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方民族大学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方民族大学

丁万录

双月刊

1674-6627

XBDR@chinajournal.net.cn

0951-2066907;2066918

750021

银川市西夏区文昌路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the Second Northwest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是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开辟有民族宗教、民族历史与文化、西夏学、人类学、国际问题、法学、经济学、文学艺术、教育学研究等栏目。重点刊登西北地区不同历史时期各种民族问题的最新研究成果。本刊宗旨:立足民族地区,面向全国,繁荣学术研究。组发有关民族地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高质量学术论文;组发研究国家和地区社会文化发展的具有创新价值和理论高度的学术论文。本刊读者定位: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民族学研究的专家、学者。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和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协同推进逻辑

    马鹏涛粟迎春
    77-87页
    查看更多>>摘要:"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和"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其统一于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的伟大实践中.两者协同推进的逻辑要结合历史与现实,从理论内涵、形成发展和实践指向三层维度来探寻.从内涵辨析来看,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和中华民族共同体都从中华文明中来,前者是中华文明的现代转型,后者是中华文明体系和中华民族群体的结合,具有内在关联性;从历史发展来看,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赋予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文明取向,中华民族从自在到自觉的转变奠定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历史基础,具有相互支撑性;从现实实践来看,"五个文明"建设是推进两者的题中之义,具有指向一致性.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共同体建设协同推进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国家仪式机制探析

    马丹丹
    88-97页
    查看更多>>摘要:国家仪式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外化景观和铸牢载体.它以国家为单元,是内蕴文化、历史、理论的共同体凝聚机制.具体而言,国家仪式通过可观、可感、可触的仪式空间、仪式符号、仪式主题,激活集体记忆、搭建象征体系、传输民族精神,呈现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仪式图景.以国庆仪式为实证案例,全国各族人民在"知情意行"的逻辑中,确认民族身份、聚合爱国情感、凝聚价值共识、践行复兴伟业.新征程的国家仪式供给,需撷取历史时空资源、丰富中华符号操演、询唤现实行动自觉,以提升仪式内容的认同合力、话语的传播张力和样态的作用效力,实现有形、有感、有效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国家仪式中华民族共同体礼仪文化民族记忆

    全国民族运动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内涵与实践路径

    黑生林
    98-105页
    查看更多>>摘要:全国民族运动会的成功举办是党和国家立足国情,汲取历史滋养,将民族传统体育与民族工作相结合的具体实践.全国民族运动会已成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历史事实的有效载体,成为促进民族团结、增强中华文化认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平台.进入新时代,全国民族运动会在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民族传统体育传承体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融入全民健身、推进乡村文明建设等诸多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实践路径.

    全国民族运动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团结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革命主张的地方性刻写——巴中地区红军石刻标语遗存研究

    赵旭东张孜伟
    106-113页
    查看更多>>摘要:四川省巴中地区是中华苏维埃政权的核心地带,在革命年代,这一地区红军活动密集,动员群众参加革命与宣传党和红军方针政策的石刻标语成为该区域红色记忆的重要留存形式.文章基于田野调查对这些石刻标语进行了分类梳理,并详细介绍了其刻写过程.石刻标语是一种革命的文本形式,其背后承载着书写与刻画的行为何以表达革命主张,进而成为实现地方社会变革的一股重要的文化力量.巴中地区红军石刻标语的书写刻画充分展示出革命时期社会全面动员的状况,既是红军宣传革命主张的重要手段,也是人民群众表达社会情绪的重要渠道,作为一份红色记忆的历史遗存,也承载着社会转型的文化表达.作为理解中国革命的"线索",红军石刻标语因其独特的社会科学价值,应当值得学界进一步展开研究.

    革命标语红色记忆书写刻画

    如何"过日子":河南刘村笔匠农工相辅的日常生活分析

    包艳杰
    114-122页
    查看更多>>摘要:出于生计和文化认同对土地的依赖,农民很大程度上希望能够依靠务农过日子,但现实中往往又面临人多地狭的矛盾,所以为了过日子,人们往往经营着多样的生计,即费孝通所说的"农工相辅"概念.这些家庭副业突破既有的生活模式,以"不过日子"的形式动态维持着农民们的"过日子"."不过日子"在本质上是突破了乡土性的一种生计方式,成为打破乡村闭合性的一个内在隐性因子,并作为一种内在改变的力量成为乡村实现自我创造性转化的关键.在刘村,以毛笔为连接点,农民日常生活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悄然融合在一起,成为乡村文化转型的珍贵个案,值得当下各种乡村建设的探索实践予以重视.

