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文学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文学研究
文学研究

周勋初 陆建德

不定期

文学研究/Journal Literary Study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清钞孤本宫廷戏曲集《演剧十三种》考述

    杨骥
    103-118页
    查看更多>>摘要:《演剧十三种》是罕为人知的清代戏曲集,今仅存孤本藏于国家图书馆.该曲集包含十三种作品,均出 自清代宫廷曲家之笔.其中的《玉狮记》及《斗金瓶》应属宫廷大戏.集中部分作品尚存宫中演出的文献记载.该曲集约在清末流入民间,曾归吴梅收藏,但吴氏与任讷师徒二人记录此剧之信息亦多舛误,需加以厘正.

    《演剧十三种》清代戏曲宫廷演出吴梅日记任讷

    王国维致陈毅未刊书信九通考释——兼谈作为藏书家的陈毅

    梁帅
    119-137页
    查看更多>>摘要:清末,陈毅与王国维同在学部任职,二人始过从紧密.进入民国后,陈毅长期在北洋政府任职,主要负责外蒙古事宜;王国维则辗转流徙于京都、上海、北京等地,二人多有书信往来.近日笔者获读九通王国维致陈毅的未刊书信,时间跨越十五年,可鉴二人情谊之久.信笺涉及藏书、学术、边疆治理与重大政治事件,披露了许多鲜为人知的事迹,流露出王国维、陈毅的家国情怀,更为解析部分历史事件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参考.陈毅是清末民国享有盛誉的藏书家,时人虽多有称颂,然学界对其藏书事迹却知之不甚了了.笔者相继访得究斋旧藏书籍五十余种,从中可窥其藏书之一斑.明清刊本在陈毅藏书中占有较大比重,稿抄本最为瞩目,边疆、舆地、荆楚等文献是陈毅重点搜求的领域,集部亦多有可观者.

    陈毅王国维学术史究斋藏书

    卢前笔名考及著述拾遗

    郭建鹏
    138-168页
    查看更多>>摘要:卢前出版《春雨集》前,他发表在报刊上的作品及单行本尚不明晰,后世相关著述、评传等大多以《春雨集》为起点,认为卢前是以新体诗创作登上文坛的.其实不然.卢前在南京高师读书时期即开始发表作品,涉及现代诗、小说、旧体诗词曲及翻译作品,不过这时用的是原名卢正绅和鲜为人知的笔名园丁.还有很多发表在报刊上的文字因诸多原因而成为遗珠,今经过整理,示之学界.

    卢前笔名报刊

    新见《唐人传奇概论》及其孙楷第评语

    彭利芝
    169-177页
    查看更多>>摘要:《唐人传奇概论》作为一份民国论文,其论文本身以及指导教师评语都颇具研究价值.北平辅仁大学留存论文中,古代小说选题论文一般以单篇文言小说或白话章回小说为研究对象,重在文本考证、辑校等,而该论文却对唐传奇进行专题性研究.其成就虽不如刘开荣《唐人小说研究》,但作为民国时期最早的唐传奇专题研究成果之一,具有一定的学术史价值.辅仁大学论文留存指导教师的评语一般较为简短,而该论文却留有孙楷第先生长达千言的评语.该评语以及夹批、眉批不仅体现了孙楷第先生严谨的治学态度与丰厚的学术涵养,也表达了孙楷第先生对唐传奇相关问题的观点,成为研究孙楷第先生教学与研究生涯的重要史料.

    民国论文唐传奇孙楷第

    现代文学学术共同体与学术传统的建构——以新时期南京大学现代文学学科(1978-1999)为对象

    冯仰操
    178-188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中国现代文学学术进程中,高校占据着重要的位置.新时期南京大学现代文学学科的发展较为典型,陈瘦竹、叶子铭、丁帆等三个世代学者先后相继、紧密协作,并凭借国家学术管理制度的支持,实现了共同体的凝结和壮大.在时代的学术潮流中,南京大学学术共同体建构了相对独特的学术传统,即强调学术底线的规范性、追求学术标高的独立性和保障多样化的包容性.但在世代更迭、新思潮的冲击下,南京大学现代文学学术共同体与学术传统面临着传承断续的紧要命题.

