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地震工程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地震工程学报
地震工程学报

王兰民

季刊

1000-0844

dzgcxb@gxxb,gov.cn dzgcxb@yahoo.com 2506121280@qq.com

0931-8275892

730000

甘肃省兰州市东岗西路450号

地震工程学报/Journal China Earthquake Engineering Journal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以报道和交流西北地区及全国地震科学领域内的最新科研成果和技术进步为宗旨。主要内容有:地震基础理论(地球物理学、地震学、地震地质学、流体地球化学、地震工程学、灾害学等),地震观测技术与预报方法,工程项目的地地震安全性评价与工程探测、工程抗震、防震减灾规划措施,以及相关交叉学科。适合广大地震工作者、防灾减灾部门管理人员及相关地球科学工作者阅读。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公元849年内蒙古包头地震补充研究

    袁道阳雷中生司国军刘兴旺...
    501-512页
    查看更多>>摘要:公元849年10月20日(唐宣宗大中三年十月辛巳),在内蒙古包头附近发生了一次大地震,造成城堡、军营和民房破坏等严重震害和数千人死亡.目前对本次地震的震中位置、烈度和震级等基本参数认识尚存疑.通过对相关史料的系统梳理,重点对位置存疑的云伽关或云伽镇等进行进一步分析论证,重新核定了主要破坏地点及其地震烈度,修绘了地震等震线图,校核了地震震级、震中位置等基本参数.结果表明,公元849年地震等震线呈不对称的纺锤形,长轴方向为近东西向,短轴呈近南北向,极震区烈度可达Ⅹ~Ⅹ+度,震中位置大约在今内蒙古包头市附近,即40.6°N、110.3°E,震级达(7.8±0.3)级或7%级.其中,等震线南侧地震影响范围大(包括河套盆地及其以南较大区域)、震害重、烈度衰减慢,而北侧几乎无震害记载,地震烈度衰减快,影响范围小.本次地震烈度等震线属于典型的正断层地震类型,其发震构造为大青山山前断裂中西段.文章依据历史地震史料校核结果与前人基于活动断裂研究结果所确定的震中位置和震级大致相当.综合研究认为鄂尔多斯北缘发生的公元849年地震震级约为7%级,该区未来地震震级上限及其大震风险值得继续深入研究.

    公元849年内蒙古包头地震历史地震发震构造大青山山前断裂

    西巩驿—李店断裂晚第四纪活动特征——及对1352年会宁7级地震发震构造的初步探讨

    崔浇王爱国张波陆诗铭...
    513-522页
    查看更多>>摘要:西巩驿—李店断裂为陇中盆地内部发育的一条活动断裂,断裂活动性的认识对评估陇中盆地内部地震危险性,以及深入理解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的远程响应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遥感解译和地震地质调查结果表明:(1)西巩驿—李店断裂位于陇中盆地中部,断裂长度约120 km、走向NWW、倾向NW、倾角75°~80°.(2)断裂活动的分段特征明显,断裂中部位于加里东期花岗岩隆起区,地表出露不明显,据此将断裂划分为东、西两段.(3)西段新活动现象明显,主要表现为线性陡崖、高约几米的陡坎地形、山梁和冲沟水系的左旋位错等;东段地表构造地貌人为改造严重且黄土区滑坡发育,断层断错晚第四纪的剖面出露较少,晚更新世有活动,性质为逆冲兼左旋,浅地表局部表现为视正断.(4)结合14C测年结果分析,初步认为西段存在全新世活动,且活动性质为逆冲兼左旋走滑,全新世以来的垂直滑动速率为0.342 mm/a±,晚更新世晚期以来的左旋滑动速率最大为1.60~1.67 mm/a.(5)西段在晚更新世晚期以来至少发生过两次地震事件,一次发生在(11 808~11 401)a B.P.之前;一次事件发生在(6 291~6 120)a B.P.至(5 309~5 050)a B.P.之间.(6)结合前人研究资料分析认为,西巩驿—李店断裂西段可能为1352年会宁7级地震的发震断裂,为本区NEE向构造应力作用下NWW向断裂左旋逆冲作用发震.

    西巩驿—李店断裂陇中盆地1352年会宁7级地震发震构造晚第四纪

    昌马盆地内发现活动正断层

    冯紫微张波何文贵王爱国...
    523-531页
    查看更多>>摘要:昌马盆地为祁连山西端的山间盆地,前人一直关注其周边断裂(如昌马断裂)的构造变形,盆地内部变形则鲜有研究.基于遥感解译和野外考察、探槽开挖、差分GPS和放射性碳(14C)测年等方法,发现昌马盆地西北部的一条活动断层.断层长约4 km,总体走向NEE,倾向SE,倾角陡立,断层地貌表现为陡坎、复陡坎、断层沟槽等,陡坎高度0~5.6 m,由WS向NE逐渐增大.断层运动性质以正断为主,最新活动时代为全新世,并识别出2期古地震事件:6 670~6 885 a B.P.和26 330~26 915 a B.P..研究结果表明,在青藏高原东北缘向NE方向挤压扩展的背景下,祁连山造山带发生NW-SE向伸展,导致其西端受到SE向拉张作用而形成正断层.

