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文学教育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文学教育
文学教育

王先霈

月刊

1672-3996

wxjy2005@126.com

027-67868288

430079

武汉市华中师范大学校内

文学教育/Journal Litbraturb Bducation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瓦解与重构:《奇怪的果实》中的共同体解读

    徐靖国
    36-39页
    查看更多>>摘要:莫妮卡·阿拉克·德·恩耶科的短篇小说《奇怪的果实》发表于2004年,同年入围凯恩文学奖,一度受到广泛的关注和讨论.小说描绘了索菲娅与姆瓦卡从相知、相爱到永别的爱情故事,生动呈现了一幅国家动乱的时代背景下共同体崩溃图景.本文通过引入共同体理论,分析了家庭共同体与地缘共同体是如何被异化瓦解的,而面对社会压力与重重阻碍,索菲娅毅然决然地做出伦理选择,重构了共同体意识.

    恩耶科《奇怪的果实》共同体

    《圆屋》中不同叙述层次下的性别正义

    张晓烨
    40-42页
    查看更多>>摘要:《圆屋》作为厄德里克2012年出版的第14部小说,从主人公乔的第一人称回顾性视角以及体验式视角出发,描述了其母亲作为印第安妇女的代表被白人强奸并最终寻回正义的破案过程.全书构建了三层叙述层次,利用嵌入式叙事的叙事策略从不同视角剖析土著人民性别正义遭受侵犯的现状,同时为读者留下了对事件的不同感受位置.本文从叙述层次切入,剖析印第安女性遭受的来自家庭以及白人社会双重压迫,从而解析厄德里克希望借此重建部落性别正义的创作意图.

    路易斯·厄德里克《圆屋》嵌入式叙事性别正义

    心理社会发展视角下哈罗德的身份建构

    陈鹏陈宝琳
    43-45页
    查看更多>>摘要:小说《一个人的朝圣》是哈罗德性格与人生的成长历程,论文基于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与同一性理论,尝试解读了哈罗德在家庭与社会不同阶段的发展环境中,作为"儿子""丈夫""父亲""同事"等多种身份建构的迷失现象,进而探究了他完成身份调试性认同的过程,深化了对哈罗德人生成长、性格塑造的认知.

    哈罗德《一个人的朝圣》心理社会发展身份建构调试

    例谈20世纪美国文学中的田园情结

    赵妍琳
    46-48页
    查看更多>>摘要:20世纪的美国经历过了社会变革,工业正逐渐取代农业成为国家发展的根本,田园理想受到冲击,而面对这样的剧变,人们不自觉地怀念过往的田园生活的简单、宁静与美好.田园理想作为与机器为代表的工业相抗衡的方式,成为社会的一个主要意象,文学作品也常以其为主题.怀尔德试图在其作品《我们的小镇》中通过对田园理想的描述,呼吁人们回归田园生活,重拾自我身份的建构,以应对工业文明的现代化进程带给人们心灵的冲击.

    美国文学《我们的小镇》田园情结现代性工业社会

    加缪《局外人》之双重"局外"

    唐友霞
    49-51页
    查看更多>>摘要:《局外人》讲述的是一个简单的故事,其发展进程严格地随着时间顺序而推移,故事情节单调直白.小说主人公默尔索是法国人,他生活在阿尔及尔郊区.他过着独身生活并且大多数时候对待周围的人或物冷漠淡然.然而,尽管他工作努力为人真实,却最终因为没有在母亲的葬礼上哭泣这一事实而被判处死刑,谋杀阿拉伯人的罪名却并没有成为重判的根本理由.《局外人》中的"局外"有着双重解读,对于读者来说默尔索是"局外"的,而面对外部世界,默尔索自己也是"局外"的.双重的"局外"使得默尔索虽然看上去没有任何英雄姿态,但是却是一个很有厚度的人物.最终他放弃上诉,同意为真实去死,为"局外"向"局内"的转变增加了悲剧色彩.解析这双重"局外"可以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加缪着意刻画的人与社会,自然与社会的关系,领悟《局外人》的独特魅力.

    加缪《局外人》局外冷漠荒谬真实

    阿赫玛托娃抒情诗的艺术特色

    罗鑫
    52-54页
    查看更多>>摘要:安娜·安德列耶芙娜·阿赫玛托娃被誉为"俄罗斯诗歌的月亮".她善于从生活细节中汲取诗歌养分,其诗歌以抒情诗为主,主题丰富,诗歌语言细腻,从女性视角出发,具有鲜明的个人艺术特色.本文以阿氏抒情诗为研究对象,采用文本分析法,解读其抒情诗的艺术特色.

    阿赫玛托娃抒情诗艺术特色俄罗斯文学

    论海明威小说中的莫提伏之力

    庄平贤
    55-57页
    查看更多>>摘要:莫提伏(motif)是指反复出现在不同文学作品中的某类事件、手法、指涉、概念或者套路,亦指反复出现于同一作品中的词汇、词组、语言片段、事物、场景、行为、固定描述或意象群等.海明威的小说《弗朗西斯·麦康伯短促的幸福生活》里充满了前述第二种莫提伏的例子,是研究海明威莫提伏运用的上佳文本.本文通过细读该小说,探讨海明威小说的莫提伏运用机制及其所产生艺术效果.笔者发现,莫提伏在展现人物心理、塑造人物形象、标志情节和冲突发展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而且作为一种前景化手段,莫提伏的浓墨重彩与海明威小说总体含蓄简约的风格不但不相悖,反而与海明威的电报体风格相得益彰,是其极简主义的有机组成部分.

    海明威母题莫提伏风格

    井伏鳟二《遥拜队长》中的反战意识

    李召辉李昕
    58-60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题材的小说《遥拜队长》描写了因故受伤回村的退伍军人冈崎悠一精神失常,在村子内屡次发作的故事.本论文使用文本细读方法,通过分析小说的素材来源,造成主人公悲剧的原因及过程,阐释包含于作品中的作者井伏鳟二的反战意识,论述这种反战意识的局限性.

    井伏鳟二《遥拜队长》反战遥拜战争

    《已知世界》中美国非裔女性的身份构建

    远飞
    61-63页
    查看更多>>摘要:《已知的世界》是爱德华·P·琼斯的代表作品.小说主要描述了内战之前美国南方的奴隶制度.作者从黑人的角度描写和分析了种族歧视问题,并深刻探讨了黑人奴隶以及黑人自由人如何进行身份构建的问题.本文通过研究女性黑人,包括黑人女性奴隶和黑人自由女性对自我身份的认同和构建,剖析美国非裔女性在自我身份认同中构建自我身份的过程和方式.

    爱德华·P·琼斯《已知的世界》身份构建美国非裔女性身份构建

    物质生态批评视角下的《回声制造者》

    蒋瑞林
    64-67页
    查看更多>>摘要:理查德·鲍尔斯在《回声制造者》中描绘了沙丘鹤因人类活动陷入失去生存空间的危机,将其同双重错觉综合征并置,体现了对人类割裂同沙丘鹤乃至自然物种间"亲缘"的思考.物质生态批评视角下,沙丘鹤作为动能实体具有施事能力和叙事能力,展现出强大的能动性.人类中心主义思想下的人类割裂与沙丘鹤和自然的联系并异化对自我的认知.鲍尔斯在小说中表达出物质伦理思想,警醒人类需要延展道德意识和担责能力至维护人类以及非人类物质实体组成的地球生态共同体中.

    理查德·鲍尔斯《回声制造者》物质生态批评物质能动性物质伦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