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文学评论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文学评论
文学评论

杨义

双月刊

0511-4683

010-65264557

100732

北京建国门内大街5号

文学评论/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文艺理论刊物。发表有关中国文学与中国文论、外国文论研究方面的论文,促进我国文学理论学说和体系的建设。中国文学研究和理论批评的主流权威学术刊物。1957年3月创刊。文章的学理功底和学术特色凝聚了众多海内外著名专家学者,该杂志视角独特、论域宽宏,在中国文学评论界享有广泛持久的影响力。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现代旧诗的监狱书写

    潘静如
    168-175页
    查看更多>>摘要:现代文学史上,监狱堪称"旧体诗的温床".墙与夜构成了狱中人的生活边界,关联着肉体、信仰乃至死亡.它势必引向关于"自我"的拷问,这些"自我"深深嵌套在国家的现代性追求之中.书写监狱时,诗人不论是选取禁院、禅关等意象,还是想象自己肉体出尘,"游仙"天际,反身俯瞰监狱以至人间,都在古典资源的现代移用中传达出了国家现代性追求过程中的曲折或微奥.晚清开启的监狱改良运动,发源于西方,是现代性的承担者,深具隐喻功能.借书写监狱,现代旧诗不但从形式、内容、意义等方面探索了"旧诗"的"现代"可能性,还以其独特的言说及呈现方式,形成了对现代性的省察.

    旧诗监狱文学禁院禅关现代性

    日藏汉籍《天地瑞祥志》所引诗文价值综论

    曹建国
    176-185页
    查看更多>>摘要:流传于日本的汉文典籍《天地瑞祥志》残卷征引了四十余篇诗文作品,其中绝大多数见于《艺文类聚》等传世文献.比勘文本可知,《天地瑞祥志》所引诗文在文字、文句以及作者等方面具有校勘价值;有些诗文不见于传世文献,或比传世文献引文丰富,具有补遗价值.就六朝文本变异而言,无论是文字还是篇章,作为写本文献的《天地瑞祥志》都可以提供绝佳的例证,并提醒我们讨论六朝文本变异这一问题的界域与限度.

    《天地瑞祥志》诗文校勘补遗文本变异

    岁时文艺与华夷融合——隋炀帝新制乐的礼俗意义

    吴真
    186-195页
    查看更多>>摘要:《隋书·音乐志》记载的隋炀帝新制燕乐十五曲,是乐府史上首次系统表现岁时文化的音乐文学.联系岁时文献以及乐府民歌、敦煌曲子词,可以复原十五曲的文学风格、节日游艺与节物风俗.十五曲呈现了南北各地岁时节俗的多元面貌,专为外交宾礼而创制,是隋代国家礼乐文明的一部分,带有华夷融合的仪式象征意义;其以"汉辞胡乐"咏唱华夏岁时,体现了"千里同风,万里通俗"的天下大同观.十五曲反映了隋人对于岁时风俗的时代关切,季节感与时间感的双重映照,成就了隋炀帝乐府独特的岁时文学样貌.隋炀帝不仅是岁时文学书写的先行者,其新制燕乐也是礼乐文化与岁时民俗、文学音乐在隋代特定的大一统历史条件下产生的政治产物,是一个具有崭新意义的文化现象.

    隋代文学岁时节日乐府礼乐文明文化融合

    文学地理学视域下的元代纪行散曲研究

    闫敏
    196-204页
    查看更多>>摘要:元代纪行散曲是元代纪行文学类别之一,是元人记述行途见闻及感想的散曲作品.元代纪行散曲中包含着丰富的自然地理信息及人文地理信息,解读这些信息离不开文学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对元代纪行散曲进行空间定位是一种实证性研究,需要对作品中的地理信息进行系地分析及考辨.对元代纪行散曲进行空间定位,是研究其区域分布情况及特点的基础,有助于考察曲家的创作行迹,"系地笺注"可帮助读者更好地品鉴元代纪行散曲,"曲地对应"有助于元代纪行散曲文化内涵的当代价值转化.

    元代纪行散曲文学地理学空间定位区域分布

    江南五圣叙事的身份类型与文本策略——兼谈仪式文艺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陈泳超
    205-214页
    查看更多>>摘要:进人文学史书写的神魔小说《南游记》,有诸多迹象表明,应该借鉴过江南关于五圣叙事的早期仪式文艺.此类文艺多为口传或手抄,故现存文本只能追溯到晚清民国,通过田野调查则发现江南的五圣叙事非常丰富,总体上可分为"地狱救母型"和"大闹皇城型"两大类,分别流传于江南的岸民和渔民之中,具体情节演述中体现出不同职业、地域、信仰和惯习等身份信息及其差序格局,彰显出仪式文艺以功能为导向的叙事策略,其美学风格与一般文学迥然有别,也因此很难像《南游记》一样直接进入现行的文学史,需要我们提供更多的实证案例和理论思考,使文学史书写更臻完善.

    五圣叙事《南游记》文学史身份差序文本策略

    书写与记忆:晚清变局视野中的北宋

    宋雪
    215-223页
    查看更多>>摘要:辛酉政变后,慈禧主导的两宫垂帘有意取法北宋宣仁太后临朝史事,为统治正当性寻求历史依据;甲午战后,新旧双方围绕王安石变法的功过问题展开论辩,为自身政治行动立言.在相似的社会语境下,北宋的政治经验和历史记忆,成为晚清朝野共同关注的话语资源.戊戌变法以失败告终,但在"史统"与"道统"的影响下,时人在古今对照的书写中,仍体现出强烈的政治隐喻和时事关怀.借助报刊、日记、政论、传记、诗文、戏曲等材料,返回历史现场,在旧史记忆和现实政治之间,考察清季北宋书写背后的文化意涵与思想建构,亦可展现历史对照模式下的文学张力和士人心态.

    戊戌维新王安石变法异代同调文学书写历史记忆

    编后记

    224页

    书讯

    封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