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西安交通大学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西安交通大学

闫剑群

双月刊

1671-8259

jdyxb@vip.163.com

029-82655412

710061

西安市雁塔西路76号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Xi'an Jiaotong University(Medical Sciences)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由国家教育部主管、西安交通大学主办的综合性医学学术期刊。其办刊宗旨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为促进卫生事业和医学科学的发展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学校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服务。刊物在反映本校医学科技成果的同时,积极吸收校外优秀稿件。本刊设有专家述评、专题研究、论著、研究简报、经验交流等栏目。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本刊全体人员将进一步强化质量意识,不断提高刊物的学术水平及编校质量,为创办世界一流大学学报而努力奋斗。欢迎支持、关心本刊的专业人士踊跃投稿。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视神经病变诱导反应蛋白在多发性骨髓瘤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郭妮贾亚春梁肖慕艳华...
    244-24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研究视神经病变诱导反应蛋白(optineurin,OPTN)基因在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中的表达情况,探讨OPTN基因参与MM发生发展的机制和临床价值.方法 利用3个基因表达数据库(gene expres-sion omnibus,GEO)数据集(GSE6477、GSE136324和GSE24080),分析OPTN在MM中的表达;通过收集MM患者临床骨髓标本,利用qRT-PCR实验进一步验证OPTN在MM患者中的表达情况.使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OPTN在MM预后和诊断中的价值.同时利用癌症基因组图谱(the Cancer Genome Atlas,TCGA)数据库下载MM转录组数据,根据OPTN mRNA表达水平中位数界,将MM患者分为OPTN高、低表达组,用R语言limma包筛选差异表达基因后,对差异基因进行富集分析(gene set enrichment analysis,GSEA)从而挖掘OPTN在MM中的潜在临床意义及其可能参与的分子机制.结果 OPTN在MM组织中表达显著低于正常组织(P<0.05);OPTN表达变化与MM患者的国际分期体系(International Staging System,ISS)显著相关(P<0.05);ROC结果显示OPTN表达变化可区分正常人和MM患者.生存分析显示OPTN低表达患者总生存率(overall survival,OS)显著低于高表达患者(P<0.05).GO、KEGG和GSEA富集分析结果表明,OPTN可能通过调控NOD样受体、NF-κB、TNF及RAS/MAPK等通路进而影响细胞凋亡、自噬及调节细胞免疫反应等参与MM的进程.结论 OPTN在多发性骨髓瘤中低表达,与患者预后不良相关,可能作为MM诊断及治疗的重要潜在生物标志物.

    基因表达数据库(GEO)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视神经病变诱导反应蛋白(OPTN)多发性骨髓瘤(MM)

    过敏性鼻炎和哮喘患者外周血及致敏小鼠血液或肺组织B细胞中TLR9的表达研究

    田慧梅何韶衡张慧云
    250-25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过敏性鼻炎(allergy rhinitis,AR)、过敏性哮喘(allergy asthma,AA)、AR 合并 AA(AR combined with AA,ARA)患者外周血和致敏小鼠血液或肺组织B淋巴细胞(B细胞)中Toll样受体9(Toll-like receptor 9,TLR9)的表达及过敏原对其表达的影响.方法 招募来自锦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门诊和发作急性期住院的100例志愿者,包括点刺实验阴性的19例健康对照(health control,HC)志愿者、点刺实验阳性的40例AR患者、26例AA患者、15例ARA患者.流式分析仪检测经屋尘螨过敏原提取物(home dust mite allergen extract,HDME)、大籽蒿过敏原提取物(Artemisia sieversiana wild allergen extract,ASWE)、梧桐过敏原提取物(Platanus pollen allergen ex-tract,PPE)刺激前后患者外周血B细胞中TLR9的表达;并采用野生(WT)小鼠和FcεRI基因敲除(FcεRI-KO)小鼠建立AR和AA致敏模型,检测过敏原以及FcεRI对B细胞中TLR9表达的影响.结果 AR、AA、ARA患者外周血B细胞中TLR9的表达和平均荧光强度(mean fluorescence intensity,MFI)均较HC组有所增高;过敏原激发后,AR、AA患者血液B细胞中TLR9的表达和MFI升高(P<0.05).WT小鼠和FcεRI-KO小鼠与NS对照组相比,过敏原激发后,AR、AA小鼠外周血B细胞TLR9+高表达,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几乎每组MFI均升高;与NS对照组相比,过敏原激发后FcεRI基因敲除的AA小鼠肺组织中TLR9+B细胞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其MFI升高.FcεRI-KO小鼠与WT小鼠相比,过敏原激发后B细胞中TLR9+MFI较低.结论 B细胞中TLR9可能参与AR、AA的发生,检测B细胞中TLR9的表达可能成为诊断AR、AA的新方向.

