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方民族大学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方民族大学

丁万录

双月刊

1674-6627

XBDR@chinajournal.net.cn

0951-2066907;2066918

750021

银川市西夏区文昌路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the Second Northwest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是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开辟有民族宗教、民族历史与文化、西夏学、人类学、国际问题、法学、经济学、文学艺术、教育学研究等栏目。重点刊登西北地区不同历史时期各种民族问题的最新研究成果。本刊宗旨:立足民族地区,面向全国,繁荣学术研究。组发有关民族地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高质量学术论文;组发研究国家和地区社会文化发展的具有创新价值和理论高度的学术论文。本刊读者定位: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民族学研究的专家、学者。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构建科学完备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三重逻辑:历史、实践与价值

    严庆郭雨晨
    5-1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又立足于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和时代发展,实现了中华民族建设理论与中华民族现代国家建设理论的创新.其构建过程,就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主动选择、不断发展并与时俱进的过程,蕴含着深刻的历史、实践、价值逻辑.从历史逻辑、实践逻辑、价值逻辑三个维度,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进行多维度的探讨并结合时代背景予以考察,不仅能够明确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对于西方民族理论的批判和超越,还能够深刻阐释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对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现实意义.

    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历史唯物主义历史逻辑实践逻辑价值逻辑

    以旅游"三交"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路

    孙九霞罗意林
    14-22页
    查看更多>>摘要:旅游高质量发展具有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价值和时代意义,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发挥重要驱动和链接作用.作为兼具文化互动和个体能动的现代服务业,旅游从"物质性—社会性—个体性"多方面嵌入各民族"三交"的具体交往实践和真实生活空间.在流动的现代社会,旅游活动能够建立跨文化动态关联,塑造多民族良序社会愿景和多维度认同,为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提供独特价值.为讲好旅游"三交"的中国故事,向世界展示中华文明的独特魅力,须以民族地区的旅游发展为内驱力,统筹中华民族的统一性与多样性,构建民族团结与主客互信的目的地,强化文化自觉自信与家国认同.

    旅游流动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多元一体格局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日常生活维度:场域张力、运行机理与路径优化

    陈宝郝新鸿
    23-32页
    查看更多>>摘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聚焦日常生活维度,探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场域张力、运行机理与路径优化,是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日常生活的必由之路.其铸牢场域的内在张力体现为,日常生活重复性向习常性转化塑造铸牢行为范式、日常生活空间性向情境性转变承载铸牢生动素材、日常生活趋静性向发展性转换激活铸牢内在动力、日常生活内隐性向外显性转向确证铸牢实现成效.日常生活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实场域,其日常生活化的运行机理是,铸牢的出发点源于日常生活着眼微观叙事、铸牢的着力点寓于日常生活增强感知体验、铸牢的升华点高于日常生活注重思想引领、铸牢的落脚点归于日常生活扩增践行力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应由日常生活化向化日常生活转变.为此,要在植根日常生活主体、培养日常生活思维、善用日常生活话语和融通日常生活交往基础上,明晰根本利益凝聚铸牢共识性、形塑价值图式增强铸牢认同感、消除言语隔阂提升铸牢理解力、拉近彼此距离强化铸牢稳固度.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柔化为各族群众习以为常的生活习惯,巩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日常生活基础,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魂聚气.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民族日常生活场域张力民族工作

    在地情境中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生成——以我国朝鲜族舞蹈为例

    祁进玉陈姗姗
    33-4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由"中华民族共同体"和"意识"两个核心概念组合而成."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一种客观存在,而"意识"属于主观认知层面,是对客观物质生活的反映.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过程中形成的中华民族共同心理意识,对应着具体的物质文化.民族舞蹈艺术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我国朝鲜族舞蹈文化的形成体现了朝鲜族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其形成路径彰显着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生动图景,不仅有助于文化多样性的发展,而且有助于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在文化互动中促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成.

    交往交流交融民族舞蹈艺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重视民族问题与民族工作——基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实践

    何明汪敬轩
    41-49页
    查看更多>>摘要:学界对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和民族工作的相关研究更多集中在总结"是什么",而对于中国共产党为什么重视民族问题和民族工作的相关研究存在不足.基于对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史文献的梳理,对中国共产党为什么重视民族问题和民族工作这一问题进行解答,是对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这一时代课题的历史性回应,同时也能给当下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工作提供经验启示.研究认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对民族问题和民族工作的重视,一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对中国共产党民族观的塑造,二是在特定时局背景下中国共产党革命目标和使命的必然要求,三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实践中形成的经验认识发挥着思想基础的作用.

