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文学教育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文学教育
文学教育

王先霈

月刊

1672-3996

wxjy2005@126.com

027-67868288

430079

武汉市华中师范大学校内

文学教育/Journal Litbraturb Bducation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叶舒宪《文学与人类学》中的求异思想

    林杰
    4-6页
    查看更多>>摘要:叶舒宪的《文学与人类学》主要讲述了人类学的兴起,文学与人类学之间的互动关系等方面的内容.将文学与人类学联合起来考察,为文化的文学研究拓宽了更多的可能性.叶舒宪提到在文化趋同时代,求异思维的重要性,因此地方性知识,体验性知识,原始文化等被提出来以保持人类思想之"异",而"求异"思想的存在不仅仅受到文化趋同的大背景影响,同时也是对工具理性的反叛.

    叶舒宪《文学与人类学》"求异"知识全球化

    诗意地栖居:苏童诗化小说研究

    罗乐乐
    7-9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文坛上,苏童无疑是一个独特的存在,他早期以先锋小说的创作赢得了步入文坛的入场券,并在当时引起了学界广泛的关注.而苏童的大多数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诗意化书写,不管是小说的抒情性描写,还是语言的诗意表达,意象的诗意呈现,色彩的诗意描绘等等,都具有独特的文学价值与美学魅力.苏童文字中的这种诗意性描写成就了苏童"诗化小说"的创作风格,并且为中国现代"诗化小说"史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苏童诗化小说诗意化体现诗性价值

    《装在套子里的人》与《局外人》的空间意识

    潘思含
    10-12页
    查看更多>>摘要:《装在套子里的人》与《局外人》是两篇创作于社会变革时期的小说,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大多困惑于一个相似的问题——主角的突然死亡.本文通过引入美国学者苏贾的"第三空间"理论,借助具象化概念,围绕着空间的打破与入侵,对这两位5小说主人公的行为、遭遇及结局进行辩证思考.培养学生对文本深层次理解的同时,运用"跨学科学习"思维,达成对经典的重新构建,使"整本书阅读"的内涵更加多元.

    契诃夫加缪《装在套子里的人》《局外人》空间意识空间理论第三空间

    柏拉图"灵感"与"摹仿"的矛盾撮述

    林一圣
    13-15页
    查看更多>>摘要:柏拉图的灵感说和摹仿说都是西方元典诗学中的重要学说,学者们普遍认为这两种学说是对立的,是柏拉图诗学中的无法统一的裂隙.实际上,"灵感"所包含的原始诗性思维与"摹仿"体现的逻辑论证思维本质上是神与"理念"的关系,柏拉图难以割舍神的存在并未完全走向纯粹理性,他将神与自己的"理念"相互构设,神帮助灵魂回忆"理念".因此柏拉图"灵感"和"摹仿"是两个存有先后关系的步骤,"灵感"先降临到诗人身上,诗人通过"摹仿"进行创作,"灵感"与"摹仿"在这个意义上都是指向"理念"的世界的.

    柏拉图"灵感""摹仿""理念"

    日本吉本芭娜娜小说中的色彩叙事

    吴佳瑶
    16-18页
    查看更多>>摘要:吉本芭娜娜是日本当代文坛的代表作家之一,在她的文学世界中,色彩是极为重要的艺术表现手段,她经常将各种色彩巧妙的搭配、融合,营造出独特的感觉氛围.同时,芭娜娜作品中的色彩叙事通过身体这一媒介,在体现色彩背后的象征意义的同时,展现出了日本文学独特的视觉文化和感觉文化特征,以及作者创作风格的转变.

    吉本芭娜娜色彩叙事身体媒介视觉文化感觉文化

    《曹溪大师传》等六祖传记中的"风幡论"

    蔡超
    19-21页
    查看更多>>摘要:"风幡论"乃禅宗史上著名的公案之一,唐代禅宗文献的六祖传记部分大抵都有记载.有关"风幡论"的记载最早见于《光孝寺瘗发塔记》,之后《历代法宝记》和《曹溪大师传》对其作了进一步的补充.唐代以后的禅宗文献中有关"风幡论"的记载均来源于《历代法宝记》与《曹溪大师传》.故对"风幡论"的由来试作窥寻,将有助于探寻六祖惠能"见性"思想的渊源.

    六祖惠能"风幡论"《涅槃经》禅学文献

    跨学科主题学习模式下的《红楼梦》女性教育鉴析

    吕雪
    22-24页
    查看更多>>摘要:《红楼梦》作为一本中国古典长篇世情小说,不仅真实、生动地描写了十八世纪上半叶中国末期封建社会的全部生活,更是体现出了作者的某方面的教育思想,比如较为重视女性读书受教,体现出与当时现实社会所想违背的男女平等主张等.《红楼梦》虽不是一本教育专著,但在作者刻画一个个生动的女性人物形象过程中,却也给女性教育指出了自己的见解.本文便以高中语文《红楼梦》整本书阅读为例,兼之明清文学史、教育学、女性心理学等,并借助纪录片直观性赏析、小组合作探究等方式,从而形成当前语文教学热潮中所提出的跨学科主题学习模式,打破学科壁垒,更好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红楼梦》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女性教育跨学科主题学习

    潮汕过番歌的英译策略和技巧

    陈彩云李东娣
    25-27页
    查看更多>>摘要:潮汕过番歌是潮汕民间歌谣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负载鲜明地域方言特色和深刻文化内涵的中国潮汕地区重要历史记忆文本.对潮汕过番歌进行英译研究意义重大.潮汕过番歌的英译不能仅仅是单一翻译策略的结果,而应采用阐释性翻译和模仿性翻译相结合的翻译策略,既对过番歌谣原文的意义和形式展开形而下的解读和解释,也对歌谣的格律和韵式等进行仿效,尽可能地再现与融合原文的意美、形美和音美,产生体现整体和谐美的译文,方能在增加潮汕过番歌谣对外译介的同时,增强潮汕歌谣的国际传播力,提升潮汕过番歌谣外译的宣传效果.

    潮汕过番歌阐释性翻译模仿性翻译

    石黑一雄《无可慰藉》的后现代主义特征

    佟姗珊
    28-30页
    查看更多>>摘要:石黑一雄于1995年出版的小说《无可慰藉》讲述了一个似乎失却了记忆的著名钢琴家瑞德应邀前往一座中欧小城,准备在一个名为"周四之夜"的音乐会上演出,并在城中度过荒诞离奇的四天三夜的故事.其情节时而诡谲迷离时而狂乱无序,充满"卡夫卡式"的梦幻色彩.从无我化、狂欢化、戏仿性这三个后现代主义特征对小说文本进行解读,并对琴房、墓地、高墙三个典型意象进行分析,可以进一步了解小说中的后现代主义特色.

    石黑一雄《无可慰藉》后现代主义

    庄子美学与唐宋文人的碰撞及哲学价值

    杨亚晶魏江月
    31-33页
    查看更多>>摘要:庄子作为道家学派重要的代表人物,其思想在中国传统哲学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庄子》恣意汪洋的世界里,有着自然美、自由美、人格美甚至死亡美,在唐诗宋词的赏析中我们能体会庄子美学所带来的巨大能量,庄子这位先哲站位高远,以超脱的人生经验为历代文人政客指点迷津.因此,传统哲学的意义不仅仅在于传达人文思想之根,更在于历经时间的考验不断给现世的人们带来心灵启迪,照亮前行的路.

    庄子庄子美学唐诗宋词中国传统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