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文学教育(中)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文学教育(中)
文学教育(中)

王先霈

月刊

1672-3996

wxjy2005@126.com

027-67868288

430079

武汉市华中师范大学校内

文学教育(中)/Journal LITERATURE EDUCATION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愤怒的回顾》中女性角色的身份认同危机

    吴琦
    36-39页
    查看更多>>摘要:约翰·奥斯本是英国历史上最重要的剧作家之一,他的作品中大多包含对当时英国社会和政治的批评和愤怒,这一点在他的作品《愤怒的回顾》中也有体现.而在剧中这种阶级矛盾尖锐、各种问题层出不穷的社会背景下,处于其中的人们也不可避免地受到社会塑造力量的影响,其身份认同构建过程则很可能会受到阻碍,从而引发身份认同危机.《愤怒的回顾》男主人公吉米被视作"愤怒的青年"的代表,目前关于该剧本的研究也大多都是从对吉米的解读出发,而以剧中女性角色为主体的研究却较少.该剧本中两位主要女性角色艾莉森和海伦娜都在与男主人公吉米的婚姻或恋爱关系中陷入了身份认同的困境,产生了身份认同危机,最后在外界力量和内心觉醒的推动下也逐渐建立起了新的身份认同.本文将通过对《愤怒的回顾》中两位主要女性角色艾莉森和海伦娜进行分析,探究导致她们陷入身份认同困境的缘由,具体分析她们各自身份危机的表现和后果,同时梳理她们在剧末重新构建各自身份认同的过程,并对两人最终的不同结局做出解读.

    《愤怒的回顾》身份认同危机女性角色

    《人生海海》多重叙事主题的变奏

    刘红梅
    40-44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生海海》在多维、重叠的历史中,解密人性内心的隐秘,通过时间和空间的交错,在复杂的叙事中,展现了其内在多重的叙事主题."我"的离去—归来——再离去,让双家村成为了"我"回不去的故乡,同时,又因为偷渡国外,改换国籍的经历,让中国变成了更大意义上的故乡;"上校"这一被放逐、被误解的英雄形象的建构,将传统革命英雄的神性打破,又在日常生活中重建了现代语境下的"新英雄";最后在战争历史、文革历史与现代生活的交错叙事中,在现代语境下,重新书写了个人历史、国家历史.

    故乡英雄历史多重叙事主题

    《子夜》中典型女性的人物形象分析

    徐佳俐蒋心怡
    45-47页
    查看更多>>摘要:《子夜》这部作品是茅盾的代表作,该作场景描写壮观,人物塑造也十分具有特色,是一部全景观展现社会实貌的长篇小说.在这部小说中,茅盾先生塑造了很多具有鲜明性格的女性,她们在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展现着各具特色的生活.《子夜》中的女性形象,虽然在作品中并不是作为主色调来描绘,但却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她补充和丰富作品中两性吸引与矛盾的轨迹.表面光鲜亮丽,实际上内心孤独、渴望爱情的林佩瑶,深受封建礼教迫害的吴蕙芳,自由开放新女性代表张素素,纵欲人生、妩媚妖娆的徐曼丽、刘玉英、冯眉卿,处于社会底层但却知道反抗的许多女工……她们都是文章中的鲜活的存在,通过了解她们,再现了30年代的女性特点.本文将着重对林佩瑶、吴蕙芳、张素素三位女性进行简析.

    《子夜》女性人物人物形象分析

    《庄子》的安命思想及现实启示

    韩敬柳
    48-50页
    查看更多>>摘要:庄子的命运思想内涵丰富,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主题.庄子认为"命"来源于道,具有不可知性、不可改变性、自然和非意志性、限定性、偶然性等特点.他主张"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安命"正是庄子面对命运的态度.本文旨在通过对《庄子》全文中"命"字的文本分析,探究庄子"安命"思想的内涵及其对现实的启示.

    《庄子》安命命论

    李白古体诗的错乱特质及其审美绩效

    丰晓流王宏玮
    51-53页
    查看更多>>摘要:李白的《将进酒》等古体诗大都气势磅礴,情感瞬息万变,这种美学范畴的"错乱"有其产生的可能性及其审美绩效.

    李白错乱原因审美

    反乌托邦三部曲的语言异化与主体性之死

    颜欢欢
    54-57页
    查看更多>>摘要:20世纪西方历经两次世界大战,知识分子对人的存在与社会出路的隐忧成为本世纪写作的焦点,扎米亚京、赫胥黎、乔治·奥威尔的"反乌托邦三部曲"为西方政坛暗涌的极权主义思想倾向敲响了警钟.三人的创作均以敏锐的政治预见性,描绘出未来在极权与科技联合专制下,人作为思维主体的存在困境,表现出一代知识分子冷峻的良知.当前学界的研究多在单个文本的主题阐释上,对三个文本共有的语言异化现象缺少关注,因而本文拟从该角度切入,从思维与语言的关系探寻这些文本背后人的主体性之死,挖掘反乌托邦文学对后人类时代潜隐的科技霸权,以及人工智能的伦理关切等领域所具有的研究价值,为当前三部曲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语言异化反乌托邦三部曲思维主体性

    《孔乙己》叙述视角窥探

    刘冰冰严俊燕
    58-60页
    查看更多>>摘要:解读小说应关注作者选取的叙述视角,不同的叙述视角会产生不同的表达效果.《孔乙己》以咸亨酒店小伙计的视角,夹以成人"我"叙述了孔乙己可笑又可悲的命运,见证了周围人对孔乙己悲惨命运的无情嘲笑.因此解读《孔乙己》时应从小说的叙述视角入手,借以小伙计"我"之眼来分析孔乙己这一"苦人"形象,进而把握酒店掌柜、酒客等人对孔乙己的冷漠态度,体会作者精心选择儿童视角和成人叙述复调交织的深层意蕴,从而更好地理解小说中所传达出社会对苦人的凉薄这一深刻主题.

    《孔乙己》叙述视角苦人形象社会凉薄

    《喂——出来》的生态隐喻与生态反思

    张嘉翔
    61-63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们一般认为"环保"是《喂——出来》的表层主题,而借助"环保"探讨如今人们信仰缺失、人性出现瑕疵则是这篇小小说的深层主题.生态批评关注环保问题,同时注重人类精神与自然的互动关系."环保"和"探讨人性"二重主题完全可以被纳入生态视野之下,从生态批评的角度看待这篇小小说,就会发现"环保"和"探讨人性"这两个主题不再是深层浅层的关系,处在一个有机的结构之中:环境的破坏不只与人类的行为有关,更与人想要征服自然的观念有关;保护环境,首要的就是改变"人定胜天"的观念.从生态批评角度更能完整地解读这篇小小说.

    生态环保人性信仰

    跟和亲女子对话——王芳《天边蛾眉月》阅读札记

    温新阶
    64-65页

    核心素养下的《红楼梦》整本书阅读

    程建红
    66-68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课改背景下,应当大力倡导学生进行整本书阅读,以此来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并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如何将核心素养贯彻在整本书阅读中,是学校和教师应当考虑的重点内容.本文以《红楼梦》为例,对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整本书阅读策略展开了相关的探讨.

    语文核心素养整本书阅读《红楼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