    Toll样受体(TLR9)B淋巴细胞(B细胞)过敏性鼻炎(AR)过敏性哮喘(AA)

    高血压患者服用硝苯地平控释片后脉搏波传导时间的变化及影响因素

    王利单晨刘克春
    258-26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研究硝苯地平控释片对高血压患者左腕脉搏波传导时间(PWTT)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1年8月—2022年12月于解放军总医院海南医院住院收治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62例,根据是否服用硝苯地平控释片将其分为观察组(n=140)和对照组(n=122).采用智能腕表收集患者服药后0.5 h、2.5 h、4.5 h、6.5 h、8.5 h的左腕PWTT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①观察组(93±15,93±13,87±15,85±15,84±10)与对照组(98±18,92±16,90±10,89± 8,89±9)的PWTT随着时间的延长逐渐缩短(F=11.448,P<0.001).②随着时间的延长,观察组与对照组PWTT下降的幅度相同(F=2.206,P>0.05).③观察组和对照组5个时间点PWTT无统计学差异(F=1.164,P>0.05).结论 硝苯地平控释片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左腕PWTT无影响.

    硝苯地平高血压脉搏波传导时间(PWTT)

    两样本双向孟德尔随机化分析胃食管反流病与偏头痛间的因果效应

    马佳昕周元植陈雯雯赵雅涵...
    262-27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利用两样本双向孟德尔随机化(MR)研究方法,探讨胃食管反流病与偏头痛之间发病的因果关联,为两种疾病发病风险关联提供遗传学证据支持.方法 从公开发表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WAS)数据库中获取两样本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信息,筛选出合适的SNP作为工具变量,利用逆方差加权法(IVW)、加权中位数法(WM)、MR-Egger回归法、加权众数法以及简单模型法五种MR分析方法进行双向MR分析,并进行敏感性检验.结果 IVW显示以胃食管反流病为暴露的正向MR分析结果有阳性意义[OR=1.398 7,95%CI(1.181 7~1.655 6),P=9.59×10-5],以偏头痛为暴露的反向MR分析结果无阳性意义(P>0.05),在除MR-Egger外的其他方法中得到相同的结论.正向MR(P=0.92)与反向MR(P=0.64)均未发现工具变量具有水平多效性,留一法剔除单个SNP后结果具有稳健性.结论 胃食管反流病与偏头痛之间可能存在单向的因果关联,胃食管反流病是偏头痛发病的危险因素.

    胃食管反流病偏头痛孟德尔随机化因果关系危险因素

    无肝病患者入ICU初始血氨水平对预后的影响——基于eICU数据库的回顾性队列研究

    秦赞李佳媚侯彦丽高晓明...
    271-27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成年无肝病重症患者入重症监护室(ICU)首次血氨水平与患者ICU死亡及医院死亡发生风险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eICU合作研究数据库(eICU Collaborative Research Database,eICU-CRD)中单次入院,首次入住ICU初始48 h内有血氨检测记录且入ICU未患有肝脏疾病的患者.提取患者的年龄、性别、种族、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评分Ⅳ(APACHE Ⅳ评分)、肾脏替代治疗等治疗措施、基础患病情况及结局.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血氨水平与患者死亡风险之间的关系.采用交互作用分析初始血氨水平与患者死亡风险间的关系在不同APACHE Ⅳ评分、年龄、性别和种族患者中是否存在差异,同时进行亚组分析.结果 共纳入1 674名患者,多因素Logistic回归显示,初始血氨每增加10 μg/dL,患者ICU死亡风险增高6.9%(OR=1.069,95%CI:1.036 ~1.104),患者医院死亡风险增高 4.6%(OR=1.046,95%CI:1.017 ~ 1.076);初始血氨在 49 ~82 μg/dL组、≥82μg/dL组的患者ICU死亡风险和≥82 μg/dL组患者医院死亡风险分别是<49 μg/dL组患者的1.7倍(OR=1.700,95%CI:1.165~2.482)、2.862 倍(OR=2.862,95%CI:1.792~4.570)、1.844 倍(OR=1.844,95%CI:1.213~2.804).初始血氨水平与ICU及医院死亡发生风险间的关系在不同APACHE Ⅳ评分、年龄、性别及种族患者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未患有肝脏疾病的重症患者中,入ICU后初始血氨水平升高与患者ICU及医院高死亡风险相关.

