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文学教育(中)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文学教育(中)
文学教育(中)

王先霈

月刊

1672-3996

wxjy2005@126.com

027-67868288

430079

武汉市华中师范大学校内

文学教育(中)/Journal LITERATURE EDUCATION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文学鉴赏中的地域文化因素影响

    张芳
    97-99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对文学鉴赏质量产生重要影响的外部因素之一,地域文化因素能够从环境、读者、作品这三个方面入手,对文学鉴赏的角度和方向进行引导.通常情况下,文学作品中的地域文化因素主要是从作者对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描写中诞生,能够充分彰显作者对作品人物文化心理、肖像、动作的准确状况.作者自身是否具有较高的地域文化心理素质、积累的地域文化知识是否丰富、对不同地域文化传统和特色是否具有敏锐感知力,直接决定了形成的文学作品风格是否符合写作要求.因此,本文针对地域文化因素对文学鉴赏产生的影响展开详细分析,为文学鉴赏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奠定坚实基础.

    文学鉴赏地域文化因素影响

    人类语言学视角下南京方言的特色及其保护

    姚珏
    100-103页
    查看更多>>摘要:很多方言学和人类语言学领域的研究者们已经认识到,中国作为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不仅拥有无数的物质财富,而且拥有许多非物质财富,方言就是其中之一.南京,简称"宁",位于(扬子)江淮平原.因此,其方言属于江淮方言.其古称又为金陵、建康,是江苏省的省会,位于中国东部,长江的下游地区.南京下辖十一个区,分别为:玄武区、秦淮区、鼓楼区、建邺区、栖霞区、雨花台区、浦口区、江宁区、六合区、溧水区、高淳区.由于南京作为"六朝古都"和"十朝都会",从古至今都是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朝代与政权的更迭也经常发生在南京这座城市.所以,南京作为一座历史名城,常常成为各个领域的学者研究的话题.从语音学、音韵学、词汇学和语用学的角度来看,将南京方言的历史变化作为研究对象已经有近一个世纪的历史了.本文将从人类语言学的视角出发,综述以往的文献,在此基础上探究三个部分:(1)南京方言的特点;(2)对以往南京方言发展研究的回顾;(3)南京方言的保护.

    南京方言人类语言学发展特色

    欧洲中世纪骑士文学与骑士文化

    雷博雯
    104-106页
    查看更多>>摘要:骑士是欧洲中世纪的一个特殊存在.骑士制度历经常年发展逐步被赋予宗教性,骑士也从野蛮的武夫蜕变成优雅的绅士形象.骑士阶层的崛起催生了特有的骑士文学,西方人推崇的骑士精神也包含了他们独特的精神价值追求,因而形成了特有的骑士文化.时至今日,骑士文化已经成为一个符号,代表着人们对英雄、勇士等一类英雄人物的无穷想象.

    骑士骑士文化骑士制度骑士文学

    宋词文化意象内涵和英译探究

    刘瑞娜
    107-109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间词话》是王国维的圭臬之作,也是一众词论作品中的经典之作,其间包含的宋词文化更其博大精深,意象是诗词中的符号,更是历史和文化符号.词中有许多体现词作者内心幽密心思的意象,鉴于词文体本身"要眇宜修"(徐调孚校注,王国维著,2017)的特质.本文将选择《人间词话》中所选择的宋词词句中的"荷"、"柳"和"楼"三个意象的内涵探讨来探究其英译文.若是将其对应地英译为英语世界的同等物体,或将其用汉语拼音符号表述,其间的历史和文化内涵不能充分阐述和体现,何谈传播其文化?

    宋词文化意象英译

    论语气副词"终于"的语用功能

    杨永飞
    110-113页
    查看更多>>摘要:现代汉语中,语气副词"终于"具有丰富的主观语用功能,并且在人际交往中广泛应用,学界对副词"终于"有一些研究,但目前对其语用功能细化分析还有待深入.本文针对这种情况,根据前人的研究成果,对"终于"的语用功能进行深入细致的剖析与阐释,并将与"终于"用法相似的"总算"、"到底"进行辨析,明确各自的语用界限和替代情况.

    "终于"副词语用

    助词"咯"的分布规律和意向、态度、情感研究

    曾柳燕
    114-119页
    查看更多>>摘要:"咯"是目前研究相对较少的一个句末助词,因此选取句末助词"咯"作为研究对象,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根据语义语法理论,借鉴语义地图的思路,通过对大规模语料的分析,并进行了较为细致和深入的论述,发现其对于不同的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和感叹句具有特定的选择或排斥关系,并呈现出相对统一的规律性.并进一步调查分析发现,"咯"一般用于对已知信息的提醒、求证,并表现一种较为轻松的内心状态和较为随意的人际态度.

    句末助词"咯"语义语法理论意向类型情感倾向

    动词"参加"和"参与"的偏误分析

    王彦宁曹春静
    120-123页
    查看更多>>摘要:动词"参加"和"参与"是一对近义词,在留学生的日常交际中有较高的使用率.而这两个词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分别处于不同的阶段,且教材和参考资料对这两个词的本义的解释有一定的重合,这对近义词在实际教学中也不是教学的重点,这造成留学生在这两个词上出现许多偏误.本文通过对"参加"和"参与"二词使用偏误案例的分析,总结出其偏误类型和偏误原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一定的教学建议.

    HSK动态作文语料库"参加""参与"偏误分析

    中国相声与日本漫才比较

    邢泽威
    124-12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相声,一种曲艺表演,通俗易懂并常让人忍俊不禁,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而在一衣带水的邻国日本,也有着与中国相声极为相似的日本漫才表演.二者有诸多相似之处,但又各具特色.本文试从文化渊源、表演形式、发展历程、社会功能、盛行地五个角度对二者进行比较分析,并针对现状提出发展建议.

    中国相声日本漫才比较分析发展建议

    统编版和人教版《孔乙己》习题对比

    孙浩宇李怡
    128-130页
    查看更多>>摘要:课后习题在语文教科书中占有重要比重,《孔乙己》作为一篇经典范文在1986年后便一直被纳入教科书系统,此后国家经过多次整改仍然占有一席之地,直至2016年统编版教材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本文旨在通过《孔乙己》这篇文章将它与人教版教科书的课后习题形式以及训练能力等进行对比分析,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与教师的教学,以此顺应新课标理念.

    统编版人教版《孔乙己》课后习题对比分析

    明清时期东北流人诗词中的文化特色

    张亮
    131-133页
    查看更多>>摘要:流人是明清时期东北历史上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在流徙期间著有大量的珍贵诗词,深植于流人心中的家国情怀使其诗词具有一定的人民性,真实的反映了东北地区的边塞风貌及社会状态,是后人考证东北明清时期历史进程的第一手辅助资料.

    明清时期东北地区流人诗词人民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