出连云港和徐州方言的一些特点,从中窥探出彼此的相互影响.从构词差异的角度出发,总结出徐州和连云港方言在称谓方式的特点.

    连云港方言徐州方言亲属称谓语构词差异

    涂尔干《道德教育》中的德育基础地位

    王阳
    179-181页
    查看更多>>摘要:涂尔干在《道德教育》中指出德育具有基础性的重要地位.涂尔干认为,任何社会都是一个道德社会.既然道德对于社会的持存具有重要作用,那么,智育、美育、体育及劳动教育都必须围绕道德教育来开展.道德教育同时要依据道德的基本要素:纪律、对社会群体的依恋和自主性进行.

    道德《道德教育》涂尔干纪律性自主性社会群体依恋

    梁漱溟的新儒学思想探析

    张书语
    182-18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近代史的开端自1840第一次鸦片战争开始,外夷以"船坚炮利"撬开了中国闭锁已久的国门.自此,中国从政府到民众都开始对于国家出路的探寻,作为向来以"天下事为己任"的儒家学者们也纷纷投入洪流之中.然中国之出路在何方又或者说中国自强从何处开始,一直是争论不休.本文以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发起的乡村建设作为讨论主题,通过对于梁漱溟先生的发起乡村建设的起源过程结果,浅析一代大儒梁漱溟先生在近代中国出路探寻的实践的得失经验.梁漱溟先生(1893-1988)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现代新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也是被后人称为"中国最后一位大儒家",梁漱溟先生受泰州学派影响颇深,先生于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所推行的"乡村建设"也可以说是对于泰州学派思想的一次伟大实践.

    梁漱溟新儒学乡村建设泰州学派

    整本书阅读教学内容选择的困顿与突破

    陈睿琳
    185-187页
    查看更多>>摘要:整本书阅读教学内容选择的常见问题有教学内容中心点模糊,教学内容相关点零散以及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相偏离等.本文将基于这些问题,并以《草房子》为例从语文课程标准、阅读的文本、学生以及环境等几个方面来探讨整本书教学内容选择的策略.

    整本书阅读教学内容选择困顿与突破

    传统乡村的变奏——读张驰鹏长篇小说《汉水弯弯》

    龚义成
    188-18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