    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国共产党民族问题和民族工作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革命经验

    新时代各民族共同富裕的生成逻辑与实践进路

    郝亚明杨文帅
    50-57页
    查看更多>>摘要: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各民族共同富裕是其题中之义.新时代扎实推进各民族共同富裕,有着鲜明的生成逻辑与实践进路.各民族在共同富裕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及维护国家统一安定构成其立意基础.从生成逻辑看,各民族长久的历史憧憬、"两个大局"的现实要求及美好生活的未来向往构成其演进逻辑.从实践进路看,各民族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共同团结奋斗构成其前提进路,而各民族因地制宜发挥资源禀赋优势、想方设法提升自我发展能力、推进互嵌式发展构成其特色进路.最终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线中,一个民族也不少地走向共同富裕.

    新时代各民族共同富裕中国式现代化中华民族共同体

    边境民族地区中国式现代化成效与经验——以西藏勒布沟地区为例

    李志农杨勋
    58-66页
    查看更多>>摘要:我国边境民族地区是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着力点.以西藏错那市勒布沟地区四个门巴民族乡为研究个案,通过梳理勒布沟地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具体成效,即经济跨越式发展、民主政治制度不断完善、精神生活日益富足、社会保障不断健全、生态保护成效显著,总结边境民族地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经验,要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为统领,同时坚持外源性动力与内源性动力协同作用,注重现代化建设与守边固边工作双向互促.

    中国式现代化边境民族地区勒布沟门巴族"五位一体"

    再论滕尼斯"共同体"理论的中国化——以杨懋春"集镇区"概念的提出为考察中心

    刘海涛
    67-75页
    查看更多>>摘要:滕尼斯"共同体"理论中国化问题有着重要的当代意义,有必要依托新的案例进行再论和新的阐述.杨懋春"集镇区"概念的提出,意在共同性因素与地域性因素并重,既体现出滕尼斯"共同体"(gemeinschaft)理论对共同性的注重,也体现出帕克"社区"(community)理论对地域性的注重,不仅是帕克"社区"理论中国化的重要表现,也为推进滕尼斯"共同体"理论的中国化作出了特殊贡献.对杨懋春"集镇区"概念之提出进行梳理,对其独特而重要的学术意义及影响进行揭示,进一步印证并深化了"德文gemeinschaft('共同体')概念的引入,与英语世界中community概念的引入和中文语境中'社区'概念的提出有着复杂的'交集'关系"的相关认识,也有助于滕尼斯"共同体"理论中国化问题的深入反思与澄清.

    集镇区杨懋春共同体滕尼斯社区帕克

    从日常食物到文化符号:饮食人类学视域下"在地化"的明太鱼

    袁同凯李抒函
    76-84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延边地区的明太鱼从餐桌上的日常食物,逐渐成为地方的文化符号,并渗透到当地人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当地居民从食用明太鱼的历史文化起源出发,在品尝、感知、制作和销售明太鱼的实践过程中,通过食物、环境和人的社会互动,使得传统饮食在地方调适中形成其独特风味.基于饮食人类学的视角,探讨明太鱼如何成为承载吉林延边地区人们意义表达的符号,解读其"好吃"和"好想"的符号意义,探索当地人如何通过"明太鱼加工厂"和"明太鱼屋"提升其经济价值,并阐释其融入当地生活、实现符号在地化的过程.延边地区的明太鱼与当地人的社会生活相联系并被赋予意义,实践着从饮食形态到文化形态、从食物到符号的变迁,从而最终实现其在地化.

    明太鱼文化符号在地化饮食人类学

    咖啡隐喻:海南福山特色小镇农文旅融合的地方性叙事

    张海云
    85-94页
    查看更多>>摘要:物承载着人类社会的文化实践,在其背后呈现的是文化隐喻.咖啡在海南省福山地区的发展历程体现了物的世界性与地方性的关联,以及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咖啡流通空间的转化实现了物的跨边界流动,咖啡在世界范围的传播轨迹反映了全球化的过程.海南福山咖啡的文化实践既是海南自贸港建设进程中农文旅融合发展特色小镇的打造模式,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具体实践路径,还是一种特定社会语境中文化隐喻的表达.

    地方性叙事福山咖啡文化隐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