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姚远

双月刊

1000-274X

XCXB@NWV.Edu.cN

029-88302822

710069

西安市太白北路229号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Northwest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Edition)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反映理工类科研成果的自然科学综合性学术理论期刊。其办刊宗旨为:立足世界科学发展前沿,展示西部科技文化风采;兼顾理论与应用开发,崇尚学术争鸣与创新求实。本刊主要发表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地质学、地理学、计算机科学、化学工程和科学技术史等基础研究方面的学术论文。现在,该学术期刊已成为我国西北地区综合性自然科学基础理论方面的最高学术论坛之一,在西部大开发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变化环境下城市流域径流演变及响应研究

    刘艺欣李永坤张力王丽晶...
    345-354页
    查看更多>>摘要:流域径流是变化环境的重要响应要素,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下,流域径流量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研究其演变及响应特征有助于提高人类对变化环境的应对能力.以北运河北京市域主要集水区为研究区,通过分析水文气象观测站近40年水文数据,分析北运河流域降水径流变化趋势,提取洪水场次;引入全球气候模式数据,利用降尺度模型进行降尺度处理,与水文模型结合对流域径流进行了预报分析.结果表明:流域历史降水趋势性变化不明显,径流量呈增大趋势;未来北运河流域(通县站)水资源的变化在气候变化影响下较为明显,随着温度升高、降水增加,流量增大,预测流量在21世纪中期达到新高,为385.1 m3/s;随着辐射强迫的持续增加,水文响应程度也相应增大,北运河流域大部分径流峰值出现在2050时期后期和2090时期.研究结果可为城市流域未来水资源利用、防洪减灾措施与双碳目标的实现路径的探索提供一定的参考.

    气候变化流域径流径流预报双碳目标

    老城区降雨径流污染特征分析——以北京东城区某排水分区为例

    史秀芳王丽晶潘兴瑶卢亚静...
    355-365页
    查看更多>>摘要:选取北京市东城区北护城河某雨水排水口进行水质水量联合监测,分别识别了老城区在小雨、中雨、大雨3种不同雨型下的降雨径流污染特征,分析了初期冲刷效应和影响径流污染的敏感性指标及其阈值,制定了老城区源头和末端污染物管控方案.研究结果表明,降雨初期(小雨前20 min、中雨前30 min、大雨前10 min)污染物浓度较高,存在初期冲刷效应.小雨对SS、TP和TN指标的敏感性高于中雨和大雨,中雨对COD和NH3-N指标的敏感性高于小雨和大雨,中雨和小雨的EMC浓度值比大雨高.对于SS、NH3-N、TP指标,污染物浓度变化范围最大的分别为大雨、中雨、小雨.径流污染削减率为30%时,小雨、中雨和大雨需控制的降雨初期径流体积分别为25 m3、35 m3、150 m3,或控制降雨初期的降雨量为4 mm、9 mm、24 mm.

    北京市老城区降雨径流污染特征初期冲刷

    基于3种降水产流方案的洪水过程模拟研究——以西南地区孙水河流域为例

    吕小余李占玲李昕潼叶瀛韬...
    366-377页
    查看更多>>摘要:精确模拟洪峰流量和洪水过程线对防洪减灾分析至关重要,其中涉及的降雨损失和产汇流计算往往对洪水过程的模拟最为关键.为评估不同降雨损失模型和产流模型在我国西南地区孙水河流域的适用性,设计了 3套降雨产流方案.方案1:SCS曲线数法+Sndyer单位线法;方案2:初始常速率法+Clark单位线法;方案3:Green-Ampt法+SCS单位线法,使用HEC-HMS模型对我国西南地区孙水河流域2007-2018年15场洪水过程进行模拟和分析.结果表明,方案1、方案2对研究区洪水过程线的模拟效果最优,其中方案1对单峰洪水过程的模拟效果更好,方案2对复峰洪水过程的模拟效果更好;方案3模拟效果偏差.论文结果可为相似地区的洪水模拟、预报预警提供参考.

