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文学教育(下)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文学教育(下)
文学教育(下)

王先霈

月刊

1672-3996

huangbizhai@126.com

027-67868288

430079

武汉市华中师范大学校内

文学教育(下)/Journal LITERATURE EDUCATION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满蒙游记》笔下的矛盾中国观

    焦健
    158-16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与谢野宽、与谢野晶子是近代日本文坛著名的作家夫妇。在深耕的汉诗、短歌等纯文学之外,二人于1920年代在中国东北地区旅行后,创作出《满蒙游记》这一纪实文学作品。本文考察《满蒙游记》中展现的中国观的矛盾性,并简要分析原因。

    与谢野宽与谢野晶子《满蒙游记》中国观

    评舒文治短篇小说《来神腔》

    王禾阳
    161-163页
    查看更多>>摘要:舒文治的《来神腔》是一篇糅合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优秀短篇小说,通过描写信访干部姜明白和上访群众杨来神的相互交往,展现了当代历史语境里信访干部与上访群众的和谐关系。作家设置了来访者与接访者二元对立的单线叙事结构,讲述了杨来神与姜明白斗智斗勇的故事,塑造出典型人物的同时,给读者提供了一个文化反思的空间。大胆超凡的想象力、浓厚的神话色彩以及颇有特色的湖南方言,使《来神腔》在艺术风格的探索上也取得了成功的进展。

    舒文治短篇小说《来神腔》信访

    网络文学对当代青少年三观的影响

    李金灵
    164-166页
    查看更多>>摘要:互联网的出现和普及,信息技术为文学产业的发展注入了充足的动力,以互联网信息技术为基础的全新传播媒介的应用,推动了文学创作形式、商业运营模式的改革与创新,通过网络将作者的所思所想准确无误的传递给了广大的读者。青少年作为网络文学以及其他相关链接产品的主要受众群体之一,为青少年破解现实生活中的迷茫和困惑指明了反向。文章主要是就网络文化对当代青少年三观的影响进行了分析与探讨。

    网络文学三观三观影响青少年

    语文教材中女性人物形象调查及建议

    朱顺吉王佳妮
    167-169页
    查看更多>>摘要:语文教材不仅是重要的知识载体,也蕴含着丰富的社会性别文化。文章以1-6年级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为研究对象,运用文本分析法、访谈法和调查问卷法对教材中的女性形象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教材中的女性数量总体偏少、形象单薄、职业类型单一,因此建议编写者进一步丰富完善女性形象,以更好地发挥语文教材的教育导向作用。

    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女性形象

    双减背景下课后服务水平提升探究

    彭姊歆
    170-172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减轻小学生校内的课业负担和校外补习负担为目的的高水平的小学课后服务能有效缓解家长的焦虑、彰显学校办学特色、有效加强师生交流和亲子交流、促进教育公平。缺乏办好课后服务的充足师资、经费、场地设施和多样化的服务内容是制约课后服务水平提升的主因。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课后服务质量;丰富课后服务内容和形式;构建校内外联动的合作机制,使参与主体多元化;建立课后服务评价体系;建立课后服务的监管机制和评价体系是提高小学课后服务水平的有效措施。

    "双减"政策小学课后服务水平

    对外汉语教学中动态助词了的偏误及对策

    张琰
    173-176页
    查看更多>>摘要:动态助词"了"对于外国留学生来讲属于较难掌握的一个汉语语法点,在外国留学生学习该语法点的过程中时常发生偏误现象。因此,本文写作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外国留学生掌握好动态助词"了",以期减少在语言运用中的偏误,提升其交际水平。本文说明了动态助词"了"的语法意义、用法规范,首先讲明了汉语的本体知识。另外从偏误分析的角度,借助北京语言大学HSK动态作文语料库对外国留学生的偏误现象进行介绍,说明了产生偏误的原因,并提出了解决对策,得出了学习汉语过程中产生的偏误现象是有因可循并且是有办法解决的结论。

    动态助词留学生偏误分析对策

    说类后缀"-家"之"流言家"

    麦采潼
    177-179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从含贬义感情色彩的"流言"为何能搭配构词多呈现为非贬义的类后缀"-家"这一问题出发,以文学与报刊语料中的"流言家"为例,认为受类后缀"-家"与中国社会文化内涵的相关性的影响,"流言家"感情色彩虽为贬义,但也有相当的知识基础。"流言"和类后缀"-家"搭配与古代对待知识的态度相关,并在文学作品中带有一定的讽刺意味。

    流言家类后缀感情色彩古代社会文化

    大数据时代传统语言类课程教学模式的探索

    熊英
    180-182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课题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中文传统语言类课程在新的信息时代背景下的教学模式,即以学生为学习主体、教师为引导、任务为主导、组长负责制的团队学习模式。

    大数据时代传统语言类课程教学模式学习主体

    中国传统绘画中的人文精神

    吴浪
    183-18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的传统绘画注重画家的内在修养、文人气息、画面的书卷气,使中国绘画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中国传统绘画中的人文精神是中国绘画的精神核心,它有着儒家的风骨、道家的太极、佛教的菩提。这种人文精神融入到中国的绘画中,利用笔墨技巧结合诗书画印来体现文人气息或反映自然、社会的总体特征。本篇论文将从我国绘画受到人文精神的影响,并且每个时代绘画中人文精神也有所不同,从而探讨绘画与人文精神的相互关系和表现形式,逐渐彰显出具有民族的绘画特色,并由此体现出人文精神在我国绘画中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中国传统绘画人文精神儒道释思想

    关于学术普及类图书出版的再思考

    王苑
    186-188页
    查看更多>>摘要:学术普及类图书作为学术著作的一种呈现形态,在具备学术著作属性的同时,也有其自身在内容、形式、风格上的特质,以及出版要求。本文立足于对学术普及类图书出版的现状与发展趋势的审视,从大众对学术的需求与学术出版形态的多元化、学术出版物的通俗化与学术普及类图书的类型、学术出版物加工制作的精品化及学术普及类图书的核心元素、当前人文社科学术出版的困局与展望、学术图书编辑的专业素养几个方面,意在求索学术普及类图书出版的阃奥与方向。

    学术出版普及大众化精品意识编辑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