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文学教育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文学教育
文学教育

王先霈

月刊

1672-3996

wxjy2005@126.com

027-67868288

430079

武汉市华中师范大学校内

文学教育/Journal Litbraturb Bducation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以茅盾为代表的社会剖析派的创作艺术特征

    戚志强
    34-36页
    查看更多>>摘要:社会剖析派小说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支重要的流派,30年代思想界爆发的社会性质论战促成以茅盾为首的大批作家通过小说关照现实社会。本文试从社会性质论战入手,梳理其重心问题,接着从茅盾入手,关照到其本人及受他影响的作家作品,并从整体对这一流派的创作情况和艺术特征进行简单梳理。

    社会性质社会剖析经济

    从审美到空间:论《源氏物语》的中国文化源流

    胡梦天
    37-39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代的空间价值评判体系深受西方话语的制约,追求技术至上是这一话语的重要特征。中国的空间文化有着数千年的传承,以天人合一为主的空间理念对东亚诸国的空间文化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源氏物语》的空间书写正是这一影响的体现。随着文学审美的提出,以民族主义导向的经典生成,近代《源氏物语》研究体系也得以确立,并逐渐形成了探索其空间价值的倾向。本文所关注的正是《源氏物语》空间价值发现背后的话语,基于此探讨当代"源学"在"跨学科"趋势下的可能。

    《源氏物语》文学审美空间价值"跨学科"

    刘易斯《巴比特》中的男性气质解读

    杨晓旭
    40-42页
    查看更多>>摘要: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辛克莱·刘易斯的《巴比特》聚焦于商界,描绘出20世纪20年代美国商业文化的图景。小说中虚构的泽尼斯城充斥着大量消费符号并形塑了男性气质,城中居民也逐渐在奢华浮躁社会迷失自我。小说主人公巴比特展现出主导性的男性气质。本文借助R。W。康奈尔的男性气质理论,对小说中男性气质的建构与危机进行解读,以期揭示美国20世纪20年代男性气质特点,也体现作者刘易斯对消费社会两性关系的思考。

    辛克莱·刘易斯《巴比特》男性气质

    林语堂《苏东坡传》的无本回译策略研究

    魏薇
    43-45页
    查看更多>>摘要:林语堂是著名的作家与翻译学家,在传播中国文化方面做出重要贡献,他用英语创作中国题材作品《苏东坡传》,在美国等西方国家多次出版,并推动了苏轼在西方世界的推介,与此同时,众多译者对该作品进行回译,此翻译活动即无本回译,其中宋碧云女士的译本质量受到广泛好评。本文将通过细读译本,基于其文本对照及回译活动的特点,阐释其无本回译活动的具体策略,以期促进无本回译研究中的共性分析。

    苏东坡传林语堂无本回译

    试论乔伊斯作品中的现代主义元素

    林欣怡
    46-48页
    查看更多>>摘要:《阿拉比》和《伊芙琳》是英国作家詹姆斯·乔伊斯的短篇小说集《都柏林人》中的两篇。这两篇小说从两个小家庭的生活折射出整个都柏林人生活的现实面貌——"肢体麻木"和"精神瘫痪"。乔伊斯取材凡人小事,以微观见宏观,深入到人物的内心世界,追踪他们绵延不断的意识的流动,采用独特的艺术手法,真实而生动地书写了生活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平民百姓所经历的困惑、无助乃至精神上的"瘫痪"。同时他又大胆地采用了内心独白、象征和顿悟等写作手法对人物的内心世界进行了细致的再现。乔伊斯巧妙地融现代主义的各个元素为一体,通过《阿拉比》和《伊芙琳》的故事刻画出了一幅真实的都柏林人的生活画卷。

    詹姆斯·乔伊斯《阿拉比》《伊芙琳》现代主义元素精神顿悟

    《窦娥冤(节选)》中的"be美学"解读

    李胤吴珏张春红
    49-51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中国传统审美框架的影响下,中式的悲剧多以"寓哭于笑"的形式而展现。不同于西方悲剧作品中以庄重肃穆为贵族悲剧作注,"be美学"作为中国古典悲剧美学的平民化、网络化衍生,在中国传统的审美框架内,还不乏有对小人物一悲一叹的生动刻画,并呈现出"笑之悲深于哭"这一中式独特的悲剧美学品格。本文主要对《窦娥冤(节选)》中的"be美学"进行解读,以期从这一人教版语文教材文本中更细致地省察"be美学"对学生审美能力的价值及影响。

    关汉卿《窦娥冤》be美学

    高职文学欣赏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栾岚杨柠
    52-54页
    查看更多>>摘要:高等职业院校指向各专业在校学生群体设置《文学欣赏》课程,主要目的在于持续培养输出满足经济社会建设发展事业实际需求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优质高效推进开展《文学欣赏》课程教学工作,有助于培养提升高等职业院校在校学生群体的基础人文素养,以及文学艺术作品欣赏感知能力。受复杂多样的主客观因素影响制约,我国高等职业院校正在开展的《文学欣赏》课程教学工作,与真实社会需求之间依然存在明显差距,存在着复杂多样的具体问题,迫切需要制定和运用适当措施展开改革优化,并且为高等职业院校各专业在校学生群体获取实现最优化成长发展创造支撑条件。文章将会围绕高职文学欣赏课程教学改革,展开简要的阐释分析。

    高等职业院校《文学欣赏》课程教学改革研究探讨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问题设计探析

    黄琳娜项菊
    55-57页
    查看更多>>摘要:课堂问题设计是高质量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的课堂问题设计,不仅可以提高语文课堂的效率,还对学生的语言建构、思维提高等方面有促进作用。从教材、学情出发,阐述课堂教学中问题设计的意义,提出问题设计应该遵循的原则,给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课堂问题设计,并说明课堂问题设计思路。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问题设计问题设计思路

    朱自清《春》的散文审美性教学策略

    王璐荧
    58-60页
    查看更多>>摘要:散文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占据着不小的比重,但是在义务教育阶段的阅读教学中,散文仍存在着学生无法深入理解散文美在何处的问题,该文从核心素养的视角入手探讨初中语文散文体裁的课文如何进行审美性的教学:审美感知、审美品析、审美创造。为学生感受到散文美的内核,进而全面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审美初中语文核心素养

    新课程背景下语文课堂美育实践

    党忠
    61-63页
    查看更多>>摘要:高中这一时期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重要阶段,因为学生的生理与心理都在这个阶段满满迈向成熟,所以要把学生审美能力以及综合素养的建立展开更多的教学培育。高中语文这门学科覆盖的知识面较广,在生活中中也比较实用,学生们经过对课文和阅读材料的研读,实现与文本对话、与文本作者交流,不仅可以让自身情感变得丰沛,还能够通过文本所传达的情感感受到生活里的美好。语文教师要对学生的审美教育引起一定的重视,在日常教学中要多加融入审美方面的培养和教学。在这篇文章里,将会把审美教育渗透到语文学科教学中的相关内容进行研究探索,分析其中所存在的问题,为帮助审美教育更好地融入课堂寻找解决策略。

    高中语文美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