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西北民族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西北民族研究
西北民族研究

郝苏民

季刊

1001-5558

xbmzyj@263.net

0931-2938256

730030

甘肃省兰州市西北新村1号西北民大院内

西北民族研究/Journal N. W Journal of Ethnology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 《西北民族研究》由国家民委主管,西北民族大学主办,资深教授郝苏民先生主编,以人类学/民族学、社会学、民俗学为主并已形成专业特色的大型综合性学术期刊。创刊于1986年。 《西北民族研究》立足西部民族社会、面向全国、与国际学界对话。刊载有关蒙古学、藏学、阿尔泰学、中亚学、回族与伊斯兰文化研究,并涉及边疆学、以及分支学科、交叉学科和专题研究方向的生态环境、宗教、人口、妇女、文化遗产、语言文字及其文献、历史考古等内容的最新学术成果;涉及西部开发现实的田野考察报告为本刊特色与己任。经过近30年努力,我们努力将中外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我刊学术指导费孝通先生对本刊所作“专家办刊、学术水准很高”评价作为办刊理念和追求。 《西北民族研究》一贯追求学术规范,讲求学术质量。敬重老、中学者的真知灼见,提携青年学子的创新佳作。曾连续三届被遴选为CSSCI来源期刊和RCCSE 中国核心学术期刊;多次被评为《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之民族学类核心期刊。是甘肃省一级名牌期刊,美国国际期刊指南收录刊物,《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等各类学术数据库(网)全文收录刊物。 《西北民族研究》特色鲜明、学术性强,信息量大、收藏价值高。2007年始由邮局全国发行,全国各地邮局(所)可随时订阅。邮发代号:54-181。国外刊号:QA1090。16开本,季刊,逢季中月15日出版。每期30余万字。国内单价15.00元,全年价60.00元(含邮资)。国际标准刊号:ISSN1001—5558 国内统一刊号:CN62—1035/D 地址:甘肃兰州市西北新村1号 西北民族大学 《西北民族研究》编辑部邮编:730030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赞米亚"学说的旨趣与谬误——一种学术史的考察

    杨须爱王果
    5-19页
    查看更多>>摘要:"赞米亚"是申德尔为研究跨区域山地社会历史而首创的学术概念.斯科特借用这一概念,但将其内涵引申为"逃避统治的非国家空间",进而将这一概念建构成具有方法论意义、分析国家边缘空间社会历史的学说,遂在学界扩散开来.文章在追溯"赞米亚"概念、学说产生与传播过程的基础上,对东西方学界关于"赞米亚"学说是与非问题的讨论作了述评,着重对该学说的旨趣与谬误作了分析,进而剖析与反思了学界目前在"赞米亚"学术史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赞米亚"学说东南亚区域史研究学术史中华民族历史观

    城市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

    高永久杨龙文
    20-30页
    查看更多>>摘要:城市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区域.城市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在意涵,就在于提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象性、认同感和有效度.对于有形、有感、有效之间的逻辑关系,文章提出"结构论"观点:有感和有效以有形作为吸引力,有形和有效以有感获得凝聚力,而有形和有感则以有效具备驱动力;有形、有感、有效的统一集合体,即构成城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系统结构的形式要素、内容要素和结果要素.当前,城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仍然存在着形象性层面有待优化、认同感层面仍要强化、有效度层面尚需深化等问题.为此,必须充分遵循有形、有感、有效的内在意涵和逻辑关系,把握形式有形,注重内容有感,实现结果有效.要从营造良好环境氛围、增进强烈认同心理、优化公共服务资源三个维度出发,用心、用情、用力,在城市各民族中更好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城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形有感有效城市民族工作

    从嵌入到融入:流动人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于对珠江三角洲流动务工人员的田野调查

    谭任均
    31-39页
    查看更多>>摘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能缺少对流动人口的关注.从生计嵌入到社会融入的过程是流动人口参与共同生产生活、重塑民族关系类型以及深化中华民族认同的实践过程.当前珠江三角洲流动务工人员从生计嵌入到社会融入的过程仍面临着政策制度和社会文化的双重梗阻.政策制度层面,需要在制度安排、公共服务、城市治理等方面为流动务工人员提供基础保障,推进生计嵌入;社会文化层面,需要推进公共文化生活多元化、城市人文氛围宽容化和城市民族关系和谐化,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濡化进流动务工人员的生产生活、社会文化以及民族交往之中,刚柔并济地铸牢流动人口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流动人口生计嵌入社会融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中国民族研究的古典格局与现代方案

    张亚辉
    40-5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近代的民族研究肇始于近代欧洲民族主义扩张和重新解释中国古典文明之需求的双重背景下.从晚清开始,中国学术界一方面对欧洲民族主义的自然主义特征有所保留,另一方面对华夏—部族的古典政治结构难以割舍.中国学术界在尝试用"民族"概念弥合古典文明遗产和现代国家理想的过程中,先后出现过同化论、五族共和论和丛体论等较为突出的理论探索.丛体论的问题意识及其与中国民族实践的密切结合,使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能够成为今天中国民族研究真正有延展性的本土化理论系统.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是由丛体、古典文明的时空—法权结构和现代平等主义民族体系三个层面复合而成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关注这个三重复合结构与56个民族的关联与平衡.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丛体时空制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艺术谱系与中国国家意识的起源——岑家梧民族艺术研究探析

