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赵安启

双月刊

1008-7192

jzkjds@163.com

029-82202167

710055

西安市雁塔路13号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Xi'an University of Architecture & Technology (Social Science Edition)CHSSCD
查看更多>>本刊是1998年经新闻出版署批准由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更名而来。刊登学术论文90-100篇,稿源来自校内校外的所有学者专家,论文刊用实行三审制。即编辑初审,专家评审,编审会会审。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习近平关于城市生态治理重要论述的生成基础、核心要义及价值意蕴

    冯国凯李德栓
    1-8页
    查看更多>>摘要:城市生态治理是提升城市品质的重要环节,也是实现中国式城市治理现代化的自然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城市生态治理思想为理论根源,以十八大之前中国共产党城市生态治理经验为历史依据,以地方工作时期城市生态治理探索为实践基础,以新时代城市生态治理突出问题为现实需求,形成了城市生态治理的重要论述.这一论述蕴含着以绿色发展理念为理论指引,以打造生态宜居城市为美好图景,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硬约束,以"四个治理"有机统一为有效举措的核心要义,具有丰富的理论价值、实践价值和世界价值.

    习近平城市生态治理生成基础核心要义价值意蕴

    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人民性意蕴

    李学林白秋梅
    9-16,30页
    查看更多>>摘要: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新篇章,人民性是贯穿其始终的鲜明主线,包含着深厚的理论基础与现实需求.深入挖掘"两个结合""全球文明倡议"等理论观点、"十四个坚持""七个着力"等工作部署以及十八大以来的伟大文化实践中的人民性,对明确其人民性意蕴、凸显人民地位、增强人民自信具有重要作用.在新时代新征程上,习近平文化思想内含的人民性,不仅有利于增强人民自信、为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提供思想武器,还指引人民实践、为新时代文化强国建设提供理论指导,更是促进各国文化交流、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的中国智慧.

    习近平文化思想人民性"两个结合"文化自信文明交流互鉴

    重大突发事件在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中的作用探赜

    徐晓光
    17-2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进程中,重大突发事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它以最直接的方式要求党及时应对,进而完善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内在机理,包括问题显化效应催生党的理论创新、应急处理反应提升党的理论创新、规律反射效果聚焦党的理论创新.同时,党应对重大突发事件还拓展了理论创新的理论空间,在回应群众诉求、激发主体自觉与指引发展方向中拓展理论创新空间和发展导向.此外,重大突发事件的应对还推动了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路径建构,即把握"八个方面",巩固党的理论创新基础、守住"三个影响",提升党的理论创新话语权、紧抓"三个契机",洞悉党的理论创新趋势.因此,对重大突发事件在中国共产理论创新中发挥的作用进行审思,对持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提升党和国家应对危机的能力,增强党的政治信仰,建构党的理论创新形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着极其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中国共产党重大突发事件理论创新

    "六个必须坚持"与城市历史文脉保护传承

    师帅朋
    24-30页
    查看更多>>摘要:"六个必须坚持"为在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的城市建设篇章中,更好保护传承城市历史文脉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城市建设进程中,把握好"六个必须坚持",保护传承城市历史文脉,需要以历史文脉更好保护不断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以本土规划理论构建为文脉保护传承提供学理支撑,以辩证思维把握历史文脉保护传承与时代发展的关系,以历史思维直面历史文脉保护传承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以系统性举措整体推动历史文脉保护传承,以历史文脉保护的中国样本为世界贡献中国智慧.

    城市历史文脉保护传承

    高铁新城空间形态对碳绩效影响的差异化分析——以京沪线为例

    桂汪洋张力徐斌
    31-39页
    查看更多>>摘要:空间碳绩效与站域空间形态特征之间关系密切.然而既有研究大多致力于探究城市整体空间对碳排放的影响机制,较少将其站域空间细分类别进行对比分析.基于三个维度构建高铁新城站域空间碳绩效测算方法,并通过二阶聚类法对其站域空间形态进行分类,对比研究高铁新城站域空间形态对碳绩效的影响.针对京沪线的研究案例表明:不同站域空间形态类型对空间碳绩效的影响因素与作用机制,存在显著差异性和相似性,其中交通通勤环境是影响空间碳绩效的全局变量且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站域社会环境与站域建成环境对空间碳绩效的作用强度及方向存在空间异质性.不同站域空间形态对碳绩效的差异化说明:针对站域空间碳减排的规划措施,不仅要考虑空间形态对其作用的指标因素差异,还要考虑不同站域类型对其空间效应的差异.

