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西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西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西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刘旭东

双月刊

1008-8539

XBCR@chinajournal.net.cn

0931-7971335

730070

兰州市安宁东路640号西北师大北校区

西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the Northwest Adult EducationCHSSCD
查看更多>>本刊是以成人教育研究为主的综合性学术期刊。在宣传成人教育政策和理论探索等成人教育等规律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绩。在终身教育社会到来的今天,继续教育会成为更多专家和学者的研究热点,我们热诚欢迎有志于继续教育工作的同志踊跃投稿,并不吝赐教。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我国劳动者教育收益率的发展趋势与城乡差异

    吕国光屈满学阎喆
    5-14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研究使用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近20年66087个调查样本,分城乡各40多个年龄组别,较全面地评估了中国农村劳动人口的教育收益率的总体水平及其变化趋势,并将其与城镇同龄人口进行了比较.研究发现:按照2002年不变价格计算的城镇样本平均年收入为19055元,比农村样本高出85.4%.城乡分组回归的结果显示,农村劳动者的教育收益率为11%,约为城镇劳动者教育收益率(20.1%)的一半.长期以来,中国城镇劳动者的教育收益率高于农村劳动者的教育收益率.进入新世纪以后,教育收益率的城乡差别经历"先拉大,后缩小"的历史过程.教育程度可解释其中10-30%的差异,本研究显示,在2012年之前中国城乡教育收益率的确在6-10%之间波动,和较多学者的研究结论类似.与许多研究结论不同,中国教育收益率并未出现下降趋势或出现拐点.近10年来中国城乡教育收益率出现大幅提升,2012年之后城镇户籍人口在20-30%之间,农村户籍人口则在10-20%之间,城乡教育收益率逐年爬升.为了克服数据的同源性问题,利用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数据(CSS)对部分研究结论重新检验,所得结论具有稳健性.

    教育收益率农村地区收入不平等

    基于耦合评价的甘肃省高校非学历教育—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研究

    张燕杰杨晓帆宋婷婷
    15-20页
    查看更多>>摘要:时空耦合评价可以从整体视域反映教育规模与区域经济、社会三个变量系统的协同发展水平.本研究基于甘肃省高校非学历教育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时空耦合关系,提出了相应的协调发展对策.研究发现,高校非学历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呈现明显关联,通过提供职业培训、技能提升和科研合作等项目,对促进地区产业发展、人才培养和社会进步起到了积极的影响.基于此,本研究提出了注重教育供给与职业需求协调、人才培养与产业升级协调、人力资源培养与就业推动协调以及知识创新与社会进步协调的对策建议,旨在实现高校自身发展、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的共赢.

    高校非学历教育时空耦合评价协调发展

    北京市学分银行建设问题研究

    张新政黄思源陆珊珊
    21-2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适应我国建设一个面向全民的终身教育体系,加速职业教育国家学分银行建设,北京市经过两年多的实践探索,产生了一些实践案例.本研究对当前北京市政府推进学分银行建设进行梳理和研究,阐述了北京市学分银行建设的现状,通过研究认为当前在学分银行建设中,存在法律法规不健全,制度保障不到位,平台建设资金投入不足,认证与转换标准体系建设推进缓慢,公民参与率、知晓率低,学分银行公信力低等六个方面主要问题,提出了加快法律法规体系建设,完善学分银行制度保障体系建设,加大平台投入,建设智能化学分银行应用平台,强化学分银行运行标准化体系建设,加强学分银行知晓度和参与度建设,多维度促进学分银行公信力建设的对策建议.

    学分银行成人教育终身教育北京市

    基于需求导向的开放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以江苏开放大学为例

    梅洁
    28-34页
    查看更多>>摘要:开放学生的需求日趋多样,在掌握开放学生需求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开展开放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通过对1485名开放学生的问卷调查,建构开放学生的群体画像,并探寻其根本需求.在江苏开放大学思想政治工作经验总结的基础上,围绕创新开放教育思想政治工作进行分析探讨并提出相应对策,以期为优化开放大学的学员思想政治工作建言献策.

    开放教育成人教育思想政治教育需求导向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干部教育史实考察研究

    李丹
    35-41页
    查看更多>>摘要:延安时期的干部教育,是在极其特殊的历史背景下开展的,目的是加强全党思想统一、坚定理想信念、提高各级干部运用理论指导实际工作的能力、更好地完成党肩负的历史使命.革命形势的发展和党的自身建设现状决定了延安时期干部教育的极端重要性、特殊的条件和环境也催生了一系列独具特色的干部教育方式.因此,立足延安时期的历史背景和党情,考察当时开展干部教育的历史史实,总结提炼延安时期的干部教育中具有开创性的典型做法和制度体系,凝练出对贯彻落实新修订的《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的启示正当其时.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干部教育史实考察研究

    数字赋能红色文化育人:价值意蕴、现实困境与优化路径

    贺会团
    42-49页
    查看更多>>摘要:红色文化资源是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长期革命斗争和艰辛改革建设的历史见证与珍贵记忆,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内核和优质育人资源.红色文化资源数字化赋能高校落实立德树人具有契合学生惯习养成需求、数字教育融合发展要求和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三个方面的重要价值意蕴.通过深入分析当前红色资源数字化融入面临的教育空间局限、资源转化利用率低以及数字化育人模式滞后等现实困境,提出从多方协同数字化红色文化资源建设、数字赋能立体化育人生态体系构建以及育人模式和评价机制创新三个方面破解困境,优化实践路径.

