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文学教育(中)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文学教育(中)
文学教育(中)

王先霈

月刊

1672-3996

wxjy2005@126.com

027-67868288

430079

武汉市华中师范大学校内

文学教育(中)/Journal LITERATURE EDUCATION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学习与教育的再进化

    叶开
    4-6页

    从《岁寒堂诗话》看杜诗的生命价值

    张天骥
    7-10页
    查看更多>>摘要:张戒《岁寒堂诗话》下卷有专门的杜甫论,《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岁寒堂诗话》曰:"独杜甫立言为得体,尤足维世教而正人心。""维世教而正人心"不仅之于读者,也是之于诗人自身,在张戒看来,诗歌创作对于杜甫起到了"自伤也"的自我慰藉效果,使诗人蕴蓄了对抗干枯现实的情感力量,发挥了儒家诗教的现实价值,让诗人于荒枯世界中顽强生存。

    《岁寒堂诗话》生命价值儒家诗教

    我国明代后期风情剧的交织性研究

    董越
    11-13页
    查看更多>>摘要:明代后期的风情剧作家擅长借用前代或当代的传奇小说为题材进行再创作,张扬真性情,表达对现实社会人生的深切感受。因此读者初读作品时的想法与再读作品后的想法有很多相联系的地方,而又有很大的不同,故笔者大胆猜想明代后期风情剧极具交织性。又因为此阶段的代表作为两部"红"剧——周朝俊《红梅记》和孟称舜《娇红记》。所以本文试图以周朝俊《红梅记》为例,浅析我国明代后期风情剧的交织性。

    明代后期风情剧周朝俊《红梅记》交织性

    论孙犁晚年散文创作内容与风格

    王潞
    14-16页
    查看更多>>摘要:"四人帮"粉碎之后,步入生命晚年的孙犁经历种种生活上的磨难之后,他的思想愈臻深邃,行文风格也逐渐成熟。本文通过研究作者晚年发表的十本文集,其多以散文、杂文的形式为主,借此探讨他晚年文章在语言风格、人物心灵等方面形式与审美倾向的变化。

    孙犁晚年散文审美倾向

    论余华《活着》中的社会比较

    武雨晴
    17-19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以《活着》的主人公的一生为研究对象,通过社会比较理论对《活着》进行浅析,旨在分析和揭示,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依据不同的比较类型,而产生不同的阅读体会。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引起个体在阅读以及日常生活中的重视,同时希望个体选择适合的比较类型提高自我积极的感受。

    社会比较理论上行比较下行比较平行比较对比效应同化效应

    《东方快车谋杀案》中的悬念研究

    李博玲
    20-2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东方快车谋杀案》作为侦探小说中的经典,有着深刻的社会意义和巧妙的悬念设置。鉴于这本小说在侦探小说中的特殊地位,国内外的很多学者从文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多个方向研究了《东方快车谋杀案》的叙事模式、人物塑造、阅读模式和现代精神等。尽管如此,目前依旧很少有学者采用系统的叙事理论对《东方快车谋杀案》中的悬念设置进行分析。鉴于该小说在故事和叙事的时间安排上极具特色,故以热拉尔·热奈特叙事理论中的时态理论为指导系统分析此小说中的悬念设置势在必行。

    叙事学悬念时态时间倒错叙事速度

    用第三空间理论重读沃克《紫颜色》

    冯友民
    23-25页
    查看更多>>摘要:《紫颜色》是非裔美国女作家艾丽丝·沃克的代表作,主要讲述了处于边缘的美国南方黑人女性在白人社会和黑人男性双重压迫之下的不幸遭遇与成长过程。人们往往从女性主义、种族主义等视角解读该小说,而其独特的空间性常常被忽略。本文运用第三空间理论,分别从种族、性别和性取向角度解读处于压迫性边缘的一方对来自二元论体系中主导一方的反抗历程,阐释黑人女性自身主体性的建构和其反抗经历对于处于类似境遇的种族或人群的借鉴意义。

    《紫颜色》艾丽丝·沃克第三空间边缘

    科尔姆·托宾《南方》中的女性生存困境

    曹翠云
    26-29页
    查看更多>>摘要:爱尔兰当代作家科尔姆·托宾的《南方》讲述了主人公凯瑟琳离家出走追求艺术成就的故事。论文聚焦主人公的出走原因,探讨其在婚姻关系中面临的艺术创作困境、被剥夺的自主权以及被压抑的欲望,从而揭示爱尔兰女性的多重生存困境。

    科尔姆·托宾《南方》女性困境

    从精神分析的角度看迟子建小说《晚安玫瑰》

    盛明杰
    30-32页
    查看更多>>摘要:迟子建的《晚安玫瑰》以哈尔滨这座城市为背景,以弑父、恋父情结为主题来展开故事。弑父情结源于俄狄浦斯情结,而文中由于父亲在生活中的伤害与缺位,导致作品中主人公的弑父与对父亲这一形象的寻找,在这里具有明显的精神分析意义。最后,作者通过弑父这一主题探讨了人的迷失和灵魂救赎的途径。

    弑父恋父精神分析迷失救赎

    冯丽丽小说《客房服务员》中的人性内涵

    张梦瑶
    33-35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家冯丽丽的长篇小说《客房服务员》用原生态般的再现方式,在看似平淡无奇的故事情节和琐碎繁缛的劳动境况的描述中,刻画出了一群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女性劳动者的形象。本文就小说的多重社会内涵及人生和人性内蕴展开讨论,挖掘这部小说在文学艺术价值之外,兼具的社会学层面的认识价值。

    《客房服务员》冯丽丽劳动人的境况人的局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