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文学遗产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文学遗产
文学遗产

陶文鹏

双月刊

0257-5914

010-85195453

100732

北京市建国门内大街5号

文学遗产/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文学理论刊物。发表对我国古代文学、古代作家文学风格和文学流派的研究、评论和考证文章,报道学术界最新研究成果,沟通学术信息。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知识革命与中晚明古文词活动

    郑利华
    103-115页
    查看更多>>摘要:明代中晚期,古文词活动日趋活跃,并关联知识系统变革诉求.这一诉求的根本逻辑,表现为对知识现状的不满足.明廷专尚经术的科举体制改革,导致儒学"知识共同体"建设的加强,以及制度之外古文词地位的沦落.知识系统的平庸和狭隘,促使文人圈重新寻求知识和思想资源,在观念形态或实践方式上作出不同程度的反应.诸有识之士除审思"文章""学问"的内在关系,借助对古文词的倡导,为士人群体知识缺损提供针对性补偿,还在"古""今"对照视域中,聚焦古文词价值的开掘,利用存在于历史和传统中的古典文本及其蕴含的知识和思想价值,推动士人群体知识重塑,建构新的知识秩序.

    中晚明古文词知识秩序变革路径

    明刊孤本《新刻全像商代通俗演义志传》考——兼论其与《武王伐纣平话》《封神演义》的学术关系

    潘建国
    116-130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刻全像商代通俗演义志传》(简称《商代志传》)是近年新发现的一部明刊孤本章回体小说,残存卷三凡十二则,乃武王伐纣系列小说中最新增入的一环.它与元代《武王伐纣平话》存在一定亲缘关系,但又具有自身独特的文本面貌,诸如"东伯侯青州故事""方相方弼护持太子反出朝歌""姜子牙出山首归东伯侯"等情节,均为其独有或首创,它的部分情节文字,还曾为《封神演义》《开辟衍绎通俗志传》等小说吸纳引录.《商代志传》脱胎于口传说唱系统,复经书坊文人敷演改编,呈现出鲜明的民间叙事特质.它的存世与发现,具有小说文献学、小说刊刻史、小说文体史研究等多方面学术价值.

    明刊小说世德堂《武王伐纣平话》《封神演义》姜子牙

    阶层下沉自觉与吴伟业诗史观的庶民化

    李瑄
    131-141页
    查看更多>>摘要:吴伟业被视为清初"诗史"的代表作家,但其"诗史"论述强调士庶阶层融合的独特维度,却一直没有引起学界重视.他以士大夫"一遁而入于野夫游女之群,相与一唱三叹"之诗为"诗史",表现出从下层视角理解历史兴亡的新动向.这一思想产生于明清鼎革时期吴伟业本人的危机体验,成型于他对清初士人整体命运的反思中.清初政权刻意打压士人,以暴力压制文化,迫使士人文化发生精神转向.吴伟业重视阶层下沉体验,有意识地涵容庶民文化,是对此的一种主动响应.这一自觉赋予"梅村体"诗歌以先锋性,其书写对象、叙述方式和语言风格都越出主流诗学藩篱之外.吴伟业代表了少数精英文人向下开放的态度,传递了近世文化潮流中士庶交融的讯息.

    诗史吴伟业梅村体社会阶层清初

    曾国藩文学圈诗歌唱和与咸同时期宗宋诗风

    谢海林
    142-153页
    查看更多>>摘要:曾国藩道光后期在京推扬硬宋诗风,影响只限于湘籍的京官、举人和士子这一小圈子.而他咸丰五年(1855)三月主导的"会合联吟"和同治七年(1868)四月发起的"蓰邰唱和",均因旧友会合而赋诗志喜,从唱酬起因、主题内容、遣辞用韵到审美风格都与道光后期诗学活动一脉相承,但唱和人数、传播场域、影响效果则有过之而无不及,尤其是宗宋诗风在曾国藩文学圈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延续和加强,圈外人也受其熏染而争相响应.曾国藩兼具天时、地利、人和之优长,在倡导宋诗、引领风气方面起了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

    曾国藩文学圈诗歌唱和咸同时期宗宋诗风

    论晚清民国的古埃及金石题咏

    潘静如
    154-167页
    查看更多>>摘要:晚清民国的古埃及金石题咏是清代金石诗传统的延续,又别具时代特点,在西方扩张的背景下书写了两个"东方"世界的相遇.以"埃及学"的兴盛为契机,以驻外使节接触、输入古埃及石刻为起点,中国先后形成以潘祖荫、端方为中心的鉴藏圈.一时文士,多有题咏.他们笔下的埃及女王形象,既展现了自己的文化想象,又深受林译小说里西方"尤物"形象、帝国趣味的影响."埃及古文"与中国古文字的"象形"因缘,促使他们将两个"东方"古国的历史、现实联系起来,书写同病相怜之感.这些题咏反映了 19、20世纪之交全球的知识流动、文学接受、文化传播与殖民史,提醒我们注意精英士大夫"旧文学"所具有的现代性维度与全球史脉络.

    金石诗古埃及埃及女王像象形文字东方

    周王室飨礼不同于燕礼辨

    罗军凤
    168-180页
    查看更多>>摘要:长期以来,周王室飨燕礼因文献阙如,学者不能识其仪节,知其礼义.根据《左传》《国语》记载的王室飨礼的若干细节,对照《周礼》《礼记》《仪礼》,结合出土文献,可知周王室飨礼的设置原则、文献记载的书法原则.王室飨礼设置的尊卑等级、礼容礼义,以及王室飨礼"飨醴"和"侑"两个仪节,皆有助于辨析王室飨礼不同于燕礼.通过考察发现,由于文献流传的讹误、汉儒郑玄注的错误,后世学者误将飨礼理解为燕礼.

    飨礼燕礼飨醴

    梁淑安先生的学术成就与贡献

    左鹏军
    181-191页
    查看更多>>摘要:梁淑安先生一生从事近代文学研究,在近代戏剧特别是近代传奇杂剧领域成就斐然、贡献突出.她的代表性著作《中国近代传奇杂剧经眼录》将阿英开创的近代传奇杂剧目录文献史实研究推向了新高度,代表了 20世纪90年代近代传奇杂剧研究的水平,并为后来的研究者建立津梁、导夫先路;而以近代戏剧、近代文学为中心的其他著述,则反映了梁淑安先生学术研究的广阔视野和多方面成就.梁淑安先生作为20世纪30年代出生的"30后"近代文学研究者群体中的一位标志性学者,其学术观念与思想、治学方法和路径、学术成就和贡献,对于近代文学研究尤其是近代戏剧研究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和启发意义.

    梁淑安学术贡献近代传奇杂剧近代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