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长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长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长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马建

双月刊

1671-8879

xuebao@chd.edu.cn

029-82334383

710064

西安市南二环路中段

长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Chang'an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Edition)CSCD北大核心CSTPCDEI
查看更多>>本刊系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长安大学主办的学术性双月刊,她在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的公路交流科技领域具有广泛的影响,她是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国家教育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中文重要期刊,《中国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第三版)鉴定的中国公路运输类核心期刊,EI(Page One数据库)固定刊源,国际道路科研信息(IRRD)书目文献数据库固定刊源,中国道路文献服务中心(CRDS)核心报道期刊,自1981年创刊以来多次获国家交通部和陕西省奖励。本刊以繁荣公路交通科技为己任,促进公路交通科技交流和转化。她主要刊载道路工程、桥梁工程、交通工程、隧道工程、汽车工程、筑路机械、交通控制、交通运输管理、国土资源与环境、建筑工程、基础学科等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论文、同时刊载公路交通科技动态方面的简要评述和通讯。主要读者对象为大专院校师生、公路交通科研人员、公路交通管理决策人员、公路交通领域的勘测、设计和施工单位的技术人员,国土资源与环境、建筑工程等领域的科研及工程设计人员。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考虑宏-微观跨层效应的车辆换道意图影响因素分析

    龙雪琴林海斌杨子江
    114-12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实现对高速公路车辆换道意图的准确分析,揭示交通流状态和车辆运行状态双层因素对换道意图的交互作用,考虑车辆在换道过程中宏观因素和微观状态的跨层交叉效应,构建基于多层线性模型的车辆换道意图模型.以High D数据集作为样本库,根据车辆换道的横纵向运行规律提取换道和车道保持样本;结合相关性及多重共线性分析结果,选择4个对驾驶人换道意图有显著影响的车辆微观运行状态因素和2个宏观层面的交通流运行状态因素,作为多层线性模型的解释变量,分别建立零模型、随机系数模型和完整模型;使用重要性能指标对模型进行比较,验证宏-微观多水平因素对换道意图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驾驶人换道意图同时受到微观车辆个体层因素和宏观交通流层因素的影响;微观上,驾驶人换道行为多是由当前车道周边车辆个体的驾驶行为所引起;一定的微观驾驶行为特征下,车道平均速度增加会降低驾驶人换道意图,而车道密度增加将进一步刺激驾驶人的换道行为,微观车辆个体与宏观交通流指标之间存在着显著的跨层交互效应;考虑宏-微观影响因素的多层线性模型比单水平模型和仅单层的随机效用理论模型具有更高的拟合优度和模型精度,较真实地反映了车辆换道的交互行为,能够更好地解释车辆个体与交通流间的嵌套关系.

    交通工程换道意图多层线性模型跨层交互影响因素分析

    隧道入口光伏遮阳棚参数设计及效益评价

    万利阎莹张长安袁华智...
    124-13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有效缓解高速公路隧道入口光环境突变对驾驶人的不利影响,降低运营成本,基于保障安全及节约能耗的考虑,开展隧道入口处光伏遮阳棚的设置方法研究.首先,随机选取30名驾驶人进行实车试验,采集驾驶人在隧道入口行车时的眼动、车辆状态及环境照度数据,采用数学建模的方法构建驾驶人瞳孔面积与环境照度的关系模型,确定驾驶人视觉及心理顺适过渡的照度变化阈值.其次,结合气象及光辐射数据,利用光伏仿真软件PVsyst模拟计算光伏板不同倾角所接收到的年辐照量,提出光伏板设置的最佳倾角.然后,建立光环境仿真模型,结合视觉适应时间与通风救援需求,确定光伏遮阳棚的最佳长度、底部镂空高度和遮阳板透光率等参数,并提出可行设计方案.最后,选取棚内照度变化均匀系数、光伏遮阳棚长度及等效光伏面积作为评价指标,依据各指标的相对重要程度运用层次分析法分别赋予权重,结合逼近理想解排序法计算评价各方案并确定最优解.研究结果表明:高速公路隧道入口处光伏遮阳棚的最佳设置为光伏板倾角向南倾30°,总长度99 m,初始段、中间段、末尾段光伏板面积占比分别为1/6、1/5、1/4,遮阳板透光率分别为0.9、0.5和0.3,其经济和环境效益显著.该研究成果可提升隧道入口行车安全水平,并为光伏遮阳棚等新能源设施的科学设置提供依据.

    交通工程交通安全隧道入口光伏遮阳棚仿真模型透光率

    快速路行人穿越意图随机场景下车辆主动安全速度控制策略优化

    刘庆玲胥效文
    135-144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城市快速路路侧存在驻足伺机穿越的行人且其穿越意图随机的交通场景,构建安全空间边界与车辆行驶速度联合优化模型及其近似模型,通过优化求解实时获取车辆主动安全速度控制策略,实现对车辆驾驶行为的引导.首先,通过在驻足伺机穿越行人的上游设置安全空间,提出基于安全空间的车辆主动安全控制机制以及安全空间上边界的确定方法;其次,基于最优控制理论构建安全空间边界与车辆行驶速度联合优化模型;构建基于预定义函数的联合优化近似模型;最后,通过优化求解得到安全空间的上边界和车辆的速度控制策略,并在MAT-LAB和VISSIM仿真平台上对基于安全空间的车辆主动安全控制机制和获取的车辆速度控制策略进行仿真验证.研究结果表明:基于安全空间的车辆主动安全控制机制能够使上游快速行驶的车辆提前开始减速,行驶到安全空间的上边界处进行二次观测后获取后续路段的驾驶行为决策,该机制能够保证车辆与驻足伺机穿越行人的安全;该场景下的车辆速度控制策略不但能够使上游快速行驶的车辆提前进行减速,避免与伺机穿越的行人发生碰撞事故,引导车辆以更加平滑的速度曲线从开始预警点行驶到行人的驻足观测点并安全地穿越,而且还能够明显改善燃油经济性和不影响路段的通行效率.

    交通工程智能网联汽车速度策略优化快速路行人穿越意图

    多工位自平衡式挖掘机工作装置疲劳试验台设计与分析

    王斌华程效岗刘昌盛刘强...
    145-158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现有疲劳试验台架仅适用于某种型号挖掘机动臂和斗杆的疲劳试验,导致资源利用率低、试验成本高,设计了一种适用于多种型号挖掘机工作装置的自平衡式疲劳试验台.首先,以整机质量6、8、20 t的挖掘机工作装置为疲劳试验对象,根据设计要求结合力学原理完成多工位自平衡式挖掘机工作装置疲劳试验台的结构设计;然后,基于有限元理论开展疲劳试验台在极限载荷下的结构强度、刚度分析;其次,分别基于热点应力法和名义应力法对焊缝结构和螺栓群、吊杆连接结构进行疲劳寿命评估,分析预紧力对吊杆结构疲劳寿命的影响;最后,完成20 t挖掘机动臂疲劳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多工位自平衡式挖掘机工作装置疲劳试验台可满足多种型号挖掘机工作装置的疲劳试验加载,提高了疲劳试验台的通用性,分析与试验结果验证了疲劳试验台的设计合理性和有效性.

    机械工程挖掘机工作装置疲劳试验台有限元分析疲劳寿命

    《长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稿约

    封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