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西安石油大学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西安石油大学

赵选民

双月刊

1008-5645

xbsk@xsyu.edu.cn

029-88382662,88382391

710065

西安市电子二路18号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Xi'an Shiyou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CHSSCD
查看更多>>《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是由陕西省教育厅主管,西安石油大学主办的综合性社会科学学术期刊。1992年创刊,现为季刊,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本刊始终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坚持科学性与时代性的统一,坚持前沿探索与现实思考的统一;服务于读者和作者,服务于能源产业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于社会科学研究和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反映社会科学诸领域最新研究成果,反映高校教学与科研成果,反映新人新作;突出行业性,突出区域性,突出学术性;强调研究深度,鼓励学术讨论。本刊的读者对象主要为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社会科学研究人员、教师和学生以及政府部门、石油企业的管理人员。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宫子言刘富胜
    84-90页
    查看更多>>摘要:现代化意味着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人相应地由传统的人转变为现代的人,现代化的本质就是人的现代化。尽管西方现代化把人从传统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但它却使人陷入一系列新的异化困境,其实现的是形式上的现代化。然而,中国式现代化是以"人"为中心的现代化,致力于把人从异化中解放出来,实现无产阶级的解放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现代化人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

    执行时效的适用对象范围研究

    徐小淇
    91-97页
    查看更多>>摘要:我国现行法规并未直接言明执行时效的适用对象范围,导致实务中不同法院对于《民法典》第196条所涉情形能否适用执行时效的问题持不同观点。《强制执行法(草案)》第 15 条规定了执行时效的适用规则,并将执行时效与诉讼时效直接联系起来,但该条的规范对象是否涵盖执行时效的适用范围存在解释空间。为此,有必要澄清执行时效作为执行阶段的消灭时效的根本性质,明确诉讼时效与执行时效共同构成对请求权的时效限制体系,并在此基础上确认执行时效的适用对象范围与诉讼时效相一致,不包括《民法典》第196 条所涉情形。

    执行时效消灭时效强制执行法

    网络水军诽谤行为刑法规制问题研究

    刘姝言于辉
    98-104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网络推手逐渐发展成网络水军,而刑法上的一些传统罪名在针对网络水军诽谤的适用上治标不治本,且犯罪主体难以确定,单位犯罪的缺失,给游走在灰色地带的网络水军以可乘之机。在言论自由与秩序的碰撞下,刑法当严格遵守其谦抑性原则,以保障人权和优化司法资源配置。此外,还需更加明确界定入罪条件,使司法实践的认定标准更具操作性,从而实现司法的公平正义。

    网络水军网络诽谤言论自由入罪界限

    "李诗注我":唐宋诗歌引李白诗歌自注的生成与演变

    林阳华
    105-114页
    查看更多>>摘要:注释数量、注释类别、注释态度、注释意义四个要素是梳理唐宋诗歌引李白诗歌自注发展历程的维度,以之作为切入点可以发现:中国古代诗歌引李诗自注始于晚唐,晚唐成为唐宋诗引李诗自注的生成期,此期的注释数量和注释类别较少,注释态度是认同,注释意义单一;北宋初至南北宋之交是唐宋诗引李诗自注的发展期,此期的注释数量和注释类别增多,注释态度是认同与否定并存,注释意义多元;注释数量和注释类别更多,注释态度是认同与否定并存的拓展,注释意义全面,标示着南宋初至宋元之交诗歌引李诗自注进入繁盛期。三个时期在继承与发展中推进了唐宋诗引李诗自注的生成与演变,其文化语境是唐宋诗人的游览经历、唱和活动、表达需要与接受态度等。

    唐宋诗歌引李白诗歌自注"李诗注我"

    侈谈鬼神与神道设教——明遗民文学家徐芳的神道观之刍议

    潘浩正
    115-122,128页
    查看更多>>摘要:明清时代儒释道三教进一步融合,这种文化现象同样见于众位明遗民士人的笔下。明遗民文学创作成就较高者如江西南城籍遗民徐芳,其小说集《诺皋广志》《藏山稿外编》即为融摄儒释道三教文化的典型例证,笔者即以神道观概而论之。其神道观以道教万物有灵、鬼神信仰为基础,杂糅佛教因果轮回之说,以宣扬伦理道德为旨归。徐芳在这些怪力乱神故事中秉承了《周易》"神道设教"的儒家精神。

    明遗民徐芳神道观儒家精神

    回溯的道德:石一枫小说的现实"刺点"——以《地球之眼》和《营救麦克黄》为中心

    郭昆仑
    123-128页
    查看更多>>摘要:《地球之眼》和《营救麦克黄》是石一枫从成长小说叙事转变至问题小说写作方式过程中的重要一环。两篇小说采取两种不同的讲述方式,道德始终成为隐藏在小说背后的"高音"和"低音",主导着人物形象发展和主题的延展深化。"弱者"战胜"强者"的逻辑看似贯穿在小说对道德的反复书写当中,同时伴随着的是作者对"道德即正义"的深刻怀疑。两篇小说的主人公都高昂着道德主体的热情,未尝不是和石一枫尝试借用"概念"的思考方式来强化小说现实书写的意识一以贯之的。

    石一枫道德《地球之眼》《营救麦克黄》正义

    征稿启事

    前插1,封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