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西北林学院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西北林学院学报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西北林学院学报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范升才

双月刊

1001-7461

xlxb@vip.163.com

029-87082059

712100

陕西杨陵邰城路3号

西北林学院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Northwest Forestry Universit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我国西北地区唯一的林业类综合性学术刊物,1984年创刊。主要刊登国内外林业科学研究的新成果、新动态。主要内容包括林木遗传育种、林木培育、森林经营、经济林、水土保持、园林绿化与设计、森林资源及其保护、木材学及木材工业、林产化学、林业机械、林业经济等学科方面的科学论文。学报紧密结合国家林业重点工程和863、948等重大科研项目,面向“三北”防护林工程、黄土高原治理、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工程等,特别是针对干旱地区林业经济的发展等方面发表了许多高质量的和有重大价值的科研论文,许多已在林业生产中得以推广应用,深受林业科研人员的欢迎。目前被《CA》、《ZR》、国际林联等国际数据库收录,国内十几种大型数据库、文摘期刊固定收录;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放牧干扰下两河源牧区草地群落多样性与生物量的关系及变化

    陈维龙叶茂潘晓婷李苗苗...
    198-208页
    查看更多>>摘要:放牧会影响植物群落特征及地上生物量与多样性之间的关系,是近年来草地生态系统研究的热点问题。本研究以两河源牧区草地为例,基于60个采样点,采用样方法对该牧区的草地植被进行调查,使用α-多样性指数测度分析了放牧对植物群落结构特征的影响,探讨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与地上生物量之间的关系及变化。结果表明:1)在自然放牧条件下,两河源牧区植物科属种数量降低,植物群落高度和盖度呈下降趋势(P<0。01),密度呈上升趋势(P<0。01)。2)放牧显著降低了植物群落地上生物量(P<0。01)。其中,禾草类植物群落地上生物量降低,杂草类植物群落地上生物量提高,豆科类植物群落地上生物量的变化不大。3)放牧对两河源牧区植物群落产生了显著的影响,导致植物群落物种丰富度、优势度和多样性降低,但群落物种数量的分布更加均匀。4)植物群落地上生物量与Margalef丰富度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Alatalo均匀度指数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与Simpson优势度指数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P<0。01)。放牧干扰下,植物群落地上生物量与物种多样性之间的关系依然显著。因此,在草地的管理和维护中,应考虑放牧对植物群落结构特征的影响,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做出合理的应对政策。研究结果为两河源牧区草地维护、管理及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放牧植物群落结构多样性指数地上生物量两河源牧区

    黄河源区(玛曲)近20年生态环境质量动态评价

    朱丽刘冬皓谈嫣蓉张洋东...
    209-217页
    查看更多>>摘要:黄河源区(玛曲)是黄河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和补给区,对于维持区域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平衡和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为揭示近20 a玛曲高寒草地生态系统动态变化特征及其区域差异性,基于GEE获取的Landsat 5、7、8数据集,应用遥感生态指数评价模型及一元回归趋势线法分析玛曲植被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归一化植被指数、湿度、热度及干度4个指标在第一主成分贡献率均达90%以上,表明构建遥感生态指数(RSEI)评价玛曲县近20 a生态环境质量是可行的。2)2000-2021年玛曲县植被覆盖度整体上以增加趋势为主,2021年高植被覆盖度面积占研究区面积的93。44%。植被覆盖度显著改善区域主要分布在玛曲县东南边缘的齐哈玛乡、采日玛乡、曼日玛乡和黄河干流之间的大片区域,面积为4 458。9 km2,占整个县域国土面积的38。36%。3)2000-2021年玛曲县遥感生态指数整体上呈上升趋势,上升了0。047,均值为0。788,表明玛曲县生态质量处于良好水平。4)玛曲县近20 a间生态环境质量变化特征为前期退化、后期改善。

