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杨士宏

双月刊

1001-5140

xbmz0931@sina.com

0931-2938091

730030

兰州市西北新村1号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Northwest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宣传党的民族理论与政策,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学术方针,开展民族学、宗教学以及西北各少数民族的经济、历史、语言、文学、艺术、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学术讨论,为本校的教学与科研服务,为西北地区的两个文明建设服务。本刊以西北、民族为立足点,保持西北与西北少数民族文化为浓厚特色。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更深刻地理解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

    严庆
    1-4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化意涵集"文"(文明程度)与"化"(文明传承)于一体,是国家建设的魂脉.中华民族的文化建设、创新从未间断,中华文化也不断影响、形塑着中华民族,深刻影响到中华民族的国家建设.文化认同深刻影响到对文化主体的认同,对先进文化代表的认同.不断增强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关键所在.

    文化文明文化认同多民族国家建设中华民族复兴

    全面深刻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三个维度

    何虎生
    5-9页
    查看更多>>摘要: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对文化建设规律认识上的新高度.要全面深刻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就要从新时代的伟大成就与伟大变革中认识其内涵、从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事业中理解其价值、从新时代新征程的时代背景中明确其要求.

    习近平文化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文化使命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外传播的创新模式——学习习近平文化思想

    张辉刚杜婷婷
    10-14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最新成果,习近平文化思想在充分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要义的同时,深刻总结了中国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过程中的理论逻辑与实践经验,以其科学的理论体系和实践导引成为当前文化全球化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外传播的时代选择.面对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传出去"的现实任务,唯有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引领,立体化搭建"以人民立场为先、以守正创新为向、以全域覆盖为势"的对外传播新模式,才能在新环境、新起点和新征程中真正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向世界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

    习近平文化思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外传播人民性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数字化转型的三重维度——基于价值释义、现实挑战与路向选择的分析

    郝明东张家飞
    15-29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技术的更新迭代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提供了一种全新范式.在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数字化转型进程中,数字技术的融入对于丰富数字教育资源、创新教育服务模式、优化教育场景生态具有重要价值.然而,从现实情况来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数字化转型主要面临着教育效率受限、教师数字素养待提升、数字失衡等挑战.为此,需要构建数字教学平台,强化数据赋能教育教学;提高教师数字素养,增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体能力;加大资源投入力度,夯实数字技术底座;加强数字空间监管,健全法规制度体系;全方位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数字化转型.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数字化转型价值释义现实挑战路向选择

    向内凝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主体性意蕴

    俞贺魏莉
    30-4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表现为中华民族对中华文化独立自主的主人翁意识与自信、自觉、自为的历史主动精神.巩固文化主体性,应在"第二个结合"中着力赓续中华文脉,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破解古今中西之争,不断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巩固文化主体性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在耦合,旨在巩固中华文明的统一性与中华文化的一体性,并为"五个认同"提供坚实保障、为"四个与共"开拓精神磁场、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造思想城墙、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打通时空场域.发挥中华文化"向内凝聚"的作用,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量赋能,促进各民族文化之间相互影响、相互转化、相互融通、有机统一,不断建设中华文化共同体.

    文化主体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向内凝聚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花儿"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白笑天
    43-55页
    查看更多>>摘要:"花儿"是西北民间文学样式之一,在多民族地域流传、在多民族间传唱,是促进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媒介,承载着多民族和谐共生的历史."花儿"的广泛流传,对其流传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意义和时代价值.要从"第二个结合"理论高度对其加以继承发扬,特别是深入发掘其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时代价值,推动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要发挥好"花儿"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载体作用,利用好"花儿"与时俱进的歌词创作功能,利用好"花儿"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联结各民族情感的纽带作用,利用好"花儿"推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的功能,进一步推动西北地区各民族群众逐步实现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嵌入,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

    "花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载体文化

    视觉人类学与视觉文化研究

    邓启耀
    56-62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人类对世界的感知中,视觉信息占了很大比重.古往今来各民族丰富的视觉文化,为视觉人类学考察提供了广阔的"田野";人类学自身的跨学科优势,也为视觉人类学研究给予了深厚的学理支持.视觉人类学不仅可以与人类学母体的主要分支学科有机结合,对文物、艺术史、民间艺术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开研究,也可以对语言人类学中的可视性符号、体质(医学)人类学中的"内景反观"异视现象进行探讨;而视觉人类学以影视拍摄为主要方法的影视民族志表达,已经成为人类学书写的一个重要方面.21世纪以来网络和数字媒体开启的视觉新时代,为视觉人类学的学科建设,拓展了更大的空间.

    视觉人类学视觉文化母体学科新兴学科

    人类学文化研究的基本路径——地方性知识的采集与利用

    王建新马蕾
    63-72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类学的文化研究是以地方性知识的挖掘分析为主要任务.在文化研究发展过程中,研究者逐渐创建了一套采集与利用地方性知识的理论方法体系.这套理论方法能帮助研究者立足经验主义的治学原理,通过对特定人群社会生活实践的近距离参与,采集包含地方性知识的田野信息,再从田野信息到文本资料的加工转化过程中完成对地方性知识及其功用和意义的客观科学解释.这种地方性知识的采集与利用能帮助研究者有效进行文化研究所需要资料的挖掘、整理和分析,从而形成有助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创新成果.

    人类学文化研究地方性知识田野调查理论范式

    "两对关系"论:费孝通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学术探索

    罗强强
    73-8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几代人的梦想和夙愿.综观费孝通的学术历程,他终其一生都在探究如何让中国这样一个具有特色的大国走向现代化的问题.正是秉持这种学术理念,费孝通以实地研究为基本方法,从解决好城乡关系和民族关系切入,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了极富洞见的探索.这种探索对于当前立足中国国情,破除西方式现代化的迷思具有重要的贡献.

    费孝通城乡关系民族关系中国式现代化

    乡村振兴背景下滇南农村少数民族人口流动的特征、利益机制及影响研究——以建水县"羊街现象"为例

    周俊华张锐豪
    86-96页
    查看更多>>摘要: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土地流转政策的施行推进了农村土地的集约化经营,集约化经营促进了农业产业化发展,农业产业的稳步发展和经济效应的增长不断拉升产业聚集地的用工需求,从而吸附农村剩余劳动力向产业聚集地流动,形成了农村人口"乡—乡"流动的现象.滇南"羊街现象"是这种现象的典型案例,研究羊街流动人口的特征、利益机制及影响,可以揭示和阐释乡村产业振兴下多民族地区农村人口流动的底层逻辑:土地流转政策助推农村产业兴旺,产业兴旺吸附流动人口,利益机制稳定流动人口.

    乡村振兴少数民族人口流动利益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