    HEC-HMS孙水河降雨损失产汇流模型

    绿色屋顶适建潜力评估——以天津市南开区为例

    王选懿饶良懿
    378-386页
    查看更多>>摘要:绿色屋顶对缓解城市化的不利影响有着重要意义.天津地区城市化程度高,绿色屋顶发展相对滞后,缺乏绿色屋顶规模性建设的可行性评估及规划方案.该文以天津市南开区为例,选取建筑属性和绿化需求度作为评价标准,建立绿色屋顶适建潜力评估体系.基于GIS和优劣解距离法(TOPSIS)呈现天津市南开区绿色屋顶综合适建潜力空间分布.研究结果表明,南开区绿色屋顶适建面积约5.17 km2,适建潜力平均分为0.53,适建潜力呈"北高南低"趋势.南开区共有46个高度适建社区,优先于适建社区开展绿色屋顶建设可更有效地发挥绿色屋顶在改善城市环境方面的作用.

    绿色屋顶屋面类型绿化覆盖率建筑密度优劣解距离法

    黄河支流陕西段渭河流域沿岸农业土壤肥力综合评价

    姜彬尹涵李春雨万春阳...
    387-397页
    查看更多>>摘要:农业土壤肥力综合评价是黄河支流陕西段渭河流域生态保护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该文以黄河支流陕西段渭河流域沿岸农业土壤为研究区域,采集陕西段渭河流域沿岸地区13个代表性地点的农业土壤样品,测定了土壤pH、电导率、有机质、全钾、速效钾、全磷、有效磷、全氮共8个理化肥力指标,以及脲酶、蔗糖酶、过氧化氢酶3个生物肥力指标.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和内梅罗指数法,计算出该地区土壤肥力综合指数,二者相互验证,获得该地区土壤肥力质量状况.分析测试结果表明:①该地区土壤pH普遍较高,均值为7.99,呈弱碱性;有机质含量均值为17.295 g/kg;全钾、全磷和全氮均值为6.17 g/kg、1.06 g/kg 和 1.27 g/kg;速效钾和有效磷的含量均值为 133.46 mg/kg、16.02 mg/kg.②对陕西段渭河土壤整体综合肥力评价的结果,主成分分析法的平均综合肥力得分为-0.001 5,内梅罗指数法的平均综合肥力得分为1.342.依据主成分分析法和内梅罗指数法对土壤肥力评价的标准,表明陕西段渭河流域沿岸农业土壤综合肥力为中等水平,土壤中养分含量适中,能满足一般农作物的生长需求,适宜作为普通农田的种植基地.③肥力影响因素主要为干旱的气候和所处地理位置,人为因素次之.研究结果可促进渭河流域农业土壤资源利用,对于保障陕西省粮食安全、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渭河流域农业土壤调查主成分分析法内梅罗指数法肥力综合评价

    黄土高原植被变化对土壤侵蚀的影响

    刘宇宋进喜邢璐通黄钰琳...
    398-412页
    查看更多>>摘要:土壤侵蚀主要发生在我国黄土高原地区,大规模植被恢复措施的开展进一步影响了黄土高原的土壤侵蚀情况,剖析植被变化对土壤侵蚀的影响可为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治理提供理论指导.研究基于中国土壤流失方程(CSLE)以及多元数据资料,对黄土高原2000-2018年植被覆盖度、土壤侵蚀及其相互作用进行多方面分析.结果表明:①黄土高原自东南向西北植被覆盖度逐渐递减,19年间植被覆盖度呈稳定上升趋势;②2000-2018年黄土高原平均土壤侵蚀模数为2 526.27 t·(km2·a)-1,与降雨量呈正相关,丘陵、台地及起伏山地侵蚀程度较强;③黄土高原植被覆盖度为45%~75%的区域侵蚀程度较强,当植被覆盖度增加40%以上时,会直接引起侵蚀的加剧,而当植被覆盖度减少或增加不超过30%时,降雨量的变化是侵蚀加剧或减弱的主导因素.研究结论可为黄土高原土壤侵蚀综合防治和生态环境质量改善提供参考.

    中国土壤流失方程土壤侵蚀植被覆盖度黄土高原

    基于AHP-模糊综合评价法的渭河河流健康评价

    夏小强张乐要丽娟李珂...
    413-423页
    查看更多>>摘要:河流健康评估为河流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依据,渭河作为黄河的一级支流,其生态健康对于黄河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全面评价渭河流域的健康状况,选取物理栖息地状况、水质状况及水生生物状况3个准则、11个指标,建立渭河生态健康评价标准,采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权重,结合最大隶属度原则对渭河流域进行多级模糊评价.结果表明,25个点位中有8个处于健康水平,13个处于亚健康水平,4个处于不健康水平,渭河综合健康评价结果为亚健康.渭河源头、宝鸡至西安段河流生态健康状况较好,天水至宝鸡段及下游河段生态健康较差,不健康的点主要集中在下游,表现出显著的空间差异.物理栖息地、水质及水生生物的评价结果分别为亚健康、健康、亚健康,物理栖息地与水生生物状况是影响河流生态系统健康的关键,主要受人为活动以及自然环境的影响.针对特定河段需要采取相应措施恢复生态健康.