    遥感生态指数植被覆盖度生态环境质量

    荒漠绿洲红枣经济林滞尘时空特征分析

    赵东方陈苗马蕊周守航...
    218-22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荒漠绿洲区域红枣经济林在不同空间区域、时间维度的滞尘能力,以荒漠绿洲城镇第一师十一团红枣经济林为研究对象,通过叶面尘收集、叶面积测定、洗脱过滤称重,采用质量差减法结合Digimizer软件及NOWAK经验公式测定红枣经济林单位叶面积、单叶、单株及单位种植面积滞尘能力,分析枣林时空分布特征、植株结构对滞尘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1)枣林单位叶面积滞尘量、单株滞尘量、单位土地面积滞尘量均值依次为4。86 g/m2、72。70 g/株、248。81 kg/hm2;2)枣林滞尘量的空间变化趋势表现为:在水平空间分布上单株滞尘量、单位叶面积滞尘量由绿洲内部到边缘呈先减少后增多趋势,单位枣林滞尘量随着距枣林边缘水平距离增加呈先增加后减少趋势;在垂直空间分布上,则随高度增加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3)在时间分布上,滞尘累积量随月份增加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6月表现最佳;4)枣林单株滞尘量(SP)与单位叶面积滞尘量(LA)、冠幅(CW)、冠高(CH)、三维绿量(DGP)间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研究结果可为塔里木盆地北缘荒漠绿洲城镇红枣经济林生态效益评估提供理论参考。

    滞尘量红枣林时空特征荒漠绿洲

    竹箨基复合相变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何林韩莫雯霞罗玉芬刘晓玲...
    226-231,24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相变材料作为一类具有高能量密度和长周期储热特性的功能性材料,正逐渐成为解决能源储存和利用中关键问题的研究热点,而解决其液相状态下易渗漏的问题对于相变材料工业化发展的进程具有重要意义。考虑到资源的丰富性、可持续性以及潜在的低成本优势,本研究选择竹笋加工剩余物竹箨作为封装相变材料的载体,利用真空浸渍法构建了竹箨基复合相变材料,并通过对其性能的深入分析,揭示其储热特性和潜在应用价值。结果表明,竹箨具有的连续天然多孔网络结构有利于对聚乙二醇(Polyethylene Glycol,PEG)进行封装,其封装效率达到了42。1%,且其与PEG之间仅存在物理相互作用而不会损害PEG的相变特性。复合材料不仅显现出54。3 J/g的融化潜热和54。5 J/g的凝固潜热,竹箨的多孔结构还改善了PEG的过冷现象。此外,所制备的竹箨基复合相变材料具有出色的温度调节、防泄漏、热稳定和可重复使用性,展现了在先进能源相关器件和建筑节能方面的应用潜力。

    竹箨相变材料储热复合材料

    珠三角地区冠层植物对森林色彩景观时空特征的影响

    韩文静张昶王成沈德才...
    232-243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珠三角地区10种典型森林为研究对象,揭示冠层植物对森林色彩景观的时空贡献机制。通过全年定点观测,共获取195张样本图像,利用自拟程序量化分析图像色彩构成和斑块空间格局特征。通过目视解译辨识分析植物种类和斑块格局,采用Apriori算法揭示冠层树种与森林色彩的关联机制,使用线性混合模型探讨冠层植物斑块分布对森林色彩景观格局的影响。结果表明:1)珠三角地区森林色彩景观以绿色(66。14%)为主色,以浅绿色(13。15%)为辅助色,以黄绿色(8。94%)、橙色(6。31%)和黄色(5。45%)为点缀色;2)不同森林色彩的主要贡献植物,其种类构成、贡献时间和贡献率均存在差异,银柴、窿缘桉对橙色和黄色贡献突出,非洲楝、小叶榄仁、美丽异木棉、木油桐对黄绿色和浅绿色贡献较大,而乐昌含笑、山鸡椒、麻楝则对绿色贡献较大;3)冠层植物斑块指标对森林色彩斑块平均分维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和密度的解释程度较高(Marginal R2=0。399、0。287、0。250)。以上结果为南亚热带地区森林色彩景观优化提供了树种选择和植物空间方面的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