    "不过日子""过日子"制笔业传统手工艺乡村建设

    推进中华传统法律文化创新性发展研究

    宋才发
    123-132页
    查看更多>>摘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革命和建设成功的"最大法宝",是党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得出的规律性认识."两个结合"是传统文化创新发展的内在动力,为中华传统法律文化创新性发展提供了契机."第二个结合"是中国又一次的思想解放."第二个结合"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未来需要以"第二个结合"为科学指南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第二个结合"铸就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提升了中华传统法律文化创新性发展的思想方法,增强了中华传统法律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因此,推进中华传统法律文化创新性发展,应构建科学完备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建构中国自主的法学知识体系,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产权体系,构建中国自主的中华文明对外传播体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华传统法律文化两个结合创新性发展

    百年复兴进程中中国共产党的中华民族观探析

    李华
    133-14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确立了为中华民族复兴奋斗的初心使命.党的几代中央领导集体在团结和带领各族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强国事业的征程中,正确认识中华民族的历史、现实与未来,正确把握中华民族的地位、结构与属性,不懈探索民族解放、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实践道路,最终凝聚汇总成我们党关于中华民族观的系列理论成果.回顾和总结我们党几代中央领导人在推进中华民族实现"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百年复兴进程中形成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理论成果,对新时代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激发和凝聚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复兴梦想而共同奋斗,对建设牢不可破的中华民族共同体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百年复兴中国共产党中华民族观

    本土价值重塑:土地革命前期中国革命道路问题与超越

    李永乐
    141-149页
    查看更多>>摘要:用哲学方法从事实与价值角度解读土地革命前期中国革命道路问题,拓展了对中国共产党创业伟大艰辛的认识维度和深度.土地革命前期中国革命道路问题是典型的原生性"中国式"问题,产生这个问题的根源在于当时中国革命的本土事实与苏俄革命及指导中国革命的苏式价值规约在国家条件、政治条件、阶级条件上都无法完全耦合.在绝大多数革命先驱者尚未认清这个原生性"中国式"问题的破局在于对所完全依赖的苏式价值规约进行符合中华民族需要的本土价值重塑的时候,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共产党人首创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依托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武装斗争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突破苏式价值规约,逐步对中国革命进行本土价值重塑,实现了对原生性"中国式"问题的创造性超越,走出了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中国道路.

    价值规约本土价值重塑土地革命前期道路问题

    《大浴女》器物叙事的范型、机制与功效

    刘仁丽龚举善
    150-160页
    查看更多>>摘要:置身于"物转向"的当代语境之下,具有诗性气质的器物书写在文学叙事中绽放着独特的艺术光彩.作为当代文学器物叙事的典范之作,铁凝的《大浴女》通过生活型器物、身份型器物和仪式型器物的分型连类书写,显示了相应社会阶层在特定历史时期个体性、亲历性的创伤记忆与情感体验.细究该作器物叙事的系统生成,外因性社会情境、内因性主体选择以及活态性文本呈现堪称三大发动机制.器物的本原性和生成性特征,使之享有调控叙事节奏、隐喻作品意旨、增显"家国同构"的艺术功效.经由器物叙事话语分析以抵达生命美学的诗意追求,对中国当代小说器物叙事的"宽窄逻辑"建构不乏启示意义.

    《大浴女》器物叙事范型机制功效

    索尔·贝娄作品中共同体思想的演变及启示

    尤广杰
    161-167页
    查看更多>>摘要:索尔·贝娄作品中的共同体思想经历了变化过程,从早期作品关注个体自身的发展,到中期作品对社会不公、个体身份和责任等的关注,再到晚期作品对人类命运的深思.索尔·贝娄作品中共同体思想的演变反映了作家对现代社会人际关系的脆弱、个体对社会责任的思考,以及对建立和谐、包容、进步的共同体的渴望.索尔·贝娄对社会正义的关注、不断反思及晚年经历,进一步推动了其共同体思想的发展,展示了作家对人类共同体和个体存在意义的持续探索.索尔·贝娄作品中的共同体思想启示人们,只有以爱为桥梁、以团结为力量、以个体责任为指南,才能构建一个充满希望、和谐与进步的共同体.

    索尔·贝娄共同体思想人类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