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西北民族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西北民族研究
西北民族研究

郝苏民

季刊

1001-5558

xbmzyj@263.net

0931-2938256

730030

甘肃省兰州市西北新村1号西北民大院内

西北民族研究/Journal N. W Journal of Ethnology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 《西北民族研究》由国家民委主管,西北民族大学主办,资深教授郝苏民先生主编,以人类学/民族学、社会学、民俗学为主并已形成专业特色的大型综合性学术期刊。创刊于1986年。 《西北民族研究》立足西部民族社会、面向全国、与国际学界对话。刊载有关蒙古学、藏学、阿尔泰学、中亚学、回族与伊斯兰文化研究,并涉及边疆学、以及分支学科、交叉学科和专题研究方向的生态环境、宗教、人口、妇女、文化遗产、语言文字及其文献、历史考古等内容的最新学术成果;涉及西部开发现实的田野考察报告为本刊特色与己任。经过近30年努力,我们努力将中外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我刊学术指导费孝通先生对本刊所作“专家办刊、学术水准很高”评价作为办刊理念和追求。 《西北民族研究》一贯追求学术规范,讲求学术质量。敬重老、中学者的真知灼见,提携青年学子的创新佳作。曾连续三届被遴选为CSSCI来源期刊和RCCSE 中国核心学术期刊;多次被评为《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之民族学类核心期刊。是甘肃省一级名牌期刊,美国国际期刊指南收录刊物,《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等各类学术数据库(网)全文收录刊物。 《西北民族研究》特色鲜明、学术性强,信息量大、收藏价值高。2007年始由邮局全国发行,全国各地邮局(所)可随时订阅。邮发代号:54-181。国外刊号:QA1090。16开本,季刊,逢季中月15日出版。每期30余万字。国内单价15.00元,全年价60.00元(含邮资)。国际标准刊号:ISSN1001—5558 国内统一刊号:CN62—1035/D 地址:甘肃兰州市西北新村1号 西北民族大学 《西北民族研究》编辑部邮编:730030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创世神话与共祖隐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原生性叙事

    阿布都哈德
    117-122页
    查看更多>>摘要:几乎所有的民族都有自己的创世神话,以此解释宇宙、人类、社会文化的起源.在传统民间信仰体系里,各民族都相信自己的神话反映万物起源的"真实".文章在分析多个民族的创世神话时发现,它们都隐喻了各民族同源共祖的认知理念.文章揭示出,同源共祖神话充分体现了各民族的同胞意识,这一意识源自各民族长期交往交流交融中血脉相连的兄弟情谊,也源自各民族追求团结统一的内生动力.

    创世神话中华民族共同体原生性认同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中国式现代化的探索——论费孝通"七访定西"调查研究的深层意涵

    刘继杰何逍年
    123-131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探索现代化路径的一次典型实践,费孝通"七访定西"的调查研究提供了理解中国式现代化内生逻辑的生动案例.费孝通的定西现代化策略,发端于对乡土定西的深层改造,与乡村振兴理念不谋而合,体现着中国式现代化的乡土逻辑;强调国家在场下的科学实践,展现着中国式现代化优越的制度逻辑;注重人民至上的基本立场,蕴藏着中国式现代化为了人民、依靠人民、人民共享的人本逻辑;深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持续影响,折射出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逻辑;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生态逻辑的真实写照.进入新时代,费孝通"七访定西"关注的基础性问题和诸多原则性主张,对理解和实践中国式现代化仍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费孝通"七访定西"乡土中国中国式现代化内生逻辑

    统一大市场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理论阐释与中国实践

    冯建勇屠乐炎
    132-142页
    查看更多>>摘要:马克思主义共同体理论认为,从"自然的共同体"到"虚幻的共同体"的发展打破民族藩篱,世界市场的形成与民族隔阂的消失则是建立"真正的共同体"的前提.与之相对应,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强调世界经济和统一大市场对于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和构建民族共同体的积极作用,从而在生产力、统一市场与民族共同体建设之间建立一种因果逻辑关系.中华民族区域内的统一大市场历史悠久,在特定时期内促进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进入新时代,党中央高度重视统一大市场建设,提出并实施一系列重大战略举措以加强统一大市场建设,这必将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交往交流交融统一大市场马克思主义共同体理论中国实践

    自我塑造与家庭重构:西北民族地区返乡女性"微网红"研究

    徐燕尹韬
    143-155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探讨"第361行"中的乡村女性"微网红"如何适应劳动环境,运用既有的社会、文化和自然资源,突破性别和城乡权力限制,积极进行自我塑造,展现自己的身份和话语.这一现象体现出女性在新媒体环境下超越既定生活模式、基于业缘进行自我赋能的一种可能.同时,探讨她们如何通过"主外"的"云上工作"来建设"主内"的"云下家庭",从而平衡个体和家庭的关系,重构家庭的劳动分工与权力结构.研究表明,农民家庭并不是现代化的被动承受者,妇女权利与家庭福祉不是非此即彼,而是彼此磨合和协商的关系."自我塑造"和"家庭重构"结合的分析框架避免了"见家庭不见个人"或"见个人不见家庭"的单方面叙事弊端.

    数字社会返乡女性"微网红"自我塑造家庭重构

    稿约

    封3页

    书讯

    封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