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杨士宏

双月刊

1001-5140

xbmz0931@sina.com

0931-2938091

730030

兰州市西北新村1号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Northwest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宣传党的民族理论与政策,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学术方针,开展民族学、宗教学以及西北各少数民族的经济、历史、语言、文学、艺术、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学术讨论,为本校的教学与科研服务,为西北地区的两个文明建设服务。本刊以西北、民族为立足点,保持西北与西北少数民族文化为浓厚特色。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以传统乡愁文化推动新时代乡村文化振兴的逻辑理路

    陈慧敏
    103-113页
    查看更多>>摘要:乡村文化振兴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题中应有之义,在加强乡村思想道德建设和公共文化建设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传统乡愁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蕴含着淳朴的乡土记忆、整体认同的道德共识和权威严密的规则秩序.传承发展传统乡愁文化有利于激发乡村人民集体的家国情怀,建设乡村文明的乡风民风,构建乡村社会良好的伦理体系.以传统乡愁文化推动新时代乡村文化振兴需要激发传统乡愁文化主体内外联动,促进客体塑形铸魂,赋能媒介融合发展.

    新时代传统文化乡愁文化乡村振兴文化振兴

    "两山论"对发展理论创新的实践性分析——以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实现的条件组态为视角

    张平
    114-129页
    查看更多>>摘要:习近平的"两山论"作为对生态发展理念的全新诠释,其核心在于强调"和谐共生"的深刻内涵,同时更深刻地揭示了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路径.研究通过理论模型和案例举证对这一创新的理论价值与实践价值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发现,生态资源管控与迂回生产的结合,以及实际交易效率的提升,是实现生态价值的两组关键条件.研究不仅揭示了各因素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对生态价值实现的影响机制,还通过对比不同地区的生态价值实现案例,提炼出成功实现生态价值的共性因素和条件组合.实践证明,"两山论"不仅为发展理论注入了新的活力,而且为当今世界的发展实践提供了宝贵的指导.

    "两山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生态资源管控迂回生产

    通用人工智能产品可版权化的反思与批判

    黄韵
    130-142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数字产业经济时代背景下,通用人工智能创意产品的可版权化问题,已然成为推动人工智能产业化和标准化发展的基础性研究议题.反思批判现有论证,讨论通用人工智能的能力跃迁,提出未来转变路径具有重要意义.当前,生成式人工智能创意产品的版权论证思路以"思想与表达"的二分为基础,认为只有自然人或法人能成为权利主体,人工智能作为"工具"存在.但是,通用人工智能实现了从代码运算到意识涌现的能力跃迁,其创作的产品具有更明显的独创性和主体性,经济价值也愈发突出.因此,针对即将到来的通用人工智能时代,现有的版权论证思路需要进行范式的倒转,重心应从作品这一结果转向作品形成之前的创作过程,重视经济价值并突破人类中心主义,对主客体界分进行变革.

    通用人工智能可版权化ChatGPT二元论人类中心主义

    旅游型传统村落地方感维度建构——基于游客网评的扎根分析

    王进周坤
    143-155页
    查看更多>>摘要:旅游业在促进中国传统村落经济转型与高质量发展方面占据着重要地位.基于游客视角的地方感认知在指导旅游型传统村落的乡村性与地方性维持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选取我国60个传统村落约十七万余字的游客网络评价,运用微词云及Nvivo 20软件,从听觉、视觉、嗅觉等综合感知方面对游客地方感进行扎根分析.研究发现,游客地方感包含历史技艺感、场景参与感、环境差异感、美食体验感、主客互动感、教育价值感和原真保存感七个主要维度及27个要素.游客通过环境差异感对传统村落地方感进行初步归类,并借助其他六个维度"搜寻线索"和"证实线索",获得"结束证实"的地方感价值判断.旅游型传统村落在旅游开发中应强调"古"与"真"元素的融入,注重以综合感知为线索的互动仪式链建构.

    游客评价旅游型传统村落地方感认知过程扎根分析

    文化符号的传播与共享——以夏鲁寺、贡嘎曲德寺日月图像为例

    吕岩岳燕张会庆
    156-165页
    查看更多>>摘要:西藏地区的夏鲁寺与贡嘎曲德寺壁画中均出现了以金乌、玉兔代表日与月的图像.金乌与玉兔图像是中原文化用来表示日与月的固定图式.自汉朝时期由西王母神话与民间信仰不断糅合产生,唐代时被吸收进佛教图像体系中,后期随着藏传佛教的兴盛与文化交流的频繁,藏传佛教绘画吸收了这种日月图像母题.西藏壁画艺术中的日月图像,不仅更新了藏传佛教艺术的表达范式,而且图像意义也突破了单纯宗教艺术的阐释,凸显了中央皇权的在场.夏鲁寺与贡嘎曲德寺壁画中的日月图像是汉藏文化交往交流交融的结果,彰显了元明时期各民族之间的频繁互动,以及多元文化交流下文化符号互融互生的整体性社会结构.

    日月图像文化符号互融互生交往交流交融

    西夏钱币中的中华文化视觉表达

    刘宇心陈刚
    166-176页
    查看更多>>摘要:辽宋夏金货币经济的一体化促进了这一时期各民族间的交往,货币成为经济交往的重要纽带.在民族融合与商品经济发展的背景下,西夏钱币成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纪录之一.西夏钱币效仿中原货币制度,宋夏文化的交融推动了西夏货币经济制度走向成熟.西夏钱币的艺术设计,借鉴吸收了中原货币的文化观念及其形式,实现了货币在经济制度和视觉形象层面的有效融合.西夏钱币艺术所表征的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信仰、价值观念与审美情感,使宋夏文化在钱币铸造中实现了文化与艺术交融,见证了少数民族吸收中原文化,共同促进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发展进程.

    西夏钱币中华文化交往交流交融视觉表达

    传承与创新:传统节日文化的现代性重构

    李银兵李孟星
    177-188页
    查看更多>>摘要:传统节日作为记忆、保存和展示特有文化的象征仪式和事象,其蕴含的文化特质在当代社会具有特殊的价值和意义,因而得以被传承与保护.而现代则以尊重和高扬人的主体性为依托,借助工业化、市场化、文明化及技术化手段和方式,从而实现传统节日的被创新与再造.传统节日现代化实践中内蕴着传承与创新两种并行存在的状态,决定和衍生出传统与现代、现象与本质、传承与创新、文化与政治等矛盾关系及其在传统节日现代性重构中的客观规律性,并最终型塑着传统节日现代性重构的逻辑结构和实践指向.

    文化传承文化创新传统节日现代性重构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征稿启事

    封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