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文学教育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文学教育
文学教育

王先霈

月刊

1672-3996

wxjy2005@126.com

027-67868288

430079

武汉市华中师范大学校内

文学教育/Journal Litbraturb Bducation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读书与我们的人生

    刘益善
    4-7页

    社会语言学下的网络流行语"雪糕刺客"探析

    方裕茹
    8-10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日在新浪微博中"雪糕刺客"一词引起了大众的广泛关注和情感共鸣.在此之后,以"XX刺客"为词根的新式词语不断涌现成为了一种新兴的语言变异现象,而本文以"雪糕刺客"为例进行分析,进一步探究该网络流行语的句法、语用功能,特点和流行原因.通过分析,作者发现"雪糕刺客"一词具有以下特点,包括时代性、非通用性、时效性.这一新词流行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点:国家的经济文化状况,大众的从众心理模仿心理,幽默性和信息传播的快捷性.本文旨在从社会语言学的视角下对"雪糕刺客"这一网络新词进行分析,帮助大众更加清晰明了的理解网络流行语"雪糕刺客"的特点与其产生和流行的原因并在日常生活中.

    "雪糕刺客"语言变异特点流行成因

    母语眷恋和语文感情

    周日安茹丽凡
    11-13页
    查看更多>>摘要:社会或集团对使用某种语言变体的心理评价,叫语言态度,包括语言感情、语言忠诚、语言忧患、语言歧视、语言背叛等等,它是社会语言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母语眷恋是人们对自己最早学会的民族语言怀有深深的依恋和无比的忠诚,表现为一种强烈而持久的语言感情.母语有不同的层次,母语教育在中小学里集中表现为语文教育.语文是一种言语学习,语言感情也就相应表现为语文感情——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及其所记录的文学、文化、文史的态度评价.在语文教学领域,确立语文感情这一概念,比较它与语言感情的异同,明确其内涵,界定其范围,然后加以推广与使用,如引导学生将人类普遍存在的母语眷恋这类情感,转化为对语文的热爱,养成深厚的语文感情,进而形成忠于并维护民族共同语的自觉和自律等等,显得尤为重要而迫切,这将对语文教育产生深远影响.

    母语眷恋语言态度语文感情

    修辞心理视角幽默分析

    包雅文
    14-16页
    查看更多>>摘要:电影《让子弹飞》的台词运用了多种修辞,凝炼精辟,通俗幽默.过去对其修辞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情节发展、人物塑造的作用等方面,较少将构建幽默的心理机制及台词本身的语言特征纳入考虑之中.本文旨在分析台词如何利用意义化、形式化辞格及语音、词汇、语法修辞技巧等产生幽默效果,并尝试从失谐、顿悟、偏离等心理机制阐述幽默产生的原因.

    修辞心理机制幽默《让子弹飞》

    《生死场》中"羊"符号的多重隐喻

    韦蓉
    17-19页
    查看更多>>摘要:《生死场》中的动物书写种类繁多,含义丰富,思想深邃,人的生活与动物的生活相互交织、互相映衬,暗示着二者之间高度的相似性.羊在《生死场》中着墨不多,但却是一条贯穿故事的重要隐线.本文从人与动物的关系这一视角切入,考察《生死场》中羊在不同语境中的隐喻特征,揭示它作为"懦弱者"、"臣服者"和"牺牲者"这一多重隐喻的象征意义.

    《生死场》动物书写隐喻

    辛弃疾在创作上对陶渊明诗歌的继承与发展

    杨昆朋
    20-22页
    查看更多>>摘要:辛弃疾对陶渊明其人其诗都有一定程度的接受.这种接受的表现是多方面的.辛弃疾在创作上对陶渊明也多有学习和借鉴,在题材内容上,学习其描写田园的闲适高洁和饮酒的超然旷达;在艺术表现上,学习其菊花飞鸟的意象特征,化用其语言.辛弃疾从题材和艺术上都表现出了对陶渊明的继承,并且形成了更为丰富的文学内蕴,开拓出了新的天地.

    辛弃疾陶渊明题材内容艺术风格接受

    女性主义视角下戴乃迭英译张洁作品研究

    卢佳秋
    23-25页
    查看更多>>摘要:张洁是中国新时期文学重要代表女作家,也是研究"新时期文学"和"女性文学"不可忽视的作家个案.而英籍翻译家戴乃迭在推动中国女性文学走出去的过程中,惯常采用温和的女性主义翻译策略,她的双重文化身份和女性主义思想使其译介活动呈现出独特的风格.本文将以戴乃迭英译张洁作品《爱,是不能忘记的》译本及其副文本为例,分析戴乃迭在译介新时期女性作家作品时运用的具体翻译策略和对其作品给予的特别关照,旨在揭示戴乃迭英译张洁作品对当今中国文学外译的启示.

    戴乃迭英译女性主义《爱,是不能忘记的》翻译策略

    康拉德《黑暗的心》颜色词与作者对殖民主义的态度

    林捷
    26-28页
    查看更多>>摘要:《黑暗的心》是波兰裔英国著名作家约瑟夫·康拉德1902年发表的一部短篇小说.小说通过叙述主人公马洛带着海员探索未知的理想,在莽莽丛林,奔腾的刚果河寻找传奇的白人站长库尔兹的故事,通过讲述19 世纪末欧洲白人在非洲地区殖民统治的故事,体现了作者对当时殖民主义和复杂人性的思考.在小说中,作者频繁的使用颜色词,如黑色,白色,对小说剧情的发展和情绪的渲染起了关键作用,而这些颜色词与小说中的殖民主义又密切相关,在黑与白的交替运用中,读者好像可以从中揭开西方殖民主义真正的面纱.其中作者对殖民主义和人性的质疑态度使其区别于其他小说,被称为英语创作的最优秀的几部中篇小说之一.而在1976年,来自尼日利亚的小说家奇努瓦·阿切比(Chinua Achebe)发表了题为《非洲的一种形象——论康拉德<黑暗的心灵>中的种族主义》的著名论文,其中批判康拉德是彻头彻尾的种族主义者"我的观点至此已很明确,那就是康拉德是个彻头彻尾的种族主义者"[1].而在小说中,作者分明通过马洛的叙述,喊出了反对殖民主义的最强音,从颜色词和分析比较中,也可以明显看出作者对待殖民主义的态度.

    约瑟夫·康拉德殖民主义颜色词黑色白色

    《呼啸山庄》哥特式风格探析

    阮芳汇
    29-31页
    查看更多>>摘要:艾米莉·勃朗特的《呼啸山庄》具有神秘、超凡的艺术魅力,本文针对性地从主题呈现、人物塑造、意境营造方面分析了小说创作的哥特式艺术风格,以期全面展示作品对哥特式风格的继承与深化运用.

    《呼啸山庄》哥特式风格主题人物意境

    反乌托邦思潮下的《沙丘》:科技与政治的危险性

    王逸杰
    32-34页
    查看更多>>摘要:弗兰克·赫伯特作为美国20世纪60年代科幻小说"新浪潮时代"的巨匠,在科幻领域久负盛名.太空歌剧作为一种集"科学性"与"艺术性"于一体的科幻文学,既有想象中虚拟性的叙事架构,也聚焦现实社会的反乌托邦精神.在作品《沙丘》中,赫伯特通过对"科技乌托邦"与"政治乌托邦"的反对与批判,为科幻写作打开了新视域,在表达他对人类未来的深刻思考的同时,给予了每一位读者对乌托邦的思索与体悟.

    《沙丘》弗兰克·赫伯特反乌托邦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