    重症监护室(ICU)血清氨重症监护病房合作研究数据库(eICU-CRD)死亡率肝脏疾病

    局部进展期中低位直肠癌单纯新辅助化疗与新辅助放化疗的疗效比较

    孙祺刘畅叶健乔黄文博...
    278-28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局部进展期中低位直肠癌患者接受以氟尿嘧啶类药物为基础的单纯新辅助化疗(mFOLFOX6/CapeOX)与新辅助放化疗的疗效和远期预后差异,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单纯新辅助化疗和新辅助放化疗的共118例局部进展期中低位直肠癌患者的性别、年龄、身体质量指数(BMI)等临床病理资料.分别采用t检验、Mann Whitney检验、卡方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比较接受单纯新辅助化疗与新辅助放化疗两组患者之间在短期疗效、淋巴结检出数目和远期预后之间的差异.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并绘制生存曲线.结果 在疗效方面,新辅助放化疗组患者获得更好的肿瘤退缩(Z=-2.05,P=0.04)和实体肿瘤疗效(Z=-2.42,P=0.015),但两组在降低临床分期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新辅助放化疗组的淋巴结检出数明显降低(单纯新辅助化疗组vs.新辅助放化疗组,13.19±3.83 vs.9.55±4.00,t=5.02,P<0.001),但两组在淋巴结阳性数和淋巴结阳性比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远期预后方面,两组患者总生存率和无病生存率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与单纯新辅助化疗相比,新辅助放化疗对局部进展期中低位直肠癌患者的短期疗效更佳,但两种治疗方案在远期预后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新辅助治疗疗效预后

    低级别胶质瘤术后复发和恶性转化的分子标志物及其预测价值

    李旭朝周诗崎冷海斌高大宽...
    284-29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索低级别胶质瘤(low-grade glioma,LGG)患者术后出现复发及恶性转化(malignant transformation,MT)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收集2009年3月至2019年4月接受LGG切除手术及随后进行术后随访的163例患者资料.将术后未出现复发或MT的患者纳入对照组(85例),术后出现复发的患者纳入观察1组(44例),术后出现MT的患者纳入观察2组(34例).基于3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临床特征,并运用Logistic回归模型和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探讨复发和MT的危险因素与预测价值.结果 对照组和观察1组患者在术前癫痫发作、术前卡氏(Karnofsky performance status,KPS)评分和手术方式方面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和观察2组患者在性别、术前KPS评分、肿瘤大小和手术方式方面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和观察1组患者在异柠檬酸脱氢酶(isocitrate dehydrogenase,IDH)突变、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基质金属蛋白酶 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9,MMP-9)、癌—睾丸抗原 OY-TES-1、OY-TES-1 mRNA、肿瘤抑制蛋白p53、鼠双微粒体2(mouse double minute 2,MDM2)、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和观察2组患者PCNA、MMP-9、癌—睾丸抗原OY-TES-1、OY-TES-1 mRNA和VEGF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IDH突变、MMP-9和PCNA是LGG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VEGF、MMP-9和PCNA是LGG患者MT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PCNA、MMP-9和IDH突变对预测LGG术后复发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分别为0.744、0.790和0.799.PCNA、MMP-9和VEGF对预测LGG术后复发的AUC分别为0.729、0.750和0.900.结论 IDH突变、MMP-9和PCNA是LGG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VEGF、MMP-9和PCNA是LGG MT的独立危险因素.这些蛋白在预测LGG术后复发和MT方面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可能在LGG的生物学行为和治疗效果中起重要作用,可以作为LGG术后患者的预后评估和个体化治疗的参考指标.

