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文学教育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文学教育
文学教育

王先霈

月刊

1672-3996

wxjy2005@126.com

027-67868288

430079

武汉市华中师范大学校内

文学教育/Journal Litbraturb Bducation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宠儿》中女主人公塞丝的心理创伤解读

    刘雅敏赵祥凤
    66-68页
    查看更多>>摘要:美国著名女作家托妮·莫里森在其长篇小说《宠儿》中,书写了在种族歧视和性别歧视等多重压迫下,美国黑人女性所遭受的严重的心理创伤。本文以朱迪思·赫尔曼的创伤理论为基础,透过女主人公塞丝的视角,解读美国黑人女性心理创伤的成因以及表现症状。借由女主人公塞丝的种种尝试,作者试图为美国黑人女性心理创伤的复原指出一条弥合之路。

    《宠儿》美国黑人女性心理创伤创伤与复原

    论《伊利亚特》和《霍岭大战》中的珠牡与海伦

    成来卓玛
    69-71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将视角从"英雄"转向"美人",围绕格萨尔王的王后嘉洛·森姜珠姆和墨涅拉奥斯王后海伦两个女性在面对战争时所持有的观念、态度、行为为主线,揭示出两大史诗在呈现出一定的文化共性的同时,也体现出各自的民族性、地域性等特点。

    英雄史诗珠牡与海伦霍岭大战特洛伊战争

    存在主义下《莫斯科的小提琴》的主人公形象

    吕佳懿
    72-74页
    查看更多>>摘要:存在主义产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此时的人类世界充斥着科技、权利、金钱、欲望和文明进步的气氛,并且人们产生了"无处落脚感",为了寻求答案,存在主义便应运而生了。普拉东诺夫作品《莫斯科的小提琴》中的萨尔托利乌斯在音乐中寻找自己的存在,找寻着自己生命的本真。本文主要是从以萨特为代表的存在主义的视角去探究萨尔托利乌斯的人物形象,跟随主人公探究该文学作品中人的存在意义和人的力量。通过萨尔托利乌斯的人物形象及其心爱的小提琴,探究存在主义所发挥的作用,并通过其存在状态挖掘背后隐藏的生存意义。

    存在主义普拉东诺夫萨尔托利乌斯

    从堀辰雄《起风了》看日本人的生死观

    宋金宝
    75-77页
    查看更多>>摘要:死亡与别离常常是文学作品中不变的话题,尤其是日本文学,作家们持有自己独特的生死观。日本近代的许多作家也会通过死亡来表达自己感情。堀辰雄作为日本近代的新心理主义作家,他的许多作品中都对"生"和"死"有着独到的见解。本稿尝试就堀辰雄的作品《起风了》里所表达的"生"与"死"的意义进行研究。

    《起风了》向死而生生死观

    《竹竿》与《北迁季节》的空间叙事对比

    马海龙吴嘉伟
    78-80页
    查看更多>>摘要:科威特作家萨乌德·桑欧西的《竹竿》与苏丹作家塔依卜·萨利赫的《北迁季节》都蕴含着空间维度的描写,空间叙事的描写不仅搭建了小说的框架,而且还将小说的中心思想内置其中;空间叙事的描写不仅构建了个体生存的空间,同时也与个体的命运息息相关。这两部小说中的主人公都处于地志空间、社会空间和第三空间之中寻找自我身份,但最终都无法逃离失败的结局。本文将对小说《竹竿》与《北迁季节》的空间叙事对比研究,以此来探析主人公在构建身份认同困境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与矛盾,以及两篇小说中导致主人公身份认同危机的原因。

    《竹竿》《北迁季节》空间叙事身份认同对比研究

    影片《满江红》当代民族寻根意识的拾遗

    马雯迪
    81-83页
    查看更多>>摘要:《满江红》在2023年春节档上映,作为商业片票房取得瞩目的成绩,成为第五代导演张艺谋的又一力作。《满江红》成为商业片的同时又不失影视创作的审美艺术价值。张艺谋延续其影视创作强大的历史文学背景依托,与以往以文学作品为依托不同,这次所依托的是一词压两宋的《满江红》,叙述宏大历史背景下小人物的家国情怀,彰显民族寻根的意识形态。此外,充分运用融合影像叙事和情节叙事,展现写实与写意,再现与表现为一体的审美价值。

    《满江红》意识形态影像叙事情节叙事民族寻根家国情怀

    文化与翻译:谈中国文学"走出去"

    陈明媛郑诗呈
    84-86页
    查看更多>>摘要:翻译是文化传播的媒介,是文化交流的桥梁。中国的对外文化工作已经从上世纪80年代的"请进来"向如今的"走出去"战略转移,而中国文学翻译在很大程度上肩负着对外传播中华优秀文化的使命。因此,分析中国文学在"走出去"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及应对措施,能更好地帮助中国文学走向世界,进而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竞争力。

    文化中国文学走出去

    文化氛围对课堂沉默的影响及价值

    董晓鸽赵海燕
    87-90页
    查看更多>>摘要:课堂沉默种类多样,其中消极的课堂沉默会阻碍师生间的良好互动,影响课堂教学效果,是教学中需要消除的一种不良现象。课堂沉默的影响因素不单单有师生、环境等可见的因素,还有一种不可见却影响深远的因素—文化,文化对课堂的影响更为的持久,而且不同的课堂沉默会形成各种不同的课堂文化,进而反映出不同的社会文化,相应的我们可以从构建社会、校园和课堂三个层级的文化氛围入手解决课堂沉默现象,提升课堂活力,展现教育的生命力。

    课堂沉默课堂文化校园文化社会文化

    初中外国小说整本书阅读实施策略

    龙清晶万桂红
    91-93页
    查看更多>>摘要:《简·爱》作为英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以其独特的美感与故事性吸引着成千上万的读者,也是初中整本书阅读学习任务群选择的内容,推荐给学生在课内外进行阅读。因此,本文将在相关理论依托下去探讨《简·爱》整本书阅读的价值,并分析初中外国小说整本书阅读教学的现状与困境,进行整本书阅读的实践探究由个别走向一般归纳出初中外国小说"整本书阅读"学生阅读和教师教学的策略,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整本书阅读《简·爱》外国小说阅读策略

    初中语文"三位一体"阅读教学设计

    左逸昕方正
    94-9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三位一体"阅读教学是融合"教读"、"自读"、"课外阅读"于一体的阅读教学体系,进一步明确了阅读教学的课型,使得阅读课型更有区分度。基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关于阅读教学的要求,以"三位一体"阅读体系为基础,构建以《社戏》为教读课文,《安塞腰鼓》为自读课文,《云南的歌会》为课外阅读的三位一体阅读教学设计。旨在帮助学生把握教材,将教读课所学知识、方法和能力在"自读课""课外阅读"中有效迁移。同时教师引导学生感受多样的生活方式和多彩的地域文化,学会品读不同表达方式寄托的情思,开阔阅读鉴赏视野,更好地理解民俗的价值和意义。

    民俗文化三位一体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