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雷达

季刊

1671-6248

skxb@chd.edu.cn

029-82334381

710064

西安市南二环路中段长安大学

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Chang'an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Edition)CHSSCD
查看更多>>本学报是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公开发行的正式刊物,主要刊登政治学、经济学、哲学、史学、法学、语言学、美学、管理学、环境学、信息学及其他有关学科领域的科研成果和学术论文。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消解收入极化与促进共同富裕

    韩文龙张瑞生刘璐
    1-19页
    查看更多>>摘要: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为了研究如何制度性消解收入极化的问题,进而促进共同富裕,构建了收入极化"形成-扩大-固化"和中国"消解收入极化"的理论机制,测度了中国居民收入极化水平的变动趋势,并对收入极化及其消解的理论机制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2012-2020 年中国居民收入极化水平呈"降-升-降"的变动趋势;家庭禀赋、社会环境是收入极化形成的主要因素;家庭优势积累、地区发展差异导致的马太效应使收入极化出现动态扩大的趋势;收入两端的居民流动性差异则成为收入极化固化的潜在机制.研究表明,中国具有消解收入极化的独特制度优势,再分配和第三次分配均对居民市场收入的极化水平起到了显著调节作用,脱贫攻坚战则提高了贫困居民收入增长速度,畅通了向上流动通道;中国应该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势,通过优化收入分配格局、缩小地区和城乡收入差距以及健全收入调节机制等消解收入极化问题,进而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收入极化共同富裕收入流动性分配制度脱贫攻坚城乡区域发展

    延安时期毛泽东科学技术思想研究

    田新民刘强
    20-29页
    查看更多>>摘要:面对全球新科技革命浪潮的冲击、以及党中央关于 2035 年建成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战略目标的提出,毛泽东科学技术思想研究成为理论界一个热点问题.针对毛泽东科学技术思想在延安13 年为代表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及之前的相关内容关注较少的问题,通过文献分析和比较论证法,系统梳理和研究了延安时期毛泽东科学技术思想的主要内容、成功实践以及延安时期毛泽东科学技术思想在新中国的延续与发展,认真总结中国共产党在艰苦的战争环境中坚定不移发展科学技术的经验.研究认为,延安时期毛泽东科学技术思想的主要是:人是自然界的奴隶又是自然界的主人,自然科学是人们争取自由的一种武装,实践是科学认识产生的源泉、也是检验科学思想是否正确的标准,系统阐明了自然科学的功能及其与社会科学的关系等,在毛泽东科学技术思想指导下,边区经济建设、科学技术活动以及教育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延安时期毛泽东科学技术思想在新中国成立后得到了充分延续和发展,并形成了中国共产党"向科学进军"的3 个阶段: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发动并完成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任务,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发动并完成中国人民富起来了的任务,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发动并完成中国人民强起来了的任务.

    毛泽东科学技术思想延安时期自然科学观《矛盾论》《实践论》知识分子

    中国数字鸿沟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其测度

    任保平赵寅喆
    30-45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数字鸿沟渗透在产业发展、群众生活、金融服务、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造成了一定程度的产业发展不平衡、贫富差距、信息不对称等问题.从区域、城乡、产业、企业方面提出了数字鸿沟分析基本框架,构建中国数字鸿沟评价的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为二级指标赋权,计算中国2017-2022 年期间数字鸿沟指数.研究发现,近5 年来数字鸿沟呈现扩张趋势,其中2017-2020 年中国数字鸿沟的增长速度上升,2021 年增速下滑,2022 年则再次上升;分维度看,中国区域、产业数字鸿沟呈现扩大趋势,城乡数字鸿沟则逐渐弥合,企业维度的数字鸿沟呈现波动的趋势.研究表明,进行数字鸿沟治理,需要加强数字经济相关基础设施建设,深入实施"东数西算"工程;建立数字技术创新平台,发展电子商务与电子政务服务进行信息技术的推广;统筹各区域数字经济的协调发展、因地制宜,加强区域合作,畅通人才在区域间的就业渠道;建立数字化创新技术的政策激励制度,鼓励合适的产业与企业进行数字化转型;建立健全的政府、企业与社会合作机制,促进数字红利的均匀分配;建立数字技术使用的反馈机制,加强数字信息技术的普及工作,采取更加多元有效的措施缩小数字鸿沟.

