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文学教育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文学教育
文学教育

王先霈

月刊

1672-3996

wxjy2005@126.com

027-67868288

430079

武汉市华中师范大学校内

文学教育/Journal Litbraturb Bducation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生命教育视域下的余华小说研究

    董乐毅
    75-77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学作品中生命教育意义的理解是通过对文本的解读实现的.阅读余华的小说,能让读者感受到作者对于命运的理解,体会到一种蕴含深处的教育意义.本文以生命教育的视角解读文本,通过认知生命:冷漠对抗的生长困境、体验生命:坚韧承受的生命能量以及接纳生命:向死而生的生存哲学三方面来对余华小说进行研究,希望通过对其小说的分析,为当下迷茫的大众提供精神指向,在命运的无常中感受生命的珍贵.

    余华小说生命教育文学创作

    莫里森《家》中黑人的双重残障

    王鑫冉
    78-81页
    查看更多>>摘要:托尼·莫里森的小说《家》富含黑人残障元素,将残障的话语搬到叙述中心.基于社会模式及医疗话语的交叉视角,本文认为,非裔美国人一方面经受美国种族主义氛围的隐性残障污名建构与打压,在城市无法享有公民权范畴的生存空间与住房选择.另外,黑人在国家机器及医疗系统的共谋下沦为美国医学的实验机器.黑人的健康权缺失保障.莫里森指出了黑人双重残障困境的危险性及持续性,并以弗兰克与茜的残障治愈为例,强调了黑人社区及民间治疗的重要价值.

    《家》托尼·莫里森残障研究黑人的双重残障非裔美国人民间治疗

    《布鲁克林》中的服饰与"爱尔兰性"建构

    唐力
    82-85页
    查看更多>>摘要:爱尔兰作家科尔姆·托宾小说《布鲁克林》呈现了现代爱尔兰人的移民境况及身份问题.从爱尔兰"历史"赋予的同一身份到布鲁克林"现在"构建的多元身份,女主人公艾丽丝·莱西的服饰选择体现了她身份的层层嬗变.文章以服饰作为切入点,结合爱尔兰移民现象,以斯图尔特·霍尔的文化身份理论为导向,深入分析艾丽丝身份的建构历程,探究服饰与身份构建之间的可译性,进而揭示全球化背景下"爱尔兰性"在"过去"和"现在"之间的位置选择.

    《布鲁克林》爱尔兰移民身份建构服饰"爱尔兰性"

    山姆·谢泼德《情痴》中的后现代戏剧特征

    朱晓欣
    86-89页
    查看更多>>摘要:山姆·谢泼德是美国当代著名的剧作家,以其先锋戏剧实验成名于外外百老汇剧坛.他剧作家地位的巩固和提高得益于他所创作的系列家庭剧.不同于早期的作品,这些家庭剧呈现出回归现实主义传统的倾向.但在表象之下,家庭剧还体现了一些新的创作特征,即后现代主义戏剧特征.谢泼德正是依靠这些传统现实主义所无法包容的特征来破除现实主义的幻象.基于此,文章对《情痴》的戏剧结构、演员表演、舞台布景中的后现代主义意蕴进行分析,进而探讨有关幻象与现实的主题.

    山姆·谢泼德《情痴》幻象与现实后现代主义

    卡夫卡《中国长城建造时》的中国情结

    钟中
    90-93页
    查看更多>>摘要:奥地利作家卡夫卡虽然生活在19-20世纪的布拉格,但他对远方的中国始终充满兴趣.他不仅阅读了德语汉学家翻译的许多中国古典名篇,自己也撰写过一些以中国为背景的小说,例如《一页陈旧的手稿》、《采访矿山》、《十一个儿子》等.而他最有名的同中国有关的作品,当属1917年创作的,最后未完成的小说《中国长城建造时》.通过这篇小说,我们可以一窥他对中国形象的构造:既是美好的乌托邦,也是光怪陆离的集合体.