    昌马盆地正断层古地震祁连山昌马断裂

    1932年昌马7.6级地震震源区及其邻近地区尾波衰减特征研究

    梁钊城郭晓邹锐
    532-539页
    查看更多>>摘要:Qc值是描述地震波在地下衰减变化的重要物理参数之一,其大小能够反映该地区地震活动的强弱和地下介质非均匀性程度.基于Aki的单次散射模型,选用2008-2020年间昌马地震震源区及其周边区域5个固定数字化地震台站接收到的震中距小于100 km、M>2.0的1 252次地震记录,计算分析该区域的尾波衰减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窗长为20 s、30 s和40 s的Qc值与频率 f 的衰减关系分别为Qc=(71.76±8)f(1.10±0.04)、Qc=(103.83±17)f(1.04±0.06)和Qc=(120.77±22)f(1.00±0.06);(2)通过克里金插值绘制的Qc值空间分布图表明昌马地震震源区及其周边区域的Qc值分布与地质构造、地震活动性存在较明显的相关性;(3)研究区域的Q0值较低,η值较高,与该区域构造活动性较强的特征相符.

    昌马地震单次散射模型尾波Q值震源区

    2021年阿克塞M5.5地震重定位及构造意义

    薛善余谢虹袁道阳尹欣欣...
    540-551页
    查看更多>>摘要:2021年8月26日甘肃省酒泉市阿克塞县发生M5.5地震,这次地震是发生在祁连山地震构造带西段的一次显著地震.利用区域台网记录的宽频带地震波形数据,通过CAP方法反演阿克塞M5.5主震及其M3.7余震的震源机制解,进一步利用双差定位方法对研究区2021年1月1日—11月29日间的地震事件进行重定位,以此分析此次地震的发震构造及其意义.结果表明阿克塞M5.5地震是一次以逆冲性质为主的地震事件;重定位后,地震事件呈明显的集中分布特征,阿克塞M5.5主震震源深度为14.1 km,余震序列震源深度大多分布于15~25 km.综合分析震源机制解、重定位结果以及区域构造背景,认为阿克塞地震的发震断层为党河南山南缘断裂,未来应重点关注祁连山西段发生中强地震的危险.

    阿克塞M5.5地震震源机制解双差重定位发震构造

    四川泸定地区三维速度结构与精定位研究

    蔡明远陈继锋尹欣欣
    552-564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四川数字地震台网记录到的该研究区域(27.5°~31.5°N,100°~104°E)103 990个地震的震相数据,运用双差层析成像方法对泸定Ms6.8地震震源区及周边地区执行地震层析成像和精定位.结果表明:(1)余震序列主要分布于鲜水河断裂西南侧,长度约60 km,整体沿鲜水河断裂呈北西向展布,震源深度多集中在5~15 km,呈现出由北向南逐渐加深的迹象.根据余震序列空间分布特征及主震位置,提出鲜水河断裂东南段为发震断层,并且发现余震序列南北两端或许存在分支断层.根据背景地震的空间分布特征,推断其或许为泸定主震的前震.(2)主震的西北侧存在高速异常体,其或许阻挡了泸定地震向西北向破裂,结合鲜水河断裂东南段力学性质较弱,其滑动方向为首选的传播方向,推断泸定地震为单侧破裂,方向为东南.(3)泸定地震震源区下方30 km深度处存在弱S波低速层和高波速比,已有结果得知研究区中下地壳存在明显的高导层和低阻层,泸定主震位于热流值为65 mW·m2 的大地热流等值线附近,综合推断震源区下方30 km或许存在地壳流体.同时,泸定地震发生在应力易积累,同时又易释放,发生破裂的高低速交界处,推断泸定主震在震源区积累大量应力,加之地壳流体流入发震断层,致使发震断层的弱化,两者共同作用最终引发了泸定Ms6.8地震的发生.

    泸定Ms6.8地震地震精定位双差层析成像地壳流体鲜水河断裂

    甘肃定西地电阻率年变形态及异常特征分析

    张丽琼李娜
    565-573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数值模拟及褶积滤波方法,对甘肃省定西台地电阻率两测道"冬低夏高"的反向年变形态进行分析,并利用自适应计算变化幅度法提取该台地电阻率资料的中短期异常数据.结果表明,定西地电阻率的年变形态主要受地表薄层介质电阻率季节变化和降雨影响;褶积滤波法可以拟合短期降雨影响,并且可以过滤地电阻率的年变形态,但2021年出现的趋势性转折下降的低值破年变与降雨量和薄层季节干扰关系不大;九寨沟7.0级和门源6.9级地震前出现较为显著的中短期下降异常变化,最大下降率为0.983%;2022年门源6.9级地震后的两测道去年变趋势变化幅度中的异常形态依然存在,且并未恢复.因此定西台地电阻率对甘东南和祁连山中东段具有指示意义,有必要利用该方法进一步重点关注该区域的强震危险性.

