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杨士宏

双月刊

1001-5140

xbmz0931@sina.com

0931-2938091

730030

兰州市西北新村1号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Northwest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宣传党的民族理论与政策,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学术方针,开展民族学、宗教学以及西北各少数民族的经济、历史、语言、文学、艺术、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学术讨论,为本校的教学与科研服务,为西北地区的两个文明建设服务。本刊以西北、民族为立足点,保持西北与西北少数民族文化为浓厚特色。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神话演变与民族文化交融研究——以西王母神话为例

    僧格路转红
    92-101页
    查看更多>>摘要:神话是上古时期的人们用幻想形式观照和反映客观世界的产物,神话的演变往往与民族之间交往交流交融有关.发轫于昆仑山脉的西王母神话起初代表的是羌戎部族的文化记忆,随着羌戎与中原民族交往的加深,其主人公西王母的形象发生改变.西王母神话的演变过程中渗透着羌戎文化与中原文化的交融,其和谐的精神内核对民族文化的和谐共生具有重要意义.

    西王母神话民族文化交融和谐共生

    民族地区乡村文化振兴:现实掣肘、发展逻辑与战略选择

    李修远
    102-112页
    查看更多>>摘要:乡村文化振兴作为推动乡村全面发展、满足各族群众美好生活的基础,对于民族地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有着深远意义.现阶段,民族地区乡村文化振兴存在村落民族文化特色弱化、治理力量离散化和主体缺位、价值认同变迁等现实问题.推动乡村文化发展的核心在于发挥文化的主体性作用,依照特色产业发展与民族品牌构建、城乡文化交融与生态优化、凝聚村落内源性动力赋能发展的原则,增强民族地区乡村文化与村民之间的互动性,提升民族地区乡村文化振兴的质量.

    民族地区乡村文化乡村振兴主体性文化产业

    新质生产力赋能中国式现代化:理论逻辑、价值意蕴及实践路径

    保虎
    113-122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走向成功的关键因素.作为习近平经济思想组成部分的新质生产力理论,深刻回答了在新发展阶段缘何发展生产力,如何发展生产力,以及发展怎样的生产力等问题.这一理论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具有明显赋能效应,是打造中国式现代化质量版的客观要求.本文在理论层面,从生产效益、产业升级、经济增长点等维度概括了新质生产力的具体内涵、先进质态;在价值层面,认为新质生产力注重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理念,强调物质、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等;在实践路径层面,强调秉承创新思维,多策并举,在实践中培育和壮大发展新动能,以推动国家经济高质量发展.

    新质生产力中国式现代化以人民为中心高质量发展

    从被动到主动的超越: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哲学诠解

    袁佩媛
    123-133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文化哲学的理论范式中,人的文化创造与文化对人的潜在塑造呈现出双向互动态势.而具有生成性、自主性、超越性的人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主体,构成了中国式现代化与文化哲学关联研究的榫卯之和.新时代新征程,在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引领下,基于文化哲学自身的时代使命与特定的研究价值,从"自我与他者"的借鉴融通中探讨中国式现代化如何巩固文化主体性,从"反思与重建"的现实审视中探问中国式现代化如何彰显文化批判向度,从"守正与创新"的实践发展中探赜中国式现代化如何造就"新的文化生命体",旨在探寻人民的精神世界何以实现从被动到主动的超越.

    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哲学文化主体性文化批判新的文化生命体

    论以人民为中心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逻辑与实践样态

    吴开松朱厘
    134-146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重大论断.中国式现代化是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不同于欧美"资本中心"式的现代化.以人民为中心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本质要求、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中华传统民本思想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结果;中国式现代化的人民中心逻辑体现为党和国家为人民服务的执政理念、以人民为中心的制度体系、人民至上的政策实践;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开创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为其他后发现代化国家提供了经验借鉴.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正确处理人与国家、人与社会、人的物质追求与精神追求、人与自然、中国与世界等方面的关系,助力中国式现代化良性发展.

    中国式现代化以人民为中心国家建设人的全面发展

    全球价值链重构对中国制造业竞争优势的影响

    何冬梅董昕灵刘鹏
    147-16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亟须针对GVC重构的不同趋势特征部署中国制造业应对战略.鉴于此,研究以GVC重构本土化趋势影响中国制造业竞争优势的理论机制为先导,选取1995年—2020年中国制造业14个细分行业的面板数据,构建计量模型进行分组回归检验以明确各组行业所受的差异化影响.实证结果表明:GVC重构本土化趋势对中国制造业部分低技术行业或低技术生产环节影响较大,其存在被其他竞争主体挤出取代的风险;GVC重构本土化趋势使得中国制造业部分具有比较优势的中技术行业短期内无法被其他竞争主体取代;GVC重构本土化趋势使得中国制造业高技术行业短板依旧.研究依据重构后中国制造业各行业竞争优势演变特征,提出分类、分阶段推进制造业渐进式发展的应对战略,以应对行业供应链中断风险.

    GVC重构本土化中国制造业GVC分工竞争优势

    西部地区产业生态化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徐莎莎陈祖海
    162-175页
    查看更多>>摘要:产业生态化既是绿色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必然要求.本研究借助熵值法对2011-2021年西部地区产业生态化水平进行了测度,在此基础上,通过莫兰指数和空间杜宾模型分析了产业生态化的空间相关性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在时间维度上,西部地区产业生态化总体呈上升趋势,年均增长率6.92%,区域间差异逐渐变大,方差呈"N"形演变;(2)在空间维度上,西部地区产业生态化集聚性逐渐减弱,表现为高低集聚和低高集聚;(3)本地环境治理对产业生态化产生正效应,而工业集聚、科技创新则表现出负效应,其中科技创新负效应可能来自"回弹效应";邻近地工业集聚、产业结构正向影响产业生态化,而科技创新则存在消极作用.

    产业生态化时空特征空间杜宾模型西部地区

    数字乡村建设与中国式农业产业链现代化:内在机制与经验证据

    王森浩
    176-188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2013-2022年中国30个省级行政区为样本,研究利用基准回归模型与中介效应模型,探究数字乡村建设对中国式农业产业链现代化的影响及内在作用机制.结果表明:数字乡村建设可以有效助力中国式农业产业链现代化发展.数字乡村建设能够通过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农村居民数字素养,推动中国式农业产业链现代化.数字乡村建设对中国式农业产业链现代化的影响具有区域异质性、农业资源禀赋异质性,对东部地区和农业大省中国式农业产业链现代化的促进作用更强.数字乡村建设对中国式农业产业链现代化的影响存在以自身为门槛的双重门槛效应.

    数字乡村建设中国式农业产业链现代化农业劳动生产率农村居民数字素养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征稿启事

    封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