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文学遗产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文学遗产
文学遗产

陶文鹏

双月刊

0257-5914

010-85195453

100732

北京市建国门内大街5号

文学遗产/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文学理论刊物。发表对我国古代文学、古代作家文学风格和文学流派的研究、评论和考证文章,报道学术界最新研究成果,沟通学术信息。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理解中西文明交流互鉴:一种话语叙事的分析框架

    刘作奎
    4-1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西文明交流互鉴具有久远的历史,也对各自当下发展产生深远影响.西方学界罕有使用文明互鉴的话语表述,文明交往被"文明—野蛮""中心—边缘""现代—传统""先进—落后"等二分法和对立观来具体呈现并成为主要的话语表述方式,形成了带有鲜明的西方色彩的文明观.中西文明互鉴需要用新的叙事方法对西方文明交流话语进行解构继而重构,核心就是将唯物史观和创新话语叙事相结合,创建中国对文明互鉴认知的自主知识体系.通过厘清文明发展进程中东西方文明之间的联系性和互鉴性,我们能够跳出西方二分法、对立性元叙事模式,积极探索在文明多元、平等、包容背景下推进文明互鉴的意义,构筑文明交流互鉴新叙事框架.

    文明互鉴话语叙事东方和西方中西文明唯物史观

    文化自信与中华文化主体性的觉醒重建

    田嵩燕
    15-22页
    查看更多>>摘要:增强文化自信的过程是一个中国人的历史文化主体意识走向觉醒、中华文化主体性逐步重建的过程.这个过程从三个维度向前推进:其一是在实证五千多年中华文明起源演进历史脉络的基础上,彰显中华文明的文化主体性与旺盛生命力;其二是通过阐扬中华文明的精神内核和价值追求,唤醒中国人的历史文化主体意识;其三是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重建和巩固中华文化主体性,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

    文化自信文化主体性觉醒重建

    图像的生与死:明清文学中的鬼魂与女性肖像

    蔡九迪徐丹丹
    23-32页
    查看更多>>摘要:明清小说、戏曲中的"肖像"叙事展现了两种相互关联的文学主题:一方面美人图、影神图等女性肖像,预示并带来了像主的死亡;另一方面这种夺走女性生命的肖像又因为过于传神反而促使像主人还魂,以实现其生前被抑制的欲求.这两种文学主题的生成可在中医思想中找到根源,基于情感状态与身体机能相共生,怨恨与欲望的阻滞和疏通带来了像主人的死与生.而在这两种文学主题中所展现出的美人画与影神图之间界限的游移性,又使观看者模糊了真与幻的边界,建构出各自心目中的女性审美形象.由相似性、复制以及个体化等向度,可以揭示肖像与鬼魂这一文学主题所具有的象征性和社会性意涵.

    明清文学女性肖像鬼魂复生

    《聊斋志异》西传欧美与"异"的跨文化表征

    任增强
    33-41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言小说《聊斋志异》是拥有外文译文语种最多的中国古代小说.在近200年间的西传进程中,"异"成为汉学家翻译与研究《聊斋志异》的聚焦点与叙述主线.由于时代语境与问题意识的不同,汉学家对"异"的认知呈现出多个层面的话语转换.在中西接触的早期阶段,西方汉学家对《聊斋志异》多有曲解;至19世纪末,出于全面认知中国社会生活的诉求而借《聊斋志异》以观风俗之"异";20世纪以降,则希望借助《聊斋志异》深入探究中国民族性格、文化基因与思维方式等.欧美汉学将"异"作为理解他者与观照自我的双向链接点,最终将《聊斋》之"异"从民族性文学经验提升至世界性的话语资源,在跨文化语境中丰富了对《聊斋志异》的认知.

    海外汉学《聊斋志异》欧美传播文化表征

    "经史传统中的中国文学"青年学术研讨会召开

    刘一
    41页

    屈原生平行迹及著作时地考略

    黄灵庚
    42-54页
    查看更多>>摘要:屈原生于公元前343年正月二十一日,出生地为郢都,或为其父任职地古庸国.屈原在楚怀王时期任职"左徒""三闾大夫",没有遭到放逐;退居汉北,是从其父伯庸所居.楚顷襄王四年(公元前295)春,屈原始遭放逐,终极之地是陵阳,即《鄂君启节》的"(鄱)",在今湖南郴州临武县、九疑一带.顷襄王十九年(公元前280),屈原闻庸失守,北上赴难.第二年(公元前279)孟夏五月,为势所不容,投汨渊以死.屈原行迹既明,那么其25篇作品的创作时地皆有据可考.