    城市空间形态碳排放相关性空间异质性

    腾冲和顺图书馆建筑群建筑艺术的表里中外

    陈西欢李翰林钟晖
    40-49页
    查看更多>>摘要:和顺图书馆建筑群的建筑艺术具有浓郁的西南边境地方民族特色与侨乡建筑特色,既是当地风土在人文中的体现,又是多民族文化交融灌溉的硕果.建筑群通过对其他民族优秀文化的吸收、借鉴与融合创新,使其他民族文化实现了在地化的嬗变,其建筑艺术也呈现出与多民族共享的审美情趣、文化信仰、精神追求特征.在田野调查收集一手资料与文献研究梳理脉络的基础上,由表及里地研究建筑群的形式美、功能美、内涵美,全面剖析建筑群建筑艺术特征及其文化内涵.通过对建筑群的建筑人类学考察,探讨建筑群所传递的时代艺术思想与精神文化,以期对今后建筑群的保护与修缮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和顺建筑建筑艺术文化交融文化内涵

    大运河文化带传统村落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错位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

    厉建梅赵苗祎李曼
    50-59页
    查看更多>>摘要:大运河文化带沿线的传统村落与非遗是大运河重要的文化资源,判别二者的空间关系及影响因素,实现二者协同发展是生动展示、活态传承千年运河文化底蕴的重要条件.以大运河文化带沿线 36 个地级市及以上行政单元为研究区域,利用核密度、重心模型、空间错位指数、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对大运河文化带传统村落与非遗的空间错位问题进行探究.结果表明:1)传统村落与非遗虽均呈现集聚的分布态势,但集聚分布的空间重叠度在北方较低.2)传统村落与非遗存在明显的重心偏离,且重心偏离程度较大,地区之间差异显著.3)传统村落与非遗的空间错位以低错位类型为主,中高错位类型为辅,呈橄榄型分布模式.4)传统村落与非遗的空间错位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政府主导、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地形地貌是主要影响因素,因子间交互作用的解释力大于单独作用时的解释力.

    传统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大运河文化带空间错位

    解析新质生产力:内涵解构、生成逻辑和未来展望

    韩飞胡宇
    60-68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信息科技、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技术的迅猛发展,新质生产力随之涌现.现代社会经济正处于数字化转型的关键阶段,这一进程为新质生产力的诞生创造了契机,不仅优化和提高了生产效率,而且还激发了产品与服务的创新.新技术、新模式、新制度的融入已成为推动生产力增长的关键因素,构成了当前经济增长的核心驱动力.通过剖析新质生产力的内涵、特征及现状,并从技术创新、产业协同及国际竞争三个维度揭示其生成逻辑.通过分析新质生产力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及所面临的挑战,提出加强技术创新和引进、构建适应的管理模式和机制、加大法律监管力度以及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等措施,旨在明确新质生产力未来的发展方向.

    新质生产力新技术新模式新制度

    共生理论下游牧文旅产业发展路径研究——以新疆喀纳斯河谷为例

    张耀春杨静
    69-77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化是旅游的动力和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和渠道.文化和旅游相互融合、协调共生已成为中国旅游发展的必然趋势和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基于共生理论框架,诠释了共生理论的内涵,分析了共生理论在文旅产业中发展的现状以及文化和旅游的关系效应.以新疆喀纳斯河谷游牧文旅产业发展为研究对象,探讨共生单元和共生环境现状,提出基于共生单元自身特征而形成的文旅产业发展共生模式和依托共生环境优化而形成的文旅产业融合共生模式两种类型的路径方向,即文旅共生模式,以期为当前文旅产业置入背景下对文化利用和旅游开发提供有益的理论借鉴和实践参考.

    共生理论游牧文化文旅产业新疆喀纳斯河谷

    《大波》重写为几何?

    刘翔
    78-84页
    查看更多>>摘要:李劼人"大河小说"三部曲最后一部就是《大波》.《大波》存在两个迥然不同的版本谱系:中华书局 1937 年出版,故事内容相对完整,称为旧版《大波》;作家出版社1958 年至1963 年陆续出版,尚未写完作家就撒手人寰,是为新版《大波》.不同的版本特质表征着差异化的价值取向,旧版《大波》精于展示饮食男女和市井生活,革命历史是背景.新版《大波》专注描绘壮阔的革命历史图卷,世情"风俗史"成了陪衬.针对两版《大波》之间的版本联系,不同于字词与段落的调整与删改,李劼人明确提出了"重写"的概念.对《大波》重写过程的研究与挖掘,更能体现其版本批评的综合性特点.

    李劼人《大波》版本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