    数字经济数字鸿沟高质量发展熵值法数据素养产业数字化

    数字经济学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创新

    贺立龙
    46-57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改变了经济社会的运行方式,对经济理论与实践产生了重要影响.在厘清数字经济学内容及框架的基础上,阐述数字经济学理论范式构建的主要维度和基本内涵,分析数字经济学发展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创新的内在关系,提出构建中国特色数字经济理论体系的重点任务.研究表明,数字经济学是研究数字技术如何改变经济活动的一门新兴经济学科,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具有深刻的内在关联;数字经济学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重要组成,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引领数字经济学发展,才能更好服务中国式现代化经济建设,建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数字经济学理论体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发展创新中,必须把数字经济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理念统一起来,并立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实践推进数字经济学的发展创新.完善数字经济学发展创新的支撑体系,需要弘扬开放包容理念构建数字经济学学科体系,将数字经济学人才队伍建设作为学科建设基础性工程,重点探索构建面向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数字经济学学科发展范式.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数字经济学数据要素中国式现代化自主知识体系

    数字经济时代微观经济理论的探索与思考

    周小亮王子成吴洋宏
    58-7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厘清数字经济时代传统微观经济学理论的适用性问题,揭示微观经济学理论革新的方向和实践中的应用,旨在构建一个更加符合数字经济特点的微观经济学理论框架.采用文献分析、理论分析和案例研究相结合的方法,着重将微观经济学理论框架中的供求定理、消费者行为、生产者决策、市场结构和外部性理论五大部分,置于数字经济时代背景下进行深入剖析.研究发现,数字经济时代的供求定理需要考虑基于大数据、人工智能的供给特征和消费者需求逻辑,以及平台企业的网络外部性和规模经济效应;消费者行为呈现出优化、升级、多样化和个性化的特征,以及非占有式的分享消费逻辑,并且可能产生选择过载;生产者决策需要运用人工智能技术来匹配产供销大数据,实现数据智能化,提高生产效率和创新能力;市场结构呈现出分层式垄断竞争的特点,需要采取新的监管政策和治理机制,维护市场秩序和社会福利;外部性理论需要分析数字经济带来的正外部性和负外部性,处理信息问题和产权问题,注重维护数据隐私和网络安全.研究表明,数字经济对微观经济学提出了一系列新挑战,要求理论和实践的创新与调整,通过更新理论框架、引入新的分析方法,微观经济学能够更好地理解和适应数字经济的发展,为理解数字经济时代的经济学变革提供了一定的参考和启示.

    数字经济微观经济学理论框架消费者行为供求定理外部性市场结构

    "一带一路"倡议对中国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的影响和对策研究

    林发勤余婧蕾
    76-8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一带一路"倡议对中国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的影响,构建了全球经济治理参与度指标体系,选取2010-2020 年权威机构数据,使用熵权法进行测算.研究发现,在落实"一带一路"倡议的过程中,中国通过增强国际合作信心、建立核心稳定的朋友圈、为全球性议题提出中国方案、提升自身在国际金融领域的话语权四大举措,改变了中国在全球经济治理领域的地位,也进一步改变了全球经济治理的格局.研究表明,"一带一路"倡议落实后中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参与度显著提高,但是仍然面临大国博弈加剧、个别沿途国家降低交往意愿、善意合作被曲解等风险和挑战,应通过提振信心、整合资源、增进人文交流等方式,保持"一带一路"优势,获取更多机遇.

