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西部广播电视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西部广播电视
西部广播电视

石鸣

双月刊

1006-5628

scyingxiang@163.com

028-62023351 62023381

610017

成都市红星中路二段119号

西部广播电视/Journal XIBU GUANGBO DIANSHI
查看更多>>本刊主要内容:广播电视技术发展、技术标准及科技管理、广播电视网络建设、广播电视数字化、广播电视节目制作、传输、发送、接收技术;广播电视设备、器材、新产品及市场行情。宗旨:宣传报道广播电视技术发展方针政策,推广新技术、新产品;面向社会、面向基层,为广播电视行业的初级、中级技术人员服务,促进西部地区广播电视技术水平的提高。办刊特色:立足于广播电视行业的技术优势,以“实用性、科学性、指导性、可读性”为特色。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新喜剧类综艺节目的创新浅析——以《一年一度喜剧大赛》为例

    付益瑄
    121-12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一年一度喜剧大赛》作为我国新时代喜剧类综艺节目创作的范式,在同质化严重、质量参差不齐的喜剧类综艺节目市场突出重围,成功"出圈"。该节目尝试运用新喜剧概念,推出多元新颖的喜剧内容,通过高度密集的笑点,为国内喜剧类综艺节目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一些全新的突破路径,从而收获了良好的口碑。本文以《一年一度喜剧大赛》节目为例,从其节目特征与机制设定等多角度,浅析中国喜剧类综艺节目的一些创新独特之处。

    新喜剧《一年一度喜剧大赛》喜剧类综艺

    《非遗里的中国》中山西形象的非遗影像建构

    靳唯鸣
    125-128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非遗影像在非遗开发保护与社会转化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影像背后的形象建构也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本文从影像人类学的角度出发,梳理《非遗里的中国》(山西篇)中的非遗技艺,并对其归纳溯源以窥节目中所塑造的主体形象,认为《非遗里的中国》在以影像记录真实山西非遗形态的同时,通过对山西歌舞艺术形式、日常饮食习惯以及手工业技艺的展现,为观众呈现出千百年传承的传统民俗与非遗技艺,积淀了几千年的文化诉说和生命智慧,塑造了山西人民热爱农耕劳动、饱含浓重乡情、积极拥抱生活的形象。

    《非遗里的中国》山西非遗山西形象影视人类学

    电影《刺杀小说家》的符号隐喻、精神分析及第三空间建构

    刘静权武宸旭
    129-132页
    查看更多>>摘要:电影《刺杀小说家》的空间建构与索亚的"第三空间"理论形成了巧妙的耦合,电影中存在着明显的二元对立的空间,影片中的现实世界与小说家笔下的想象世界共同构成了故事文本。影片运用符号化的手段,通过景观符号再现和人物情节隐喻,完成能指与所指的指认,也连接了作为第一空间的真实世界与作为第二空间的想象世界,二者交融碰撞的"复杂关联"地带则作为第三空间蕴含着主人公的精神之旅,主人公通过异世界的他者体验完成了自我的认同与找寻。

    第三空间符号隐喻异世界

    基于镜像理论对《河边的错误》的解读

    米滢静崔玉婷
    133-136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中国电影产业发展迅速,各类影片都在市场上取得了不错的票房成绩。其中,由小说改编而成的电影和影视剧由于有着较为扎实的文本基础和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受到了许多观众的喜爱。青年导演魏书钧执导的《河边的错误》就是以作家余华的同名小说为基础改编而来,同时在改编过程中加入了鲜明的个人表达。本文将通过结合雅克·拉康(Jacques Lacan)的镜像理论来分析电影《河边的错误》中的人物符号,阐述影片人物的精神世界和观众在观影过程中的镜像心理。

