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文学评论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文学评论
文学评论

杨义

双月刊

0511-4683

010-65264557

100732

北京建国门内大街5号

文学评论/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文艺理论刊物。发表有关中国文学与中国文论、外国文论研究方面的论文,促进我国文学理论学说和体系的建设。中国文学研究和理论批评的主流权威学术刊物。1957年3月创刊。文章的学理功底和学术特色凝聚了众多海内外著名专家学者,该杂志视角独特、论域宽宏,在中国文学评论界享有广泛持久的影响力。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夏衍剧作中的上海弄堂房子:从日常生活空间到左翼戏剧空间

    李星辰
    187-19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上海弄堂房子是夏衍剧作中反复出现的典型空间.考虑到其左翼作家身份,夏衍如何通过对这一日常生活空间的处理实现对政治意识形态的传达,就成为值得追问的问题.弄堂房子的特殊历史、双重性质与内部空间的非均质性特点为夏衍的艺术创造提供了现实基础.在剧作中,夏衍格外关注弄堂房子中交汇联通的建筑空间;相应地,对于作为社会空间的弄堂房子,夏衍侧重于表现基于地缘关系比邻而居的人们之间形成的正向联结;进而借助"同情"之感的注入使这一空间转化成为蕴藏着共同体建构与革命实践潜能的情感空间.通过这样的艺术编码,夏衍将这一日常生活空间转化为浸润政治意识形态的戏剧空间;但日常性与革命性之间的张力,又使得其间存在裂隙与限度.

    夏衍戏剧空间上海弄堂日常生活左翼戏剧

    外籍译者、外交想象与中国革命文学的东亚路径

    徐臻
    196-205页
    查看更多>>摘要:有研究者认为,中国革命文学的发展是对五四新文学的纠偏,但如果仔细考察美国公共情报委员会(CPI)在华宣传工作的成败,会发现五四新文学所追求的并非是西方启蒙主义理想,而是基于中国文化认同和外交时局的中国式现代化,因此中国革命文学是对五四新文学的继承.一方面,五四后期在华的韩国革命译者,其译作之所以打动中国读者,正是因为革命文学接续了五四以来的革命逻辑;另一方面,CPI的政治宣传工作虽然不成功,但从侧面开拓了中国的革命文学消费市场.因此,"救亡压倒启蒙"的叙事框架应当被打破,中国革命文学的东亚路径指向的是中国文化辐射力和认同力的强大,以及中国对东亚反殖民、反侵略斗争所负有的重任.

    公共情报委员会外籍译者翻译文学革命文学东亚路径

    从章太炎的"善恶种子"到鲁迅的"一粒种子"——孤独者的颓败与复仇

    乔敏
    206-214页
    查看更多>>摘要:鲁迅在小说《孤独者》中,借一段叙述者和主人公之间的对话,经由"一粒种子"的好坏,进入对"孩子"的重新审视,从而回应了章太炎有关"善恶种子"的论述.章太炎受佛教唯识学影响而阐释的"俱分进化"说和他对"进化论"的批判思路,在鲁迅的文学作品中激起声声回响,并展演在鲁迅对"业识"与民族根性之遗传的思考中.因而,引入唯识学视野下的"俱分进化"说,将为重释鲁迅的韧性的战斗、决绝的复仇,提供新的视角.当章太炎终将佛学思想融入革命大义,鲁迅却不愿有章一般佛教终末的纵身一跃,也不愿轻易投身无条件革命论.他徘徊在善恶、罪罚、因果、复仇的深渊前,因此显现极度的紧张性.

    俱分进化论种子业识复仇

    苏区戏剧的动员形态及大众化经验

    包莹
    215-223页
    查看更多>>摘要:苏区戏剧运动充分发挥了社会动员这一红色文艺的核心功能,它的发展与根据地存亡息息相关,愈紧张的战时状态愈需要戏剧动员.中央苏区的戏剧工作最为成熟,化装宣传、新剧、活报、旧戏改编是其主要形式.苏区戏剧演出注重与民众互动,强调当下与及时性,它将娱乐与教育、艺术与生活结合起来,将民众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与革命的思想内容有机融合起来,形成独特的"战斗"艺术.组织性、战斗性、群众性的文艺保证了社会动员,社会动员的推进则落实了文艺大众化.苏区戏剧实践与左翼戏剧运动存在巨大差异,全面抗战爆发后文艺的动员意义进一步凸显,苏区剧运的战时经验对抗战演剧及现代话剧的大众化、民族化探索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苏区戏剧社会动员文艺动员文艺大众化

    编后记

    224页

    书讯

    封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