    全球经济治理"一带一路"倡议经济全球化体制改革世界金融

    国外科技中介服务业的发展模式、主要成效及经验借鉴

    杨红斌常睿
    87-9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探究国外科技中介服务业的成功发展模式,并讨论其对国内科技中介服务业的发展提供经验和借鉴,分析了美国以市场为主导、英国的多元混合型、德国以行业协会和技术转移中心为主导以及日本以政府为主导的科技中介服务业的4 种发展模式,同时系统总结了上述4 个国家科技中介机构的运行效果,研究国内科技中介服务业的未来发展路径.研究发现,良好的政策法律环境、经费支持多元化、积极培育市场主体、加强网络化等基础设施建设能够从根本上保证和支持科技中介机构的健康发展.研究表明,基于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背景,国内科技中介服务业发展要充分发挥政府、市场、社会的作用,要采用运行体制市场化、经费来源多元化、服务功能社会化、机构设置专业化、服务能力综合化、服务方式产业化、组织架构网络化、绩效评价科学化等多种措施.

    科技中介服务业技术转移科技中介机构科技强国

    教育强国视角下高校继续教育创新发展的困境和路径

    白文琦
    100-113页
    查看更多>>摘要:建设教育强国,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先导.通过分析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的关系,讨论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对国民受教育程度的客观需求,对高校继续教育发展路径展开研究.研究发现,高校继续教育虽然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大量人才,做出过重要贡献,但是随着高等教育深度普及化,学历继续教育暴露出模式危机;同质化办学加剧了竞争,导致供需脱节;长期功能错位抑制了发展力提升,创新能力需要进一步提升.研究表明,在推进教育强国建设背景下,高校继续教育需要重新定位,对自身的内涵、功能和任务作出相应调整,以服务全民终身学习、支撑高质量教育体系、促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彰显时代价值;要转变理念,探索助力教育强国建设转型发展、科学分割市场分类发展、重构体系增强服务能力、加强校企校地合作融入市场的创新发展之路.

    教育强国高校继续教育同质化办学终身学习高质量教育体系

    "一带一路"倡议下高校在地国际化发展的理念与实践

    翁琳源王嘉铭
    114-12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一带一路"倡议下高校在地国际化发展的理念和实践,围绕高校在地国际化的内涵与要素、实施策略、实施成效、成功经验与启示,结合长安都柏林国际交通学院的典型案例分析,梳理高校在地国际化发展对高校高质量发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国际话语权提升等方面的促进作用.研究认为,高校在地国际化发展面临文化差异与融合难题、教育资源不均衡、国际化人才短缺、资金和制度支持不足等挑战,同时还存在政策支持与引导、国际学生数量持续增长、国际合作与交流不断深化、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等机遇.研究表明,在"一带一路"倡议下,高校需要科学制定在地国际化策略,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提升办学质量、科研水平,打造高质量师资队伍,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助力"一带一路"倡议落地.

    "一带一路"倡议高校在地国际化案例分析国际话语权

    老年人赡养对农村家庭创业的抑制效应——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分析

    庄季乔
    126-14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探究农村老龄化带来的家庭老年人赡养比的提升对家庭创业决策产生的影响效应,使用Probit模型,采用 2014-2020 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对家庭老年赡养比对农村家庭创业决策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家庭老年赡养比的提高显著抑制了农村家庭创业,且这种负向影响在男性户主与中西部的群体中更加显著;家庭老年赡养比的提高加重了子女经济赡养与生活照料负担,进而抑制了农村家庭创业;将老年父母隔代帮扶作为调节效应进行检验,发现老年父母隔代支持能够促进农村家庭创业,能够调节家庭老年赡养比对农村家庭创业的负向影响.研究表明,扩大社会保险覆盖范围,逐步提高农村养老保险的基本养老金水平,推广社会化服务等推进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支持和引导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现代家庭建设,提供有关家庭管理、子女教育、老年人照护和心理健康的培训课程,为那些维持传统家庭结构的农村家庭提供经济补贴,支持和促进以家庭为单位的文化活动和社区互动;重视老年人在农村家庭以及社会中所做出的贡献,加强农村地区的医疗卫生服务,强化老年人健康管理及技能培训等,能够有效应对老龄化挑战并减轻农村家庭养老压力,从而减少家庭老年人赡养对家庭创业决策的抑制效应,助力乡村实现全面振兴.

    乡村振兴农村家庭创业老年人赡养隔代帮扶家庭养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