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文学教育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文学教育
文学教育

王先霈

月刊

1672-3996

wxjy2005@126.com

027-67868288

430079

武汉市华中师范大学校内

文学教育/Journal Litbraturb Bducation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从隐含作者看《我是猫》中的三个自我

    郭子涵
    74-77页
    查看更多>>摘要:日本近代长篇小说《我是猫》描绘了日本近代明治时期各群体的生活状态.叙述者"猫"和受述者猫主人"苦沙弥"都与现实生活中的真实作者夏漱石具有高度相似性,三个"我"互相辩驳的关系体现了隐含作者的文本选择.隐含作者的讽刺艺术是真实作者夏目漱石"文明批判"特点的写照;叙述者猫以客观视角反观自我与人类,并引导读者形成鞭挞社会的理想化隐含作者形象;受述者苦沙弥担任第三视角下的自我反观,作为二度叙述者表现了文人不得志的隐含作者形象.隐含作者视角下的三个"自我"辩证统一于《我是猫》的文本之中.

    隐含作者叙述者受述者《我是猫》夏目漱石

    利奥波德《沙乡年鉴》中土地伦理思想解读

    王诗雨
    78-81页
    查看更多>>摘要:美国著名作家奥尔多·利奥波德的代表作《沙乡年鉴》讲述了作者在美国的一个农场进行生态修复的经历.利奥波德在沙乡生活的十三年里,在工作和生活中都对自然进行了充分的观察,对自然生态有了深刻的感悟,并在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建构了他的土地伦理思想.本文从利奥波德对人类与自然的互动入手,探究其土地伦理思想的形成和建构过程,体会利奥波德的生态伦理思想.

    利奥波德《沙乡年鉴》土地伦理生态

    吉本芭娜娜小说中的家庭解构与建构

    南家琳
    82-85页
    查看更多>>摘要:吉本芭娜娜的文学作品中很多涉及与家庭相关的内容,多表现由死亡带来的家庭解体及在主体行为选择后的家庭建构.通过家庭的解构和建构,芭娜娜向我们展现她对家庭及社会问题的多向思考.在《厨房》和《满月》的家庭叙事中,两个原始家庭的形态消解,主人公在双向选择中彼此靠近,共同体范式在人物关系中确立.他们在相互救赎的过程中形成新的心灵羁绊,进而呈现出最高级的"精神共同体"类型.当新型家庭因死亡被解体,在共同体指涉的情感力量的牵引下,一种理想的主体互动图景得以呈现.这两部作品在表达作者内心追求的同时,隐含地为日本后现代社会中的精神困境提供了方案.

    吉本芭娜娜家庭解构建构共同体

    结构语义学视角下《黑暗中的笑声》解析

    张晗陈晨
    86-89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美国试验小说的先驱作家,纳博科夫大胆、独特的创作风格在其早期作品《黑暗中的笑声》里即有显现.小说讲述了原本生活美满、家庭和睦的欧比纳斯为追求年轻女郎玛戈,最终妻离子散、家破人亡的故事.本文主要运用格雷马斯的结构语义学叙事理论,试从文本结构出发,探寻其内在意义.

    纳博科夫《黑暗中的笑声》结构语义学符号矩阵

    挑战与局限:《缅甸岁月》的后殖民主义解读

    贾钰祺
    90-93页
    查看更多>>摘要:《缅甸岁月》是乔治·奥威尔根据他1922-1927年在缅甸的经历写成的一部小说,传达了他的反帝反殖民主义思想.小说聚焦凯奥克他达俱乐部吸纳新成员的过程和主人公弗洛里的命运,揭示了大英帝国衰落背景下殖民者与被殖民者之间复杂的关系.从后殖民主义批评的角度来看,《缅甸岁月》中殖民者与被殖民者之间的界限并非泾渭分明,且已受到挑战,但挑战中也存在着局限,这体现了奥威尔对权力关系和人性本质的深入思考.

    乔治·奥威尔《缅甸岁月》后殖民主义批评

    谷崎润一郎早期创作的失落与转型缘起

    刘聪
    94-97页
    查看更多>>摘要:"官能美"是成就谷崎润一郎早期创作所遵从的重要审美观念之一,在时代与传统因素的多重影响下,他以一位叛逆的官能主义者的姿态登上文坛并成为一颗新星.但谷崎并没有将这样的审美追求贯彻到他的中后期创作中,他在这样的官能式写作中遇到了令他难以脱离的困惑与失落.《春琴抄》中所融入的对于明与暗、男女等双重关系的探讨成了他自我反拨的一个起点,但此时他仍致力于极尽官能性的展现;及至小说《痴人之爱》创作内外的多重失落,则让他对官能主义与西洋崇拜彻底失去了兴趣,从而正式开始了他复归古典的转型之路.

    谷崎润一郎官能崇拜失落转型

    《战争的孩子,和平的女人》中的女性创伤叙事

    罗翎
    98-102页
    查看更多>>摘要:创伤叙事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因为人们普遍认识到这一视角在文学中的重要性.在许多文学作品中,少数民族作家具有流亡的性质,他们的多重叙事角度是在创伤经历中形成的.本文选取越南裔美国女作家黎丽·海斯利普的小说《战争的孩子,和平的女人》(1993)作为分析文本,试图从女性创伤的叙述中去进行相关的赏析.通过对其多重创伤记忆、越南和美国之间的文化差异,创伤记忆下艰难的修复和文化适应之路等层面的探究,呈现出女性成长中无法治愈的创伤、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以及作家自身对多元文化融合与共生的向往等.

    美国族裔文学越南战争女性自传体小说创伤叙事

    《红字》中人文主义理想社会的建构

    刘思雨
    103-105页
    查看更多>>摘要:霍桑《红字》中宗教审判与自我救赎的交替出现既丰富了小说的层次,又向读者传达了深厚的宗教哲学思想,作品呈现了海斯特勇敢地面对审判获得自我救赎;丁梅斯代尔逃避审判被迫赎罪,以死亡为代价获得解脱.分析《红字》中主要人物在宗教审判与自我救赎两种方式达成赎罪、获得解脱的过程,解读作家对人性与信仰平衡的肯定、对宗教虚伪性的无情揭露,表现了霍桑以人文主义精神对清教的重新审视,凸显其构建理想宗教社会的美好愿望.

    《红字》审判救赎人文主义

    杜甫《登高》"生命的诗意"内涵探究

    范甜甜方星移
    106-108页
    查看更多>>摘要:《登高》内涵丰富,阅读古诗,感受作品深层次的内涵.诗歌内涵的探究不仅要多方面高维度,更要以小见大,通过体会情感产生共鸣与诗人进行情感交流.通过对《登高》中景色、意象、情感、格律的品味,欣赏所绘之景,感受所述之情.借助对诗中景色、意象、情感、格律中"生命诗意"的探究,体味作者生命经历的凄凉之美,感悟作者在景物描写背后蕴含的暗淡人生时刻.细品"生命的诗意",诗歌内蕴丰富,诗人忧心国家,充满生命之感.

    杜甫《登高》生命的诗意内涵

    生态美学视角下的《桃花源记并诗》解读

    喻佳敏方向红
    109-111页
    查看更多>>摘要:桃花源是陶渊明以文字构筑的一个与世隔绝、美丽富饶、自由平等的理想社会,被誉为"东方的乌托邦".本文试从生态美学的角度解读《桃花源记并诗》,分析桃花源的自然生态、社会生态和精神生态之美,挖掘其蕴藏的审美意蕴,阐释其当代价值.

    生态美学陶渊明《桃花源记并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