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文艺理论与批评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文艺理论与批评
文艺理论与批评

陈飞龙

双月刊

1002-9583

wenliping1986@126.com

010-64935584

100029

北京朝阳区惠新北里甲1号

文艺理论与批评/Journal Theory and Criticism of Literature and Art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为国家文艺理论类重要核心期刊,倡导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框架来观察,分析和评价当代中国以及世界的文艺现象和思潮,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建设作积极贡献。本刊坚持人类学的立场,探索中国的第三世界的文论和批评的方法,对80年代以来日趋僵化的新潮话语和洋八股保持警惕和批判的意识。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不该忽略这篇未完稿

    李向东
    4-7页

    新人:"去中心化"的主体及其剩余

    倪伟
    8-12页

    《杜秀兰》手稿细读两例

    张炼红
    12-20页

    生长在新北京的新人——《杜秀兰》与京郊农业合作化

    秦雅萌
    20-25页

    柳青《在旷野里》的文学史意义

    王鹏程
    26-35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旷野里》是柳青创作《创业史》之前未完成的一部表现新中国建设"风景"的长篇佚作,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第一部表现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虚浮作风的长篇小说.1953年,第二次全国文代会确立以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为创作的最高规范,《在旷野里》的暴露与讽喻以及柳青对现实主义典型化原则的理解,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规范发生抵牾,因而在当年10月,柳青放弃了《在旷野里》的写作.但这部作品对柳青及当代文学史皆意义非凡,它不仅是柳青创作《创业史》艺术上的实践和准备,标志着他已形成独属自己的鲜明艺术风格,还以其对现实的严峻关切、对同时代各种问题的深沉思考和积极介入,改写了当代文学史,具有重要的文学史意义.

    柳青佚作《在旷野里》文学史意义

    柳青的精神状态与《在旷野里》的写作

    萨支山
    36-44页
    查看更多>>摘要:1952年柳青呈现出饱满的生活和精神状态,这种状态被带入《在旷野里》的写作中,朱明山这个人物身上投射着柳青饱满的精神状态,可以感受到柳青与朱明山、梁生宝间的精神纽带,小说通过"典型的冲突"的方式塑造人物,由此形成柳青式的现实主义创作.

    柳青精神状态《在旷野里》现实主义

    时代关怀中的自我坚持——论柳青《在旷野里》的思想和启迪意义

    贺仲明
    45-53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旷野里》体现了柳青一贯的创作特点:挚切地关怀现实,同时坚持自己的创作主体地位.正因此,作品能够敏锐地发现现实问题,并进行深入的揭示,在艺术风格上也呈现出鲜明的个性特征.柳青的创作个性与时代环境存在一定不契合之处,导致《在旷野里》某些情节难以充分发展,也是作品未能终稿的重要原因.《在旷野里》虽未终篇,但已表现出很强的现实批判勇气和个性化的艺术品质,作品所蕴含的现实关怀和自我坚持精神,对今天的文学创作和作家主体建构都具有深刻的启迪意义.

    柳青《在旷野里》现实关怀自我坚持

    在旷野里,在渡口边,在列车上——论柳青《在旷野里》的隐含结构

    叶端
    54-62页
    查看更多>>摘要:柳青的佚作《在旷野里》描写了陕西关中地区治理棉花虫害的故事,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农业生产中面临的现代化问题,以及工作中出现的干部作风问题,说明了进行思想教育的紧迫性.柳青以除虫为隐喻,把它当作一场战斗,并且和整党联系起来.他通过行动的方式和路径,对干部需要处理的不同层次的问题展开诗意而犀利的刻画.《在旷野里》是未完稿,但也可视为一部"完成稿".小说详细描写了除虫前后经过,建立了完整的人物关系和叙事格局,但作家未能完成的部分,也体现出小说呈现的困难和局限.

    柳青《在旷野里》叙事结构

    "道""术"之辨与革命者的"修养"——解读《山乡巨变》中的乡村干部

    闫作雷
    63-78页
    查看更多>>摘要:《山乡巨变》塑造了以陈大春、李月辉和刘雨生为代表的三种不同类型的乡村干部,这些人物形象及背后的叙事姿态反映了作者周立波对乡村干部应具何种素质的思考.在处理基层事务及与农民的互动中,他们展现出不同的心性及对农业合作化运动的理解,这一理解涉及革命与传统、社会主义原则与乡村现实之关系等常被讨论的话题.在"道""术"之辨与革命者"修养"的视野中,深入这些不同乡村干部的行为逻辑、现实认知,能窥见"当代历史"的发展脉络,其间展现的社会主义的一些难题长久困扰着"当代文学".

    《山乡巨变》"道""术"之辨"修养"乡村干部

    如何从劳动中"自我实现"——《韩梅梅》的"乐业"之路及其隐忧

    石世豪
    79-93页
    查看更多>>摘要:1949年之后,新中国的许多思考和实践,都试图通过文化层面的多方建构来丰富劳动在谋生之外的意涵,使劳动者从中获得"个人存在的积极实现".马烽的《韩梅梅》就以文学的形式参与了这一探索.小说中,吕萍体贴韩梅梅内在需要的"思想教育"以及韩梅梅对舆论问题的克服,使韩梅梅能够破除成见、排除干扰,全身心投入养猪的工作.在此基础上,韩梅梅运用科学知识革新了养猪方式,并对此产生了兴趣,达至"乐业".这是马烽在1954年的现实语境中为毕业生指出的一条独特的"自我实现"路径.但是,从小说中也可以看到马烽在"思想教育"的有效性边界、"乐业"的条件等问题上的摇摆,这也为"乐业"路径的推广埋下了隐忧.

    马烽《韩梅梅》劳动思想教育乐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