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杨士宏

双月刊

1001-5140

xbmz0931@sina.com

0931-2938091

730030

兰州市西北新村1号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Northwest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宣传党的民族理论与政策,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学术方针,开展民族学、宗教学以及西北各少数民族的经济、历史、语言、文学、艺术、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学术讨论,为本校的教学与科研服务,为西北地区的两个文明建设服务。本刊以西北、民族为立足点,保持西北与西北少数民族文化为浓厚特色。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中国式民族学自主知识体系构建的奠基之作——《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教材述评

    戢广南李娜
    1-4页

    从历史进程中体悟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学习《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

    牛海桢王弘卓
    5-9页

    中国共产党民族理论演进的历史逻辑——以"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为中心的讨论

    马旭
    10-14页

    文明开新: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内在意蕴

    韩振峰耿茂城
    15-25页
    查看更多>>摘要: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党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标志着中华文明的现代转型,包含着深刻的意蕴: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蕴含深厚历史积淀的现代文明,代表着中华民族新的文化生命体,彰显了中华民族的文明追求;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中国式现代化伟大实践的文明成果,系统构建起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文明图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融入人类文明整体进程的现代文明,代表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为促进人类社会共同进步作出了中国贡献.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多维意蕴,展示出对西方现代文明的超越,推动中华民族在民族性和时代性的统一中实现文明开新.

    中华民族中华文明现代文明文化生命体中国式现代化文化使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理论支柱与实践典范——学习习近平文化思想

    陈石袁同凯
    26-35页
    查看更多>>摘要: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引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前行的理论灯塔与实践标杆,深刻阐释了文化在国家进步和民族复兴中的核心作用,为新时代的文化繁荣发展指明了航向.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实现文化强国、保障文化安全、增强文化自信,以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持和行动指南.通过全面展现习近平文化思想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核心地位和作用,彰显其对促进文化繁荣兴盛、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深远意义.

    习近平文化思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做好哲学社会科学学报编辑出版工作的理论指引和实现进路——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根本遵循和指导

    戴正
    36-47页
    查看更多>>摘要: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全面系统地强调了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关键领域和重要方向;所提出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内容,全面加快推进了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构建.哲学社会科学学报要在科学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理论内涵、精髓要义、实践要求的基础上,推进学报编辑出版工作再上新台阶.在实践导向上,要引领哲学社会科学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思想定力上,要坚守初心,维护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权威性和指导地位;在学术主题出版上,要引领创新,致力于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在体制机制建设上,要健全编辑出版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全面加强和完善党对哲学社会科学学报编辑出版工作的领导.

    习近平文化思想哲学社会科学学报编辑出版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

    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学交叉学科的思考

    金彦超裴圣愚陈天瑶
    48-59页
    查看更多>>摘要:设立中华民族共同体学,对于阐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话语体系、叙事体系,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实践,实现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提升交叉学科门类高层次人才培养水平都有重要意义.近年来,相关领域深厚的理论基础、高水平的研究机构、丰富的学术成果、扎实的工作积累,已经为试点设立中华民族共同体学做好了准备.按照交叉学科定位,围绕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与发展、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与中华文明、中华民族共同体与当代世界等重点方向,积极培育和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学交叉学科,将极大推动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推进哲学社会科学的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

    中华民族共同体学交叉学科中华民族

    大运河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凝聚发展

    连冬花唐丽莹
    60-69页
    查看更多>>摘要:大运河是贯通南北的交通大动脉,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载体,蕴含着丰富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基因,是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宝贵资源.大运河作为历史上民族大迁徙的重要空间通道,为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奠定了有力的交通基础;大运河作为传统社会联通南北的漕运生命线,为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提供了融合共生的发展路径.大运河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建构了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凝聚了中华民族的共同情感、树立了中华民族的共享符号,为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注入了强大的文化动力.

    大运河民族迁徙融合共生中华民族共同体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互构逻辑

    万钰莹
    70-78页
    查看更多>>摘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互构共生、协同共进、同频共振的关系.二者都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统一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在文化基础、内涵意蕴和实践路径上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在中华民族共同历史中孕育共生、在中华文明的共同血脉中扎根共进、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同向同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对中华文明统一性和包容性的坚守、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内在要求、是推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创新发展的关键.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通过完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激发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自觉走向自为、为人类提供正确精神指引,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最终目标.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文明协同互构中国式现代化民族复兴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中国特色民族学"三大体系"建设

    刘仕刚张继焦
    79-91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加快构建中国特色民族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是新时代中国民族学的重要使命,其关键在于坚持国家立场,树立大局意识.首先,学科体系建设方面,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中重新定位民族学,提升学科的整合性;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把握民族研究双重转型契机,拓展民族学的研究领域;在民族学中国学派创建中打造世界民族学、人类学的第五大传统.其次,学术体系建设方面,以"国家—民族"关系为核心构建科学完备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以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为指引,夯实其学理基础;以跨学科和新技术为动力,推动其研究方法的创新.最后,话语体系建设方面,紧紧围绕"四个自信",用中国概念讲好中国故事,建构起具有本土智慧的民族学话语体系,提升其国际话语权.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