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文学教育(中)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文学教育(中)
文学教育(中)

王先霈

月刊

1672-3996

wxjy2005@126.com

027-67868288

430079

武汉市华中师范大学校内

文学教育(中)/Journal LITERATURE EDUCATION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新课改下语文读写结合教学探究

    刘斌
    100-102页
    查看更多>>摘要:社会发展日新月异,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进步.伴随着新课改工作的开展推进,读写结合教学模式得到了众多老师的支持和关注,也是在学生当中运用较多的学习方法之一.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二者可以取得一起发展、相互促进的作用,这是读写结合的核心内容.在教学中寻找阅读与写作之间的关系,将二者有机地统一起来,促进学生阅读能力与写作能力的共同提高.此次旨在针对目前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一些问题,探索出一套读写结合教学模式的方法,以提升执教者的教学水平.

    读写结合语文教学探究策略

    目的论视阙下外宣翻译策略

    王琪
    103-105页
    查看更多>>摘要: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展之势迅猛,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兴趣愈加浓厚,想要了解中国的发展大计,这时,对外宣传和外宣翻译帮助世界更好了解中国,承载着传播中国文化,讲好中国故事的重任,其重要性不容忽视.此外,中国文化源远流长,研究如何翻译好中国文化特色词语是加强未来国际交流的敲门砖.本文以翻译目的论为指导,对外宣翻译中中国特色词语的翻译策略进行探究,以期更好地让中国有力地发出中国声音,让西语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故事,感受中国发展魅力.

    翻译目的论外宣翻译中国特色词语翻译策略

    《林伯渠同志诗选》中的高尚情操

    陈桐生
    106-108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研读《林伯渠同志诗选》,本文试图从诗以言志的角度,从林伯渠的诗歌中去触摸一位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在书写情真意切的诗篇中彰显出来忠贞的革命豪情、唯实的革命真情、崇高的工作热情、诚挚的革命友情、廉洁的生活情操、醇厚的恋旧乡情.诗贵真,《林伯渠同志诗选》凸显一位共产党人真挚高尚的情怀,不失为提升共产党人党性修养的一本诗性文本.

    林伯渠《林伯渠同志诗选》初心诗情高尚

    儿童文学翻译中的人文关怀

    张玉凌
    109-111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学作品中的人文关怀是一种对生命的关照、尊重,对读者、作品中的角色等的人性化的关怀.儿童文学作品中的人文关怀对于小读者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极为重要.而目前儿童文学译作中人文关怀的普遍缺失可能会对小读者的认知产生不良影响,值得译界关注.本文就以Charlotte's web1979年康馨译本和2008年任溶溶译本为例,从功能文体学中的人际意义这一角度探讨儿童文学翻译中对生命、对作品中角色、对读者的人文关怀.

    儿童文学译本人文关怀人际意义生命

    宋代咏黄河诗词的理性思考与平淡之美

    张圣妮
    112-114页
    查看更多>>摘要:宋代是文人的黄金时代,"重文轻武"是宋代的基本国策,这一时期的文学创作十分繁荣,也重视理论建设,中国自古而有的平淡美理想在宋代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并且成为宋代文人对诗歌创作自觉的美学追求.描绘黄河的诗歌在宋代拥有一定的数量,据《全宋诗》统计,宋代文坛上吟咏黄河的诗歌有352首,其中直接以"黄河"为题的有33首[1],在文渊阁《四库全书》中收录的宋代黄河诗歌中直接出现"黄河"一词的就有223首,研究这一时期的黄河诗歌,不仅可以感受宋人追求平淡美的理想,也能更为充分的了解黄河诗歌,了解宋代的时代精神,加深对民族精神的深刻领会.

    宋代黄河诗平淡美理性思考情感内蕴

    论《朝花夕拾》中鲁迅的儿童教育观

    罗璐瑶
    115-117页
    查看更多>>摘要:《朝花夕拾》以大量的篇幅从成年鲁迅的角度回忆旧事,其中所蕴含的教育思想内容非常宽泛,主要体现了对封建传统道德教育的批判以及对儿童教育的独到见解,从儿童教育的角度出发关注"立人"的社会问题,尊重儿童个性独立发展,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帮助儿童养成健康的人生观世界观.

    《朝花夕拾》鲁迅儿童教育观

    论乌热尔图作品的民族书写特色

    汤静雯
    118-120页
    查看更多>>摘要:乌热尔图为文坛带来了独特的鄂温克族之声.回溯童年记忆和直视部族危机,成为乌热尔图自我阐释的两种路径.他以"内在人"的身份建立起非对抗性的言说策略,传达出这一部族对世间万物(包括部族自身)的独特理解,反之也成为维系部族意志,重造文化记忆与传递群体生存经验的有效手段.但需注意的是,乌热尔图的自我阐释并非纯粹,其民族自觉意识经历了由隐到显的历程.对比于迟子建的鄂温克族书写,我们可见二者在叙述身份与意图上的差异.

    乌热尔图鄂温克族自我阐释言说身份叙述意图

    海德格尔存在论美学与张世英天人合一思想之比较

    薛琛吴文善
    121-123页
    查看更多>>摘要:海德格尔在《艺术作品的本源》一书中,提出了艺术对于到达存在之澄明的重要性,并围绕这个观点提出了一系列概念,颠覆了西方传统的美学观.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张世英看到了海德格尔对于主体性和二元对立思想的颠覆,在接受其理论的同时,将中国传统"天人合一"的哲学与其联系起来.通过二者的对比,可以看出张世英对于海德格尔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并且通过荷尔德林和陶渊明的诗歌,将中西方哲学的相通之处阐释一二.

    海德格尔存在论美学张世英天人合一比较

    网络语"V了个寂寞"的语义探究

    施温纯
    124-126页
    查看更多>>摘要:构式"V了个寂寞"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其表失望的构式语义是在一种表达不满的语言情景中,说话人将不满和失望的情景语义附加在这一语言形式上而形成的.构式义可以提炼为"某一行为实施后的结果没有达到说话人的预期效果或与预期不符,并含有说话人主观的失望与不满".本文以此为研究语料,简要介绍其句法构成,并在此基础上,分析该构式的语义及其主观性.

    V了个寂寞构式语义主观性

    情境语义学视角下的摹状词意义

    姚瑶
    127-129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基于情境语义学,研究罗素摹状词理论中摹状词的意义.罗素的理论中,摹状词没有指称功能只有描述功能.在情境语义学视角下,不同的情境会赋予摹状词不同的用法,主要有指称用法、外在归属性用法、内在归属性用法、同位性用法、函数性用法.本文重点论述摹状词指称、归属性、同位性这三个用法.

    摹状词情境语义学摹状词用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