    《河边的错误》镜像理论电影叙事

    探索声音元素在纪录片创作中的设计与表达方式

    王诗玥
    137-140页
    查看更多>>摘要:声音在纪录片当中充当着重要角色,对于纪录片的整体结构、叙事发展、情感传达有着重要作用。现如今,越来越多的创作者认识到声音对于纪录片的重要性,对其重视程度也在不断提升,所以纪录片中的声音元素也实现横向拓展,包括原声、音乐、音效、旁白等元素越来越展现出其自身的作用。创作者要想在纪录片创作过程中更好地运用声音元素,还需要进一步从真实性、空间感和情感性等方面进行设计,促进声音与纪录片之间的巧妙结合。

    声音元素纪录片创作设计与表达

    跨文化视角下国产动画电影的传播策略研究——以《罗小黑战记》为例

    张月
    141-144页
    查看更多>>摘要:国产动画电影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已经在国际上拥有了一定的知名度与影响力。在全球化背景下,中西方高低语境的差异仍然是影响文化传播的主要因素。如何能够在全球化背景中实现中西方文化交流与互动,使中国动画电影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依然是我国动画行业从业者亟待思考与解决的问题。本文分析动画行业发展现状,并以国产动画电影《罗小黑战记》为例,剖析其"出圈"原因,并从内容创新、平台联动、技术提升三方面对国产动画电影的破局之路作具体分析。

    国产动画《罗小黑战记》跨文化传播

    "文化+"模式:文化类电视节目的融合转型之路——以河南广电系列节目为例

    任夏苹
    145-148页
    查看更多>>摘要:自《唐宫夜宴》在网络平台火爆"出圈"以来,河南广电文化类节目热度不断。河南广电找准定位,精准出击,打造出了文化强台的地方广电形象,以"文化+"模式实现了传统文化类电视节目的破壁融合,形成了产业化发展趋势。打造文化类电视节目是传统广电为了应对新媒体冲击,在媒体融合的时代背景下寻求的转型路径。媒体融合背景下,"文化+"模式是文化类电视节目成功"出圈"的钥匙,无论是"文化+科技""文化+平台",还是文化产业化,其核心依旧是立足文化内核,传递文化价值。本文将以河南广电系列节目为例,分析文化类电视节目的转型之路,以供参考。

    "文化+"文化类电视节目河南广电

    纪录片促进地域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研究——以《舌尖上的中国》为例

    陈重黎赵敏
    149-155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全球文化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地域文化成为各地竞相展示和推广的宝贵资源。本文探讨《舌尖上的中国》这一文化类纪录片在推动地域文旅产业发展方面的实际影响,分析纪录片内容如何映射地域特色及其在文旅产业发展中的作用,揭示纪录片提升地域美食文化知名度和吸引力的功能,展示其促进地域文旅产业发展的传播策略与效果,以期为高效利用文化传播资源助力地方经济发展提供理论与实践启示。

    纪录片地域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媒介影响

    是枝裕和电影的艺术表达研究

    魏鹏卓
    156-159页
    查看更多>>摘要:是枝裕和作为日本平成一代最具有代表性的导演之一,在世界电影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他常以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细腻克制地对于影片内容进行叙述,其作品能够深入地反映日本现代社会的问题,并在其中融入哲学思考以及人文主义关怀,具有浓厚的导演个人美学风格。本文将以他执导的电影《小偷家族》为例,从该影片的叙事风格、视听呈现、主题三个层面来探讨是枝裕和家庭电影的艺术表达。

    是枝裕和美学特征《小偷家族》

    文化自信视域下承德文学红色基因的传承研究——以承德本土题材"最美"三部曲为例

    袁明月张剑锋
    160-163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选取河北省承德本土题材文学作品《最美的青春》《最美的乡村》《最美的奋斗》作为典型案例,从文化自信视角出发,深入剖析"最美"三部曲作品蕴含的红色基因,并分析红色基因对人们产生的积极影响,提出红色基因传承的创新路径,以更好地传播与发扬承德本土文化,促进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自信。

    红色基因文化自信承德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