    物理栖息地水质水生生物健康评价渭河

    榆林市工业二氧化碳与大气污染物排放控制协同效应研究

    石涵笑韦安磊朱娅绮徐晓珍...
    424-433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双碳"背景下,了解工业二氧化碳与大气污染物排放之间的协同效应对于实现减污降碳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以榆林市2015-2021年二氧化碳与大气污染物排放量为例.首先,利用灰色相关分析对榆林市工业碳排放影响因素的相关度进行计算.其次,对Kaya恒等式和LMDI模型进行拓展,分析影响二氧化碳及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的驱动效应.最后,对榆林市重点行业火力发电行业和镁冶炼行业进行协同性分析并对榆林市减污降碳提出建议.结果表明,协同减排效应是驱动大气污染物排放减少的第一大驱动效应.二氧化碳的排放与氮氧化物的排放相关性最强,且LMDI模型分析表明氮氧化物与二氧化碳协同减排具有显著的协同效应.研究结果可为榆林市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以及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依据,为政府在制定一系列更为有效且切实可行的环境保护政策提供理论基础.

    减污降碳灰色相关分析对数平均权重迪氏指数法碳排放协同发展

    黄河流域资源-人口-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协调及影响因素分析

    董格张中华王帅雷振东...
    434-449页
    查看更多>>摘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已成为重大国家战略,资源-人口-产业系统的耦合协调高质量发展是实现这一战略目标的重要途径.该文分析了资源-人口-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权法、耦合协调度模型、空间自相关模型、决策实验室法和解释结构模型法探讨了 2015-2021年黄河流域沿线55个地级市资源、人口和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综合水平、耦合协调时空演变历程及其根本影响因素.研究表明:①黄河流域资源-人口-产业各系统综合发展水平均呈现平稳上升态势;②三者的耦合协调程度普遍较低,但整体呈良性发展趋势,同时在空间上呈现"东高西低"的特征;③黄河流域资源-人口-产业系统的耦合协调度展现出较强的空间正相关性,其中"高-高"集聚区主要集中于流域的下游地区,"低-低"集聚区主要位于流域的上游地区;④在评价指标中,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环境规制强度,第二、三产业占GDP比重和科学技术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为影响黄河流域资源-人口-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根本指标因素.基于资源-人口-产业系统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关系和识别的关键影响因素,提出相应的策略建议,以期为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的理论支持和决策基础.

    高质量发展资源-人口-产业耦合协调黄河流域

    黄河流域城镇人口和用地变化的关联格局及地域类型

    朱肖勇付占辉乔家君黄梦姣...
    450-460页
    查看更多>>摘要:黄河流域城镇人口和城镇用地的关联格局及地域类型对人地系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基于人口普查和城镇用地栅格数据,运用城镇人口变化指数、城镇用地扩展强度指数、标准差椭圆等方法,揭示2000-2020年黄河流域城镇人口和城镇用地时空分异动态特征,并构建城镇人口和城镇用地协同发展系数,划分城镇化地域类型.结果表明,①黄河流域2000-2020年城镇人口增长和城镇用地扩展均呈阶段式变化,城镇人口由中高速增长为主,转为以中低速增长为主,城镇用地面积呈现持续增加的趋势,同一城市不同阶段的城镇扩展强度具有由强变弱的特征;②黄河流域2000-2020年城镇人口和城镇用地的标准差椭圆长、短轴的差值不断增大,城镇人口增长和城镇用地扩张在时空格局上吻合性较强;③黄河流域城镇化地域类型可以划分为5类,2000-2010年城镇化地域类型呈现自西向东依次分布的趋势,2010-2020年呈现自东南向西北依次分布的格局.黄河流域新型城镇化发展应构筑区域协同发展体系,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统筹城乡发展,促进黄河流域人地系统可持续发展.

    城镇人口城镇用地关联格局地域类型黄河流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