    地电阻率反向年变褶积滤波异常特征定西台

    青海都兰地电场地震异常统计特征研究

    付阿龙安张辉范莹莹侯泽宇...
    574-584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地震孕育发生过程中,不同频率地电场观测出现异常现象已有相关报道,但地电场不同频率成分与地震震级(能量)的相关性统计特征仍不清晰.文章基于小波变换对都兰台地电场观测资料进行分析处理,使用滑动相关性方法对地电场不同频率成分与台站周围400 km范围内地震事件进行分析研究,并以青海玛多Ms7.4地震前后大地电场优势方位角计算结果进行回溯性检验.结果表明:(1)都兰地电场不同频率成分不仅在地震孕育发生过程中会出现异常现象,而且出现异常的频率与地震事件震级(能量)存在一定关联性:高频成分(3.4 h和8 h)与(M)<5.0及M≥5.0两个地震序列的地震事件均有关联性,其中与(M)<5.0在震前约25(±5)天、10天和5天相关性异常显著,与M≥5.0在震前约55天、35天、15天和5天相关性异常显著,而低频成分(24 h)则仅与(M)≥5.0地震序列中的地震事件在约55、35、20及5天左右出现较强的相关性;(2)玛多Ms7.4地震前,都兰地电场低频成分(24 h)的大地电场优势方位角在地震前约55(±5)、20(±5)天左右出现明显异常现象,其出现的时间与相关性统计特征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原因可能是孕震断层与日、月潮汐作用相互耦合.地电场低频成分与中强震之间的相关性特征对破坏性地震的分析研究具有一定借鉴作用,但要厘清地电场地震异常的统计特征,则需要积累更多观测资料和典型震例.

    地电场相关性统计小波变换滑动相关性大地电场优势方位角

    青藏高原东北缘主要断裂带的库仑应力演化及其强震危险性

    龚炜程孙云强邱鑫鹏王甘娇...
    585-597页
    查看更多>>摘要:自1920年海原发生M8.5地震以来,青藏高原东北缘接连发生了1927年古浪M8.0地震、1932年昌马M7.6地震等一系列大地震,使其进入了强震活动的丛集期.为了探究青藏高原东北缘这一系列地震间的相互作用及区域地震危险性,建立青藏高原东北缘的三维Maxwell黏弹性有限元模型,模拟了区域自1920年以来17次M6.7以上地震的同震及震后库仑应力演化.结果显示:研究区自1920年海原M8.5大地震之后,后续的16次地震中,有13次地震发生在库仑应力变化为正的区域,说明了地震间的相互作用可能是导致区域地震丛集的主要原因之一.系列地震发生后,阿尔金断裂、柴达木盆地断裂西段、东昆仑断裂中段、鄂拉山断裂北段、共和盆地断裂南段、日月山断裂南段、庄浪河断裂、礼县—罗家堡断裂、成县盆地断裂西段、文县断裂西段、龙首山断裂南段、六盘山断裂东段、西秦岭北缘断裂东段、海原断裂西段和祁连断裂东段位于库仑应力变化为正的区域,且大部分断裂或断裂段的累积库仑应力变化超过了0.01 MPa,它们未来的地震危险性较高.

    库仑应力变化三维黏弹性有限元模型青藏高原东北缘地震危险性

    昌马Ms7.6地震三维同震形变场数值模拟及库仑应力触发研究

    朱俊文蔡艺萌张波姚赟胜...
    598-605页
    查看更多>>摘要:1932年12月25日,甘肃玉门市昌马镇附近发生Ms7.6地震(震中:39.70° N,96.70° E),此次地震是继1920年海原Ms8.5地震、1927年古浪Ms8.0地震之后青藏高原东北缘祁连山—河西走廊地震带内的又一强震.这组大地震活动无论在时间序列上还是在空间序列上都极其罕见,引起了众多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普遍认为是一次陆内地震活动沿相关断裂带由东向西迁移的典型样例.基于PSGRN/PSCMP程序,以前人地表地质调查相关结果为约束,利用弹性位错理论获取昌马地震断层破裂模型,以此为基础,基于黏弹性半空间分层模型模拟计算昌马地震产生的地表同震三维形变场.通过研究单次地震与地震叠加的库仑应力变化对后续地震的触发关系,分别对海原地震、古浪地震以及它们的叠加对昌马地震的触发作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海原地震、古浪地震以及它们的叠加均未超过可能触发地震的经验阈值,故认为昌马地震可能不受海原地震和古浪地震所造成的库仑应力变化的影响.此研究可为利用实际形变解释昌马地震的孕震过程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昌马地震三维同震形变库仑应力变化应力触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