    南京大学现代文学学术共同体学术传统

    "词归诗类"现象与朝鲜半岛词文学的诗化

    王子涵
    189-200页
    查看更多>>摘要:朝鲜半岛文学中的"词归诗类"现象与词的诗化倾向紧密相关.朝鲜文人在编纂文集时常将词作混编于诗中,消隐词的音乐属性,凸显词题的纪事性,使词作具有诗歌的文献样貌.同时,朝鲜词坛的主流词调多为五七言律化体式,相关词作也因此具有近体诗的特性.词人从诗学角度进行词学批评,推崇文人词和诗教意旨,则为词的诗化提供了理论支撑.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朝鲜文人最终形成了"词为诗之馀"的文体观念.词人以作诗的方式参与"《巫山一段云》体"唱和,并将此调视为以五七言律句描写风土景色的专门诗体,便典型地展现出他们混同诗词的观念.包括朝鲜词在内,诗化的域外词与中国词的异质性不仅为词开辟了诗体化的演进可能,相关词作也提供着诗体化的典型文本.

    词归诗类诗化以诗为词《巫山一段云》体词史

    朝鲜文人金泽荣的近代中韩旧体诗坛观察与诗歌理论

    杨雪
    201-212页
    查看更多>>摘要:朝鲜末期著名文人金泽荣近距离观察了近代中韩两国旧体诗坛,对两国诗坛盛行的宋诗创作风气俚俗诡怪、愁苦琐细的流弊深为不满,具有欲扭转诗坛风尚,重振盛唐诗正统的雄心.在唐宋诗之争趋于调和的诗坛背景下,金泽荣并未正面树立学唐的主张,而是将以李白、杜甫诗为代表的盛唐诗的内在美学特质提炼为"生气",崇尚"生气"为诗歌审美理想,提出了结合诗人创作个性来实现"生气"的方法论,并推举苏轼、王士稹为远绍李杜,实现"生气"而达到"包涵众体"境界,且具创作个性的后世诗人典范.金泽荣的诗论具有对唐诗审美范型进行理论探索与总结,从唐诗立场统合唐宋诗对立的意义,也为推动古代中韩汉诗交流在收尾期延续、深化发挥了关键作用.

    金泽荣晚清民国旧体诗中韩汉诗交流唐宋诗之争王士禛

    奈瓦尔"牵着龙虾"走进中国——奈瓦尔与何其芳之缘

    张俊萍钱林森
    213-221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文学译介史和学术研究史的角度看,19世纪法国著名作家、诗人奈瓦尔是在20世纪80年代才开始逐渐被中国读者所认知,而实际情况是,20世纪30年代,"奈瓦尔"早已借中国现当代诗人何其芳之"缘"走进中国:其悲凉凄惨的人生经历和离经叛道的人格写照被纳入中国现代诗歌之中,并作为中国现代诗歌中的重要意象——"牵着龙虾走在大街上"的诗人形象——进入现代诗歌的"流通市场",成为特立独行却无力与社会抗争的"浪漫诗人"的典型写照.两位诗人相似的艺术旨趣,与其说是巧合,毋宁说是何其芳对奈瓦尔的一种"不露痕迹"的学习.奈瓦尔对何其芳的影响,不仅仅是普通诗人之间创作技巧方面的影响,更是精神境界和人生选择方面的重要影响,尽管这种影响表现为接受方有意的"抗拒"和"摈弃".

    奈瓦尔何其芳中国现代诗影响

    《纽约客》"书评"栏中的V.S.奈保尔(1959-2008)

    叶子
    222-232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结合1959年以来半个世纪中,美国主流文化杂志《纽约客》"书评"栏对V.S.奈保尔的评介,重读作家作品.本文一方面试图探明奈保尔在迁徙和杂交的社会背景中,如何利用"中间性"超越差异的阻隔,在多元化和碎片化的后现代历史中,创造出复杂的文学遗产;另一方面,以期梳理不同代际的《纽约客》书评人,如何基于杂志立场,在纷杂思潮中重新评估奈保尔的写作伦理与美学.

    《纽约客》杂志奈保尔巴利叶特厄普代克伍德

    大学校园的环境伦理与道德健康——以学院派小说《我带你去那儿》为切入点

    甄蕾
    233-243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文学伦理学和环境伦理学的双重批评视野看,美国作家欧茨的学院派小说《我带你去那儿》,通过一位女大学生的自述,呈现出美国大学校园的三维环境伦理及其问题,即人工环境伦理中的道德伪善、情感环境伦理中的情感冷漠、信仰环境伦理中的信仰失落等问题.小说的多重价值在于:所揭示的这些问题,不仅是现实中的美国大学,也是今日全球不少大学面临的亟待解决的共同问题;彰显了身兼大学教师、编辑、批评家等多重身份的作家欧茨,对这些问题的切身感受、哀其不幸和疾呼解决;小说通过描写女主人公涅槃重生式的经历以警醒读者和唤起民众,同时暗含了重视道德健康是解决环境伦理问题的重要途径.

    大学校园环境伦理道德健康学院派小说欧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