    卡夫卡《中国长城建造时》人物塑造中国情结奥匈帝国

    《灶神之妻》中美婚姻观的差异及其原因

    范颖
    94-97页
    查看更多>>摘要:美国华裔女作家谭恩美(Amy Tan)的小说主题多是书写中美文化的差异,其中精湛巧妙的写作技巧让她在美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作品也在世界多国广为流传.《灶神之妻》(The Kitchen God's Wife)作为谭恩美的知名小说之一,被美国文艺界称为"谭的第二次胜利".作品中不仅讲述了母亲和女儿的家长里短,其中还有中国传统妇女江薇丽前后两段不同的婚姻.文章通过对比小说中江薇丽的两段婚姻的不同来展现中美两国文化所塑造的不同婚姻观及其产生差异的原因,阐明了不同国家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男女双方婚姻生活的影响,从而使得读者能够在了解两国不同文化的基础之上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流.

    谭恩美《灶神之妻》文化差异婚姻观中美婚姻观

    《秀拉》中奈尔与秀拉的加冕与脱冕

    高英梅
    98-100页
    查看更多>>摘要: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托妮·莫里森是20世纪下半页美国文坛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秀拉》是其多部长篇小说中批评热度颇高的佳作.基于巴赫金文论在莫里森作品批评中的广泛应用,本文立足于巴赫金的狂欢化诗学理论中关于加冕与脱冕的论述,探究秀拉与奈尔两个主要人物在成长历程中体现的加冕与脱冕的特征.秀拉与奈尔都多次经历了加冕与脱冕,体现了狂欢节庆贺的变更交替精神.同时,与两个角色的加冕与脱冕的交替进行相伴而生的是角色的精神成长.

    《秀拉》托妮·莫里森狂欢节加冕与脱冕

    卡夫卡《变形记》中的荒诞意象探析

    宋湘雨
    101-103页
    查看更多>>摘要:《变形记》是卡夫卡最著名的短篇小说之一,作者通过格里高尔异化成甲虫的荒诞故事,揭示了现实世界里个人在社会中丧失自我的生存境遇和人与人之间靠金钱维系的脆弱关系.本文将着重分析《变形记》中最重要的三个意象"甲虫"、"屋子"、"天气",结合拉康"镜像阶段"、"他者"理论,意在对主体身份的认同与建立以及拜金主义心理进行深刻反思.

    《变形记》卡夫卡荒诞意象拜金主义心理

    《诗经》婚恋诗中的水意象

    万雨萌
    104-107页
    查看更多>>摘要:水意象在《诗经》中大量出现,并在婚恋题材的诗歌中表现出丰富的文化内涵,无论是对于主人公情感的抒发、情节的发展还是内容的呈现都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奠定了其在婚恋诗中的重要地位.水意象在根植于《诗经》肥沃的土壤,经过成熟和完善,逐渐具备了独立的文学意义,并在后世爱情诗中得到继承和发展.

    《诗经》爱情婚恋诗水意象

    《哀郢》中"冀壹反之何时"的精神实质及历史语境

    范昱杉
    108-111页
    查看更多>>摘要:《哀郢》发出"冀壹反之何时"之叹的情境是屈原不止"去君",而且逾境"去国";不是待召于郊,而是因罪被放逐.周代礼制,自疏去君之臣三月内等待国君召还,但臣子因罪被放逐的情况不在这一礼制范畴内.与作于去君待召时期的《离骚》等篇章相比,《哀郢》"冀壹反之何时"精神实质的独特性在于,在希冀回返的目的层面,个人被国君重用的仕进追求让位于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对父母之邦的眷恋.两汉九体拟骚作品对屈原"冀壹反"的心态进行了传承与重构,其希冀回返的精神实质更多偏重于期待被国君重视,属于个人进退、仕隐之抉择的范畴,这种精神实质的差距从一个侧面彰显了屈原作品忠君爱国精神的纯粹与彻底.

    《哀郢》冀壹反之何时待召之礼屈原九体拟骚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