    红色文化育人数字赋能价值意蕴现实困境优化路径

    高职院校学生心理亚健康问题流行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顾莉亚傅洁
    50-56页
    查看更多>>摘要:了解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亚健康问题的流行现状及影响因素,可以为制定指导大学生心理亚健康的干预策略提供理论支持.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对江苏省3个行政区域内5所高职院校的1882名学生进行在线问卷调查,研究结果发现,江苏省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亚健康的得分为53.42±26.93分,心理亚健康检出率为16.6%,心理亚健康三个维度:情绪亚健康、品行亚健康、社会适应亚健康的检出率分别为15.0%、16.4%、12.4%.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性别、体育人口、家庭关系与大学生心理亚健康呈正相关,即江苏省高职院校大学生群体中女生、非体育人口、家庭关系不和谐出现心理亚健康问题的概率更高;而主要监护人的文化程度、父母婚姻状况、是否长时间上网则与大学生心理亚健康呈负相关,即监护人的受教育程度越高(高中及以上)、父母未离异、每天上网时间少的大学生出现心理亚健康问题的概率更低.在不同个体特征、家庭背景、生活习惯的大学生群体中均检出较高的心理亚健康率,学校、家庭、社会应协同配合,为高职院校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提供和谐环境,为大学生的健康成才一路保驾护航.

    心理亚健康家庭背景生活习惯回归分析身心健康

    职业院校校训文化建设:内涵表达与实践路径

    罗庆东吕晓娟
    57-63页
    查看更多>>摘要:校训是一所学校的灵魂.职业院校校训文化建设是推进学校高质量发展、彰显职业教育类型定位的有力抓手和重要途径.校训文化是学校师生在处理学校内外事务过程中形成的共同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是以校训为核心载体的精神文化.校训文化具有共同性、辐射性、育人性、整合性和时代性等特征.校训文化建设具有育人价值,但实践中,职业院校校训文化建设存在着逻辑难自洽、文本标语单一、历史内涵表现不充分、办学特色不突出、校训宣传影响不广泛等现实问题.基于对职业院校校训文化的内涵厘定和特征分析,从凝聚共识,生成校训文化内容;凝练阐释,彰显校训文化意蕴;整合观点,理清校训文化逻辑;展示办学成果,广泛传播校训文化品牌价值等方面提出了职业院校校训文化建设的实践路径.

    校训校训文化职业院校校训文化建设

    教育数字化转型背景下西北地区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内涵特质、逻辑理路与发展路向

    米鑫李康
    64-69页
    查看更多>>摘要:教育数字化转型深刻改变了劳动的既有形态与方式,同时加剧了西北地区高职劳动教育变革的复杂性.在教育数字化转型背景下,西北地区高职劳动教育展示出劳动+职业、劳动+数字、劳动+创造的内涵特质.深刻探寻其发展的逻辑理路在于通过数字技术贯通创生劳动教育新生态、采用数字劳动牵动引领劳动教育新形式、强化数字素养涵育提高劳动教育新成效.为进一步顺应数字化背景下开展劳动教育的新要求,西北地区高职劳动教育应树高职院校劳动之观,彰显以劳育人的价值导向;育高职院校劳动之容,统整劳动教育的理念内容;促高职院校劳动之行,跨越时空开展具身化实践.

    教育数字化西北地区高职院校劳动教育

    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路径探析

    何继龄李娜瑛
    70-74页
    查看更多>>摘要:100多年前毛泽东等人创建了中国共产党,在艰苦的岁月创造了伟大建党精神,在新时代将这一精神全面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在教学过程中继承和发扬光大,这既是我们的责任,也是使命.伟大建党精神充分融入高校思政课中是新时代的根本要求,是坚定理想信念的必然选择,是赓续红色血脉的重要路径.大力推进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有效路径包括应以坚定"四个自信"为基点阐释伟大建党精神、以阐释伟大建党精神为抓手引领学生的理想和信念、充分利用红色资源帮助学生感悟伟大建党精神、有效利用各种网络平台媒体永续承载和弘扬这一伟大建党精神,从而不断丰富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和实践模式.

    伟大建党精神思政课教学有效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