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文学教育(下)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文学教育(下)
文学教育(下)

王先霈

月刊

1672-3996

huangbizhai@126.com

027-67868288

430079

武汉市华中师范大学校内

文学教育(下)/Journal LITERATURE EDUCATION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技校语文教学中的工匠精神培养

    陈姝雨
    155-157页
    查看更多>>摘要:工匠精神是一种职业精神,对于技工院校来说,工匠精神的培养一直在技工教育中处于至关重要的地位。作为技工院校的重要课程之一语文学科,应该承担起工匠精神培养的重任。本文立足于技工院校语文教学,探索从语文教学内容中提炼其中的工匠精神的元素,从教学内容、方法等方面着手,将工匠精神培养融入语文教学,以期促进工匠精神更好地融入语文教学,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的大国工匠。

    技工院校语文教学工匠精神

    汉字"陵"的形声求义探析

    戈春源
    158-161页
    查看更多>>摘要:陵字的形声求义之途有三。一、从偏旁"阜"形出发,有"土山"、坟墓等义。二、从形旁与声旁的结合考虑,有升登、乘驾等义。三、陵字是"凌"的假借,具"冰"、"冷酷"、"欺凌"等义。但与形旁有关的"陵"字又一义,是作"水道"或"水"解,却至今无人论及,此义,从《越绝书》《吴地记》、王粲诗等得到明证。江苏松陵、陕西灞陵之陵字,亦应作"水道"解。

    陵字的形声义水道松陵灞陵

    语文口语交际教学中教师角色的转换

    吴雨洁
    162-16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学语文的口语交际教学是传统听与说教学的完美整合。它的出现是社会进步和语文基础教育改革的必然结果。要充分发挥口语交际教学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就必须要充分地发挥教师在此当中的重要作用,具体下来最主要的,也就是我们接下来要谈到的:教师角色在此之中的灵活转换。口语交际教学中,语文教师应当当好研究者;设计者;合作者;组织引导者等角色,让学生在口语交际教学中真正有所学、有所悟、进而更好地去适应当下的社会变化。

    中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师角色

    建安文学视角下的大学生生命教育

    马笑峰王玉珂
    165-167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新冠疫情全球大流行的后疫情时代,大学生面临着如何看待疾病与生死、如何减少焦虑等负面情绪、如何确立人生意义等生命教育的现实需要。东汉建安时期同样疫病流行,建安文人通过文学作品表达了对生死的慨叹以及对人生价值与意义的追问。在中国古代文学教学中,建安文学可以作为大学生生命教育的有效载体,对于缓解大学生的心理焦虑、消解大学生消沉抑郁的心理基础、构建理性的生命观和积极的人生价值追求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后疫情时代建安文学大学生生命教育

    来皖留学生对地域文化的认知与需求

    朱立颖徐含蕊
    168-171页
    查看更多>>摘要: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是地域文化国际传播的重要方式之一。本文结合来皖留学生对关安徽地域文化认知与需求的问卷调查数据,对后疫情时代如何进行安徽地域文化的线上国际传播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开展主题类实境中文教学等若干对策和建议。

    后疫情时代来皖留学生安徽地域文化线上汉语教学调查研究

    小学语文教材助读系统的特色及使用

    李晴悦卢锦珍
    172-174页
    查看更多>>摘要:助读系统是小学语文教材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于学生而言能够提供方法指引,于教师而言能够更好地理解把握编者意图。目前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助读系统注重整体布局,助读元素丰富,编写特色凸显。然而,小学语文教师在助读系统的使用中还普遍存在对助读系统价值认识不清,对助读系统各要素利用不均,对助读系统研究意识不强等问题。基于此,一线教师应提高对助读系统的价值认知,勤于钻研助读系统,正确把握助读系统的编排特点,构建生态语文课堂,助力语文教材革新。

    统编版小学语文助读系统语文素养

    综艺《非正式会谈》中幽默预设机制分析

    张甜甜
    175-177页
    查看更多>>摘要:《非正式会谈》作为一档面向年轻观众的全球文化交流节目,其中蕴含着幽默语言的独特魅力。本文以《非正式会谈》第一季至第六季的节目为语料,从预设机制下的共识性、合适性、单向性、取消预设、追加预设、曲解预设的多元化角度探析《非正式会谈》节目中幽默语言的产生机制及运作机制。

    《非正式会谈》幽默语言预设机制

    新西兰南太平洋群岛族裔的汉语课程开发

    叶胜男
    178-181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情境模式指导下,对新西兰多元文化教育政策、外语教育政策、"南太平洋群岛族裔教育计划"、当地汉语教学和中华文化推广情况、《新西兰小初阶段汉语框架》、学校情况及教学对象特点进行综合情境分析。以此在课程目标与原则、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评价与评估四个方面相对应提出四个要点:一是关注最近发展区,合理把握趣味性原则;二是打破并重建课程系统,构建文化第三空间;三是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加强学校、社区、家长之间的共同合作;四是接轨外部政府年度结果评估,注重学校内部的过程评估。

    新西兰南太平洋群岛汉语课程开发中华文化传播

    中国古代知识分子佩剑的符号变迁

    贺嘉玚
    182-184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通过对古代中国知识分子——士佩剑的历史进行梳理,分析剑的符号变迁。本文认为,从对抗皇权的工具之一,到皇权的授予物,再到文人精神的象征,最后成为一种艺术,直至消亡,"士佩剑"符号变迁的背后,是中央集权对分封制的摧毁、皇权的扩张及士地位的下降,以及市井生活的兴起。

    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符号

    山西芮城方言亲属称谓词研究

    董洁
    185-187页
    查看更多>>摘要:亲属称谓词是以血缘或婚亲关系为基础表示对亲族成员称谓的词。本文将芮城方言亲属称谓词分为长辈、平辈、晚辈三类,同时对某些特殊的词加以解释,这些亲属称谓词表现出从他称谓、面称与背称不对等、形义不对称(同形异指与异形同指)的语义特点。透过亲属称谓词,可以看到男尊女卑的封建思想、仁义礼智信的儒学传统、传统与现代的文化碰撞、语言接触与文化融合。

    芮城方言亲属称谓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