    胡馨月
    55-67页
    查看更多>>摘要:岑家梧的艺术研究实际上同中国古典文明的"时空制度"与艺术的关系有关,他开创了国家意识起源与艺术起源关系的研究路径,这一研究路径继承自蔡元培和陈中凡关于艺术有文化启蒙和文化自觉作用的探索.岑家梧在西南的田野研究中以艺术谱系论证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形成"实践性、科学性、有机综合"的中华文化整体论;同时认为艺术的社会性不仅来源于艺术是社会的反映,亦来源于艺术构建社会的本质,因此中华民族艺术既是民众生活的呈现,亦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岑家梧在美学范畴基础上提出以"多样的统一"实现尽善尽美地构建中国民族学之设想.

    岑家梧民族艺术时空制度文化自觉中国民族学

    赫哲族研究与东夷古史探微——试论凌纯声早期民族学思想

    黄子逸王宏宇
    68-79页
    查看更多>>摘要:赫哲族发源于中华文明早期起源中的东夷支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受汉、满等多民族的文化之共同影响.以史禄国为代表的西方学者倾向于以自然要素界定民族,将赫哲族划为中国外部的群体;而凌纯声则主要强调赫哲族的东夷源流,从民族学角度看待东夷与有夏,避免在满-通古斯语族民族复杂的发展过程中辨析研究单位.通过对赫哲族的实地调查,凌纯声开拓了中国边疆民族文化研究领域,所获材料不仅对论证"夷夏东西说"的关键细节起到助推作用,而且成为理解中国古史中东夷的重要参照.

    凌纯声赫哲族东夷"夷夏东西说"民族学中国化

    当代人类学的三个面向与三种意识

    彭兆荣
    80-89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今世界面临生态危机和生物多样性危机,这些危机与人类的作为密切关联.当代人类学研究面对"三生危机"(生态危机、生物危机和生命危机)表现出独特的三个面向(面向远古、面向当代和面向未来)和三种意识(怀旧情结、反思情怀和忧患意识),呈现出人类学独特的学科理念与范式形态.

    "三生危机"(生态危机、生物危机和生命危机)人类学怀旧反思忧患

    牧场社会中的人、畜、草——以内蒙古锡林郭勒盟B国有牧场为例

    麻国庆苏岩
    90-100页
    查看更多>>摘要:改革开放后,国有牧场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积极拥抱市场,通过牧户自主经营激活畜牧生产的活力.以生态治理为导向的制度政策,带来牧区发展"从畜到草"的转变.草场承包使得牧场逐步脱离畜牧业经营,市场开始主导草畜交易的内容与形式.同时在牧场现代化转型过程中,家庭经营的经济效益不稳定,牧民通过多元的畜牧经营方式来抵御市场风险.我们发现在牧场社会中,自然生态、人文生态、人类心态三个方面的协调统一有助于牧区振兴与草原生态的平衡发展.以新发展观推动人、畜、草平衡,有助于形成一个和谐共生、包容多元的牧场社会,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牧场社会草原生态国有牧场人、畜、草现代化

    动态的文化与生成的知识——关于文化遗产研究与知识生产的思考

    姚畅黄剑波
    101-112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知识生产的角度来说,"文化""遗产""文化遗产"乃至"知识"这些概念都需要重新考察,而不能想当然地在既有知识和政治框架里使用.常见的讨论基本上将这些有待重新考察的概念处理为一种静态的,甚至可以被固化的实体.无论其是有形的或无形的,是物质的或非物质的,总体上来说都具有一种法律用途的意味,与财产、所有权和权利等议题有关.如果文化不是静态的,知识不是固定的,文化遗产是流动的、难以界定产权的,那么我们还可以如何展开思考,如何展开行动?或许一个最基本的提醒就是,学者事实上并没有"生产"出知识,只不过是对正在生成中的知识的过程作描绘和呈现,他们不过是芸芸众生中的一员,尽管也可能是共同推动形成一种"纳牧"(NaMoo,泰国北部本土概念)的重要角色.

    文化遗产研究知识生产纳牧(NaMoo)生成

    民间文学何为

    万建中
    113-120页
    查看更多>>摘要:民间文学文本研究成就了一大批学者,其业绩也催生了民间文学学科,这是不争的事实.这得益于作家文学观的理论支撑及其方法的运用.然而,民间文学毕竟不等于民间文学文本,也不完全属于文艺理论所定义的文学.民间文学是民众重要的生活方式之一,"民间文学生活"意谓文学是用以交流的方式和话语,交流的生活世界构成民间文学存在的唯一场域."小群体内的艺术性交际"是民间文学的现代化定义,当下各种小群体及交际圈蜂拥而起,其内部的表达几乎都是艺术性的.对于民间文学界而言,在关注民间文学传统转型及重构的同时,抖落传统的重负,直面小群体内新型的民间文学行为及过程,才能为民间文学学科注入新时代的活力.

    民间文学作家文学生活世界小群体表演