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文学教育(下)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文学教育(下)
文学教育(下)

王先霈

月刊

1672-3996

huangbizhai@126.com

027-67868288

430079

武汉市华中师范大学校内

文学教育(下)/Journal LITERATURE EDUCATION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核心素养下文言文教学中的取与舍

    解晴
    158-160页
    查看更多>>摘要:传统的文言文教授是采用串讲的方式,但是很多学生对文章的内容和所传达的审美意义是很模糊的.语文核心素养强调语文运用能力的形成、思维品质与审美品质的发展、文化的传承与理解,越来越多的老师注重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但是还是不敢突破传统的授课方式.本文从核心素养出发,呼吁教师大胆取舍,采取"互动型"的课堂方式,将教学延伸到课后,形成"文与文"之间的勾连,并且关注文言文中所传达出的当代意义.

    核心素养文言文教学取与舍

    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素质教育探讨

    云娟华
    161-16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使中专、大专教育可培养出专业型的技术人才,需要学生在保持掌握理论课程知识的基础上,梳理出社会实践,以人文精神丰富实践内容,从而使教学达到专业标准.人文精神教育将文化知识以更加广阔的视角提供给学生,让学生在语文课程学习过程中避免以狭隘的观点、立场看待问题,在深度挖掘人文教育历史、现实内涵、人文精神等内容,渗透人文精神,以期促进学生综合素养得到全面发展.

    中专语文人文精神渗透教育

    如何正确解读中学语文教材文本

    孙化文
    164-166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长时间面对应试考试的压力之下,学生和教师对文章的分析基本上都参照了参考书上的标准答案,不敢在标准答案之外的任何一步中行走,但是其实文本非常多更深层次的含义没有被解读,分数并不能代表学生全部的能力,学生分数的提高并不代表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从目前的很多形式来看,中学语文教材的文本解读非常值得每一位教师和学生深思,教师分不清什么样的解读才能够算是正确的文本解读.中学语文教材的文本,要解读,但是不能随意解读,因此,如何对中学语文教材文本进行正确的解读也是如今大多数语文教师所困惑的问题.

    中学语文文本解读文本分析

    时间副词"曾"和"曾经"的比较分析

    曾惠中
    167-169页
    查看更多>>摘要:"曾"和"曾经"在作时间副词时,二者的词义相近,但作句法成分以及与否定词组合时却存在差异:"曾经"可以作状语、定语、宾语、主语中心语;而"曾"只能作状语."曾"与否定词"不"的组合能力更强.在语用层面:"曾"更多用于书面语,或者书面语色彩更浓厚的文体.

    时间副词句法分析组合能力

    在古诗词教学中塑造学生的优秀品质

    李文霞
    170-17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华传统文化中,古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精髓与浓缩.在中学语文教育教学中,古诗词的教学是重中之重.古代诗词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因素,对现代中学生的身心发展与思想教育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语文教育教学实践中,要特别注重在古诗词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培养.近几年的教育教学实践证明,古诗词的源远流长与博大精深,熏染着一代又一代的青少年奋发向上,努力拼搏.古诗词教学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及情感的培养教育,为未来优秀人才的培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古诗词课堂教学语文素养

    大学语文中古代文学教学模式探究

    黄倩陈媛媛
    173-17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古代文学是古代文化的精髓,是古代文化的优秀遗产,也是历史各阶段思想内涵的精华.高校开设中国古代文学课程,能使学生通过学习能提升其鉴赏能力、分析能力和审美能力,还能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其坚定文化自信,树立民族荣誉感和自豪感.与其他课程不同,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学内容与其他科目比相对稳定,这也是其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长期变化甚微的原因.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的增加与中国古代文学的独特特点强调精神建设,脱离实际和效用存在一定的冲突.学生学习兴趣低迷,忽视古代文学的学习,使得教学工作陷入困境.为此,各高校要从新的角度审视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深化其相关性,推进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改革进程,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积极寻找有效解决办法,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更多高品质和高素质人才.

    大学语文古代文学意义教学方法

    中职语文课堂教学中常用的几种导入方法

    吴梦晴
    176-178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主要以中等职业教育语文课程基础模块下册(第三版)为例,结合我的实际教学案例来谈谈中职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几种常用的导入方法,从音乐歌曲导入、图片导入、多媒体导入、故事导入、诗词导入、问题导入、作者导入这七种方法来谈中职语文课堂的导入技巧,为课堂教学探索一个良好的开端.

    中职语文课堂教学导入方法

    题元理论与"对"字结构的歧义现象

    李潇潇
    179-181页
    查看更多>>摘要:"对厂长的意见"是现代汉语中讨论已久的歧义问题,以往的研究主要采用配价理论解释歧义现象.经过多年发展,局限于配价理论已经不足以深入探究歧义形成的原因和消解方法,而应选择句法和语义的接口——"题元"理论对"对"字歧义结构进行规则推导和抽象解释.研究证明,降级主语和降级宾语具有"有生性"语义特征,定语中心语是二价的动词、名词或形容词会导致对字结构产生歧义,该结构自身具有可用于自然语言处理消歧的条件,可为减少或避免自动分析中现实歧义结构的生成,提高自然语言自动生成的准确率提供参考.

    "对"字短语潜在歧义理论配价语法题元理论

    "吹"词义衍生及其功能转化的语义分析

    沈雪梅
    182-184页
    查看更多>>摘要:"吹"在当代汉语中出现新用法,衍生出名词义,其背后的生成机制值得探讨.结合认知隐喻和转喻理论能有效解释"吹"的词义衍生和句法表现情况.对"吹"的认知语义分析表明"吹"由动词义向名词义的衍生及功能转化是认知体验与类推作用、语言的经济性原则等因素共同推动的结果.

    "吹"认知语义隐喻转喻

    从书画同源到中国"符号"

    王紫薇
    185-187页
    查看更多>>摘要:"书画同源"是中国艺术领域的重要理论观点,中国文字是由象形文字发展来的.中国文字与中国绘画就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本文以"书画同源"为切入点,梳理出中国文化凝练出来的书法与绘画外在形式的"异中求同",从而深入了解书法与绘画之间的内在联系,深入探讨书法与绘画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交融,从而更加准确地理解和把握书法与绘画的关系问题,进一步促进书画繁荣发展.

    中国书法中国画书画同源中国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