    冠层植物森林色彩贡献率贡献持续时间森林色彩景观格局

    杭州西湖风景区植被碳储量估算及空间特征分析

    郑田瑜肖凤虎章银柯王宇...
    244-251,262页
    查看更多>>摘要:准确估算杭州西湖风景区森林植被碳储量,为评估城市森林植被碳汇价值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以Sentinel-2A影像为数据源,提取单波段因子、植被指数因子、主成分分析因子、纹理特征因子和地形因子等相关特征因子,结合样地调查数据,采用多元逐步回归的方法,构建研究区森林植被碳储量反演模型,估算植被地上碳储量,总结和分析碳密度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样地植被碳密度在累积频率上符合正态分布规律,可进行线性回归分析,构建的模型R2 为0。716,RMSE为18。03 t/hm2。模型满足精度要求,预测结果可靠。2)西湖风景区森林植被碳储量为275 632。82 t,植被碳密度主要集中在25。00~125。00 t/hm2,植被平均碳密度为65。50 t/hm2。碳密度较高区域集中在西湖附近,整体分布呈现四周高、中间低的特征。3)森林植被碳密度随海拔升高而减小,随坡度增大而降低。阴坡(77。86±23。02)t/hm2 和半阴坡(73。02±21。86)t/hm2 碳密度高于半阳坡(68。10±21。47)t/hm2 和阳坡(67。84±21。28)t/hm2。研究结果可为评估杭州西湖风景区森林植被碳汇能力、开展森林健康评价提供理论参考。

    西湖风景区Sentinel-2A森林植被碳储量空间分布

    基于电路理论的苏南水网地区绿色基础设施网络构建——以苏州南星湖片区为例

    丁金华褚涵杨阳
    252-262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新型城镇化的推进,建设用地扩张迅速,苏南水网地区面临生境破碎与生态退化等问题,构建绿色基础设施网络是整合破碎生境斑块、提升生态系统稳定性和整体性的有效措施。本研究以苏州吴江区东北部南星湖片区为例,基于"网络中心-连接廊道-战略点"的构建模式,运用MS-PA、InVEST模型与景观连通性提取网络中心,结合电路理论提取连接廊道、战略点,构建水网地区绿色基础设施网络,共识别网络中心18处,以湖泊、林地生态用地为主,呈现东部密集西部稀疏的分布特征;提取连接廊道35条,空间分布呈现北部较为密集、南部相对稀疏的特征;选取夹点和障碍点2种战略点共16处,包括湿地、耕地等用地类型,在同里湖、石头潭附近分布较多。研究综合考虑景观要素的生态服务重要性和生态功能连通性构建水网地区绿色基础设施网络,对于改善区域生态环境质量与促进生态系统稳定与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绿色基础设施MSPAInVEST电路理论生态网络构建苏南水网地区

    杭州老旧社区绿地对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洪传春陈兵陈雅欣李嘉欣...
    263-272页
    查看更多>>摘要:城市社区绿地是居民福祉的重要调节器,能营造舒适的社区绿色空间,对提升居民主观幸福感具有重要意义。运用结构方程模型探析城市老旧社区绿色暴露和绿地吸引力对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影响路径和程度,揭示社区绿地感知的中介效应。将绿地可达性等级作为分组标准,利用该模型进行组间分析,分析组别差异及其原因。结果表明:1)绿色暴露与生活满意度和积极情绪正相关(P<0。001),能缓解消极情绪。绿地吸引力会激发居民访问绿地的积极性,促进居民获得较高的绿地感知。绿地感知的间接效应能正向影响居民生活满意度和积极情绪。2)相较于低可达性组,高可达性组的绿色暴露和绿地吸引力对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更显著(P<0。001),居民可享受的绿地数量更多,出游频率更高,停留时间更长。3)针对不同居民群体,社区绿地可达性的差异使得中老年人、男性和低收入群体的绿色暴露、绿地吸引力和绿地感知不平等,主观幸福感水平较低。将来,老旧社区绿地的规划建设应从绿地安全性、交通便利性和设施多样性等方面提升绿地吸引力,根据居民对绿地的不同需求,将绿地管护精细化、基础设施一体化、空间形态多元化,有效改善居民主观幸福感。

    老旧社区绿色暴露绿地吸引力绿地感知绿地可达性主观幸福感

    《西北林学院学报》征稿简则

    《西北林学院学报》编辑部
    封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