    低级别胶质瘤(LGG)术后复发恶性转化(MT)危险因素临床特点分析

    维持性血液透析终末期肾病患者丘脑功能连接异常与记忆减退的相关性研究

    罗诏耀欧阳远朔苏航黎广宇...
    292-29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索维持性血液透析终末期肾病(end-stage renal disease,ESRD)患者丘脑功能连接(functional connec-tivity,FC)异常与记忆减退的相关性.方法 对22例ESRD患者(ESRD组)和28例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相匹配的健康对照(HC组)行听觉词语学习测试-华山版(AVLT-H)评估记忆功能,随后采集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rs-fMRI)数据并行基于丘脑的全脑FC分析比较两组间丘脑的FC差异,最后进行Pearson和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 与HC组相比,ESRD组患者IR-S(P=0.002)、SR-S(P<0.001)、LR-S(P=0.005)得分显著降低;同时,ESRD组右侧丘脑与左侧额上回眶部、左侧顶上小叶、右侧枕上回、右侧楔前叶及右侧额中回的FC降低(P<0.05,TFCE校正),ESRD组左侧丘脑与左侧直回、左侧顶上小叶及右侧顶上小叶的FC降低(P<0.05,TFCE校正),ESRD组左侧丘脑与左侧直回的FC值与IR-S(r=-0.499)、SR-S(r=-0.458)及LR-S(r=-0.455)呈显著负相关(P均<0.05).结论 维持性血液透析ESRD患者存在记忆功能减退,且与左侧丘脑和左侧直回的FC异常密切相关,可以为观察ESRD患者的记忆功能障碍提供影像学标记.

    终末期肾病(ESRD)丘脑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rs-fMRI)功能连接(FC)记忆减退

    精神分裂症患者精神症状与血清半必需氨基酸水平的相关性研究

    董莹莹李君马青艳贾敏...
    298-30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通过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清半必需氨基酸(精氨酸和组氨酸)水平及其与精神症状的相关性,说明精氨酸及组氨酸在精神分裂症发病机制中的可能作用.方法 选取2021年3月至2022年10月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72例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和同期在雁塔社区入组的72例健康志愿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血清液相色谱-质谱法(LC-MS)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及健康对照进行血清精氨酸及组氨酸水平测定.采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精神症状进行评估,分析血清精氨酸及组氨酸水平与病程、发病次数以及PANSS评分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精神分裂症组的血清精氨酸(P<0.001)及组氨酸(P=0.011)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血清精氨酸及组氨酸水平与发病次数(rs=-0.410,rs=-0.262)、PANSS总分(rs=-0.298,rs=-0.256)、阳性因子(rs=-0.299,rs=-0.234)及认知缺陷因子(rs=-0.251,rs=-0.296)均呈显著负相关.此外,血清精氨酸水平与焦虑抑郁因子(rs=-0.269,P<0.05)呈显著负相关.结论 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清精氨酸及组氨酸水平显著低于健康人群,且与总体精神症状、阳性症状严重程度及认知功能损害程度呈负相关,而焦虑抑郁症状严重程度与精氨酸水平呈负相关.提示血清精氨酸及组氨酸检测可为今后精神分裂症的诊断和病情严重程度的评估提供参考依据.

    精神分裂症精神症状半必需氨基酸精氨酸组氨酸

    经皮骨水泥椎间盘成形术治疗老龄真空征型的椎间不稳症患者的临床疗效

    赵晓明娄啸霄高军张银刚...
    305-31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经皮骨水泥椎间盘成形术(percutaneous cement discoplasty,PCD)对患有椎间不稳且影像学上伴有真空征的老年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研究中心于2019年6月至2022年9月收治的27例椎间不稳且影像学伴真空征的患者,对其采用PCD手术治疗.记录患者手术时间、骨水泥用量、术中出血及住院总时间.通过比较患者术前及术后VAS评分、ODI指数及腰椎JOA评分来评价患者疼痛及腰椎功能状况的改善.同时,通过术前及术后影像学资料比较患者的椎间隙高度的改变并统计椎间隙截面骨水泥分布率.结果 27例行PCD手术的患者均得到有效随访.患者平均住院时间(4.2±1.85)d,手术时间单节段(32.3±4.51)min、双节段(53.6±12.17)min、三节段(74.4±6.33)min、四节段(90.0±10.36)min,术中出血量(6.11±4.97)mL,较传统椎间融合术有明显降低.患者术后VAS疼痛评分及腰椎功能的ODI及JOA评分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脊椎功能得到部分恢复.影像学方面,术后患者椎间隙高度较术前改善,同时操作节段椎间隙中切面骨水泥弥散相对良好.脊柱的力学稳定性得到恢复.结论 对于合并严重并发症不适宜行开放手术的患者,PCD是一种可待选择的治疗方案.

    椎间不稳真空征经皮骨水泥椎间盘成形术(PCD)老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