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文学评论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文学评论
文学评论

杨义

双月刊

0511-4683

010-65264557

100732

北京建国门内大街5号

文学评论/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文艺理论刊物。发表有关中国文学与中国文论、外国文论研究方面的论文,促进我国文学理论学说和体系的建设。中国文学研究和理论批评的主流权威学术刊物。1957年3月创刊。文章的学理功底和学术特色凝聚了众多海内外著名专家学者,该杂志视角独特、论域宽宏,在中国文学评论界享有广泛持久的影响力。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开辟了人类文明新境界

    王伟光
    5-8页

    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弘扬中华传统"生生美学"精神

    曾繁仁
    9-14页

    新的历史起点与新的文化使命

    白烨
    14-17页

    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实践——论新华文学中的中国粤文化再现与建构

    朱崇科
    18-2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粤文化元素在百余年新加坡华文文学发展史上不断被再现与建构,不同时期也显现出不同的风格特征、作家作品创制机制与功能效用.从宏观层面来看,这种影响一直广泛且久远,从普通的语言文字、饮食风物与文化习惯再现,到内在的身份建构、认同挪用、族群凝聚等各有千秋;从微观层面上看,经典作家(如英培安)的书写尤其发人深省,作家不仅从所熟悉的话语与精神的幽微层面进行再现,而且也通过深邃的反思性与文化再确认作创新性建构.整体而言,这种衍生与变异更多彰显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在海外的开枝散叶、发扬光大与兼容并蓄.粤文化在新加坡华文文学中的展演作为经典案例,其研究意义与价值不容忽视.

    中华文化新华文学粤文化再现与建构英培安

    世界格局下当代中国文学生态的自信展现——关于当代文学史写作中国化的思考

    傅修海
    27-35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建党百年的宏阔背景下,中国当代文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学事业在现实主义道路上不断探索、实践人民文艺传统的重要构成与即时性显现.当代中国文学史的写作,是当代中国文化系统中的文学生态观察、分析、概括与评价,是当代中国置身于世界语境下的文学面相.思考当代中国文学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维度上的历史意义与现实价值,务必探讨中国性文学书写的新路径与新方法.文化自信基础上的文学史写作,应该描绘出一幅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符合中国国情和文化传统、高扬人民性的当代中国文学全息地图.当代文学史写作的中国化问题,以及书写的原则、性质、构想,已经成为不容回避的紧迫议题.

    当代中国文学史写作中国化文学生态文学现场

    "选题"对于当代文学研究的意义——当代文学四题

    程光炜
    36-45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随着"问题意识"和"材料整理"观念的增强,在当代文学研究中,开始出现相对稳定的时段、范围和对象,于是就有了"建立基地""关注一个点"和"重视材料"等自生性的要求.对出现在当下、有些尚属前瞻性的学术现象加以探讨,并运用史学理论予以阐释,仍有一定的意义.显然,这些问题关涉研究者具体工作的不同方面,它们彼此相关;有些问题可以进一步深化,而一些未能充分展开的问题,还可以在另外的专题性文章中继续讨论.

    选题当代文学史建立基地问题意识材料整理

    "奇书开卷第一回"——萧军《五月的矿山》的形式创新及其思想意蕴

    杨慧
    46-53页
    查看更多>>摘要:萧军取材于抚顺矿务局工人生产竞赛的长篇小说《五月的矿山》极具艺术探索的精神,实现了很多文学形式上的创新.出于对革命与启蒙思想的独特理解,特别是经过抚矿时期的深切体察与思想积淀,作家动用并丰富了自己早在延安时期就已形成的有关文学形式、特别是音乐与文学关系以及小说复调性的理论思考,以"交响曲"的方式建构了《五月的矿山》这部"奇书".那些曾经备受指责的所谓小说形式安排上的"缺点",或许正是萧军匠心独运之所在.

    萧军《五月的矿山》音乐与文学小说复调性

    《林海雪原》从口传到成书的文学史意义

    肖进
    54-60页
    查看更多>>摘要:《林海雪原》的生成有一个口传的过程.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和情节在动笔之前已经在革命事迹讲述中被逐渐整合与凝练,形成了一个"无形"的底本.1957年《林海雪原》出版后引发文艺界关于传统形式的论争,但在英雄传奇与传统白话小说之关系问题上却存在沉默、空白和缺失.主流批评界对塑造新的英雄人物话题的延续遮蔽了此类作品由英雄向传奇转变过程中折射出来的"传统—现代"之关联.批评的"偏至"不仅错失了一个借有意味的小说文本探讨民族形式当代转化的机会,也没有意识到具备民族风格的传奇在推动文艺普及的实践中所起到的重要"中介"作用.从生成轨迹考察《林海雪原》成书之前的口传状况,可发掘小说与传统的隐秘内在关联;从文学流变视角探析英雄主题如何走向传奇叙事,论述以工农兵作者为社会主义文艺创作主体的意义所在;从读者接受状况寻绎传奇在社会主义文学普及过程中的"中介"作用,在可读性视角下论证普及性的文学"形式"之于文学的重要意义.

    《林海雪原》口传英雄人物传奇"中介"

    游戏现实主义与2.5次元的文学

    黎杨全
    61-69页
    查看更多>>摘要:"游戏现实主义"理论提出了数字交互时代故事如何存在与发展的问题.以往人们只注意到交互活动,却忽视了交互活动在作品中的内化.在电子游戏、社交媒体、弹幕文化广泛兴起后,文学进入了2.5次元时代.故事外部超叙事的玩家(用户)不断介入到故事之中,生成了故事文本在视角、人物、主题与审美体验方面的复合性,造成了故事结构的深层变化.利用内外结合的2.5次元批评,可以发现消费化文学的先锋性.对数字交互时代的文学而言,需要摆脱精英与大众、现实与虚构、二次元与三次元的对立思维,走向2.5次元,利用流行文学实现人文性、现实性.

    东浩纪游戏现实主义2.5次元批评交互

    新中国文论思想脉络中的"审美反映论"

    尹传兰
    70-78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中国文论思想"脉络中"审美反映论"的发展可分为四阶段:20世纪50年代以徐中玉、蒋孔阳、朱光潜、萧平为代表,关注美、美感与"形象反映"的关系,且开始反思文学反映论,虽未将"审美反映论"概念化,但为其出场作了思想准备;60年代"小阳春"时期,周扬、以群、王朝闻重视文艺的"自身规律",促进了"审美反映论"的生成;1980年前后学界用审美论批判"工具论",为"审美反映论"出场提供了时机,王朝闻主编《美学概论》系统论述了"审美反映"内涵;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钱中文、童庆炳、王元骧深化"审美反映"研究,将其编写进文学理论教材,实现了"审美反映论"由美学研究向文学理论研究的跨界转型.

    "审美反映论"新中国文论思想内生性逻辑自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