    屈原汉北放逐时地

    《桃花源记》文本生成问题再探

    钟书林
    55-67页
    查看更多>>摘要:陈寅恪先生曾指出"陶渊明《拟古》诗之第二首可与《桃花源记》互相引证发明",以陈先生之说为先导,再论《桃花源记》文本之生成,可以引发新的思考.陶渊明《拟古》诗咏田畴,寄寓深意.田畴、陶渊明身处汉魏、晋宋易代之际,有诸多相契合处,故能深感共鸣.这是其创作《桃花源记》的初衷和素材来源.作为文学作品,它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透过其文本的层级演进,其中既有箕子、田畴等生活原型,又有对《近游赋》等文本的借鉴,更有作者归园田居的躬耕实践和文学驰骋、理想寄托等合力.同时,《桃花源记》是体现陈寅恪新自然说的重要篇章,而其中远离尘嚣,崇尚淳真的观念,亦是陶渊明新自然观的重要特征,真正的桃源之境,即淳真之境.

    陶渊明田畴箕子《桃花源记》文本生成

    标举汉魏风骨,征于晋宋文献——陈子昂复古诗学新论

    钱志熙
    68-78页
    查看更多>>摘要:陈子昂《修竹篇序》"汉、魏风骨,晋、宋莫传,然而文献有可征者"一语,前半句历来为人所重视,而"文献有可征者"多被忽略.陈子昂标举汉魏风骨为复古宗旨,实际取法则在于晋宋.在陈氏的语境中,阮籍所代表的"正始之音"属于"晋、宋莫传"的范畴.陈子昂以《感遇三十八首》为代表的言志、比兴之作,取法于阮籍、左思、陶渊明、江淹等晋宋诗人的组诗、杂诗之体."感遇"之题出于江淹《刘文学感遇》.其五言诗骈散结合之体,也是取法于建安之后的诗体.这是陈氏所谓"文献有可征者"的真意所在.《感遇三十八首》在主题上取法阮、左等家,其中的玄化之作、草木之咏指向究天人之际,咏史、刺时、嫉俗之作指向通古今之变.

    陈子昂《修竹篇序》复古诗学正始之音晋宋诗风

    《雁塔题名》与李商隐、令狐绹关系新证

    查屏球
    79-88页
    查看更多>>摘要:《雁塔题名》中蔡京、李商隐并列于令狐兄弟题名之内,表明二人都因科举之事而与令狐家族关系密切.令狐楚帮助陈商等学子,既出于重才之心,又缘于世族塾学择才陪读之风.李商隐、蔡京都与令狐绹有兄弟式同学关系,在令狐家族中身份相同.然而在令狐绹为相后,他们的仕宦命运却大有不同,主要原因是二人在吴湘案中表现不同.相对于蔡京之立场不定,一心投靠,李商隐更注重自身的政治清白,对失败者有更多同情.这就与令狐绹的政治利益相违,李商隐虽然仍念同学旧情,但是在政治上与令狐绹渐行渐远.由此重新审视李商隐大中年间与令狐绹的交往诗,可知义山不仅不赞令狐绹政绩,而且对他为迎合宣宗而一味打击李党的做法提出了批评.

    李商隐令狐绹《雁塔题名》进士陪读交往诗

    20世纪以来我国宋代文学研究历程的量化分析

    王兆鹏
    89-102页
    查看更多>>摘要:20世纪以来,我国宋代文学研究成果丰硕.根据成果量的变化,120年的宋代文学研究历程可分为五个阶段:1901-1933年为奠基阶段,文献整理有了新的方法和体例,词学研究建立了新的话语体系;1934-1956年为起步阶段,词学研究有了专业队伍,文献整理初具规模,词学研究体系初步构建;1957-1978年为发展阶段,文献整理完善,词学研究格局定型;1979-2001年为成熟阶段,诗词文作品的总集文献全部汇集,诗词和小说等分体文学史研究多有开拓,个体研究与群体研究、微观研究与宏观研究并重;2002-2021年进入扩变阶段,成果数量和作者规模快速增扩,研究路向和研究视角发生裂变.

    宋代文学学术史分期计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