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西安交通大学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西安交通大学

贾箭鸣

双月刊

1008-245X

skxb@mail.xjtu.edu.cn

029-82663982

710049

陕西省西安市咸宁西路28号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Xi'an Jiaotong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CSSCICHSSCD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主要是反映学校师生在管理科学、社会科学及交叉方面研究成果,同时反映社会科学研究的热点和前沿问题。学报始终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为党和政府决策服务,为两个文明建设服务。坚持“双面”方针,积极吸取世界文化优秀成果,继承和发扬民族文化优良传统,坚持正确的与舆论导向, 立足点大,面向全国,同时经常特邀国内外著名学术精英为学报撰稿。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负责任的人工智能:技术伦理危机下AIGC的治理基点

    陈建兵王明
    111-120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ChatGPT的问世及应用,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展现出巨大发展潜力和光明前景,同时也带来了AIGC技术伦理危机及其治理的重要课题,"负责任"成为AIGC发展的关键诉求之一.AIGC技术伦理危机的生成具有独特诱发机制,主要包括:AIGC算法运行透明度低导致的沟通"不理解"、缺乏主观善意导致的决策"不可控"、人工智能幻觉导致的安全性"不可靠"、人机伙伴关系尚未建立导致的合作前景"不可持续".针对诱发机制,制定"负责任"的人工智能准则和监管框架需要多主体协同发力:学界应推进人机互动中的可解释性研究,政府部门要加强立法和监管力度,人工智能行业应建立自治自律机制,用户要提升算法素养.

    生成式人工智能ChatGPT技术伦理"负责任"治理

    算法歧视的敏捷治理——以D短视频平台为例

    高进刘聪
    121-132页
    查看更多>>摘要:敏捷治理作为社会治理的新范式,是对回应式治理和集中式治理的进阶和超越,是塑造未来数智世界和元宇宙治理的现实路径.以敏捷治理化解算法歧视的技术与伦理风险,实现算法治理成为一项重要的理论和现实议题.通过参与式调查对D短视频平台的内容展开田野调查,深度剖析短视频平台算法运作的逻辑机理,总结归纳算法歧视的形态和成因,探索尝试算法治理的可行举措和实践进路.研究发现,基于用户偏好、平台优先等平台价值观念是D短视频平台算法运作的隐形逻辑;主观设计下歧视性推送和定价是D短视频平台算法歧视的突出表现;灵敏感知、快速响应、持续发展的敏捷治理机制是逾越"算计"陷阱的有效手段.因而,为应对算法歧视的风险挑战,政府亟须以敏捷治理赋能算法歧视治理,塑造多元参与、多管齐下的治理格局,实现整体智治、协同共治、动态管治,从而实现算法"善治",优化算法治理的中国方案.

    算法歧视敏捷治理算法治理短视频平台

    简论新闻与日常生活的关系

    杨保军
    133-139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闻与日常生活的关系,是人与新闻关系的基础,是新闻学应该关注的重要研究对象,也是构建当代中国新闻学完整自主知识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从日常(生活)新闻本身、日常新闻与非日常新闻及非日常新闻与日常生活关系三个方面,对新闻与日常生活关系问题做了初步论述.研究认为:日常新闻就是关于日常生活事实的新闻;日常新闻与非日常新闻构成了共同的新闻世界;日常新闻与非日常新闻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具有不同的地位和作用.关于新闻与日常生活关系的系统研究还需要在未来继续展开.

    新闻关系日常生活日常新闻非日常新闻职业新闻新闻学自主知识体系

    声量竞赛与情绪制造:美式新闻生产的"故事模式"——以俄乌冲突为例

    段鹏
    140-147页
    查看更多>>摘要:聚焦俄乌冲突期间的国际媒体舆论场,从舒德森"故事模式"新闻理论出发,对具有"故事模式"特征的媒介内容加以分析.研究认为,当下的国际新闻舆论场仍具有舒德森理论中的"故事模式"特征,且主要分为故事的预热、导向、渠道、议程、力度、功能六个维度.因此,国际舆论场中的新闻不仅是载于媒介之上的信息流,更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历史的书写范畴和不同主体间的情绪对抗缘由.据此,中国未来国际传播事业发展亟须争取国外知名媒体人、政客的言论支持,利用外交官、机构媒体、自媒体、海外华侨华人的影响力,加强外宣合力,主动参与国际舆论的议题设置,呈现多元和真实的中国声音.

    国际传播俄乌冲突新闻生产理论国际舆论信息模式故事模式国际新闻话语权

    中国特色认知传播研究的四维度分析框架

    李明德刘娇杨
    148-15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特色认知传播研究是在传播学及认知科学等交叉学科领域中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为系统阐释认知传播研究的"中国特色",从价值系统、动力系统、知识生产系统和应用系统构建四维度分析框架.研究认为,认知传播需要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建构方向下明确价值内涵、属性特征和目标指向,在实践动力、学科动力和工具动力的作用机制下形塑认知传播研究的"中国特色",从确立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整合与创新多元理论体系、回应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壮大认知传播研究的中国学派等方面彰显学术研究、理论建构与问题导向的中国特色,最终在洞察认知规律、剖析认知机制、创新认知工具中推动认知传播研究成果的应用性转化.四维度分析框架阐释了认知传播研究"中国特色"的具体要求,尝试性探索认知传播的在地研究进路,以期使未来的认知传播研究能够在构建原创理论、紧跟本土实践、回应现实问题中逐步确立学科地位.

    认知传播认知科学中国特色新文科跨学科研究范式

    论新时代文化传播学:新闻传播学转型的内生逻辑、现实条件与实践路径

    贾文山樊丽
    159-170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全球化进程中,新闻传播学既要突破"西方理论+中国经验"研究范式,又要构建符合中国实际并能够对全球治理提供中国方案的自主知识体系.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与智慧在新时代具有重要作用,对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意义重大.新时代文化传播学的构建正是以文化与传播二者的共生共融关系理论为基本认知框架,以解决人类交流沟通问题为出发点和目的.新时代文化传播学能够激活强大传播能动,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紧密结合,对内实现文化的凝聚力,对外彰显文化的传播力影响力.新时代文化传播学引领新闻传播学转型发展的内生逻辑在于这既是构建具有中国属性和普适性的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的现实需要,也是学科发展内涵不断深化的结果.新时代需要新闻传播学响应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实现"第二个结合",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时代需求,契合文化强国战略,以及适应技术赋能社会发展和新文科建设的需要.新时代文化传播学强调文化传播的重要性和新闻传播学的文化属性,具有跨学科、交叉融合等特征.它既已形成从古代文化中国到现代文化中国再到全球文化中国的传播研究框架,也致力于构建新时代文化传播学共同体,进而实现人类不同文明间的交流互鉴.

    新时代文化传播学新闻传播学国际传播中华文化文化自信文化交流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年重点选题计划

    封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